中國傳統(tǒng)民族唱法與西洋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
本文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民族唱法與西洋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
更多相關文章: 民族唱法 美聲唱法 借鑒融合 表現(xiàn) 途徑
【摘要】:多元化文化趨勢發(fā)展下,中國傳統(tǒng)民族唱法與西洋美聲唱法也在互相借鑒與融合。本文以兩種唱法的借鑒與融合為主要研究內(nèi)容,分析探究了兩種唱法的特點、融合的必要性、融合表現(xiàn)及其融合途徑,希望能夠為兩種唱法在未來音樂界更好地發(fā)揮自身魅力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 遼寧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關鍵詞】: 民族唱法 美聲唱法 借鑒融合 表現(xiàn) 途徑
【分類號】:J616.2
【正文快照】: 全球化趨勢下的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都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化融合的特征,我國音樂界的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兩大流派也逐漸顯現(xiàn)出了動態(tài)的雙向交流,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借鑒與融合趨勢。原本聲樂教學中的唱法分類如今已經(jīng)不再適合多元文化融合下的發(fā)展潮流與時代特點,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之間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鳳;;論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異同與融合[J];藝術廣角;2007年04期
2 馬馨萍;;民族與美聲在唱法上的幾點區(qū)別[J];飛天;2011年08期
3 ;民族唱法的竅門(一)[J];校園歌聲;2008年08期
4 ;為什么說美聲是科學的唱法?[J];校園歌聲;2007年05期
5 胡海;;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教學中融合的可行性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年28期
6 馬國英;;民族唱法歌唱技巧策略研究——從借鑒美聲唱法的角度出發(fā)[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7 王阿力;美聲與民聲辨析——兼答高師音樂系學生常提的一個問題[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8 周金剛;;從文化學視角透視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年31期
9 額爾德木圖;;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比較研究[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10 陳曉霞;;跨界演唱切忌盲目——從民族和美聲唱法的跨界談起[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建群;王建;高下;沈曉輝;俞晨杰;楊燁;;美聲與民族唱法中不同元音嗓音測試分析比較[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C];2007年
2 馬建華;;“面罩”唱法在民族唱法中的運用[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3 莊民權(quán);;聲樂訓練的民族化問題[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4 聶秀娥;;弘揚音樂文化 服務和諧社會[A];孔學研究(第十四輯)——云南省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陳茉玲;;歌唱呼吸散論[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6 車小紅;;試論高校聲樂教學的師生素質(zhì)和教與學關系[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7 楊曙光;;多維文化視野中的專業(yè)聲樂教育——首屆中國大眾音樂高層論壇暨2005年《中國大眾音樂年鑒》年會上的講話[A];首屆中國大眾音樂高層論壇暨2005年《中國大眾音樂年鑒》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紀露;;高雅與通俗的“界定”——看戴玉強獨唱音樂會有感[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9 涂怡嵐;;論周小燕聲樂教學整體觀的形成和確立[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10 苗鴻信;;我國通俗唱法的基本特征[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潔;“千人一面”辯[N];音樂周報;2003年
2 孫煥英;“青歌大賽”三問[N];北京日報;2006年
3 天水市歌舞團 楊濤;淺談民族聲樂與民族唱法[N];天水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周靜 沈仕衛(wèi) 實習生 季節(jié) 王晶 段成柱;貴州最適合用民歌來抒發(fā)[N];貴州日報;2008年
5 記者 譚雅竹;省第二屆青歌賽民族唱法決出單項獎[N];云南日報;2007年
6 賀白丹;呼吸就像聞花香 吐字須先練朗誦[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7 顯舟;偶然與必然[N];音樂周報;2006年
8 李小瑩;民族唱法的路不止一條[N];中國藝術報;2004年
9 本報記者 吳月玲 實習記者 張亞萌;青歌賽美聲組為何中國歌曲唱得少[N];中國藝術報;2006年
10 王秉銳;我對金鐘獎聲樂比賽的幾點感受[N];中國藝術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吳靜;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琰;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共融性問題考察與反思[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2 陳芳芳;論美聲唱法對民族唱法演唱技巧的影響[D];云南藝術學院;2011年
3 張慧勇;“三種唱法”之我見[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4 田潔;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之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肖萍;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之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徐碩;紅梅盛開 喜獲眾芳[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胡莎莎;“吳碧霞現(xiàn)象”聲樂教學理念探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8 盛況;論美聲唱法中的聲情并茂[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9 魁麗華;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相互借鑒及其發(fā)展趨勢[D];西北民族大學;2011年
10 張堅;美聲唱法在當代中國發(fā)展概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0259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1025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