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tǒng)音樂傳承制度芻議
本文關鍵詞:我國傳統(tǒng)音樂傳承制度芻議
更多相關文章: 傳統(tǒng)音樂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制度
【摘要】: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制度亟須改進。傳承項目方面,不宜按照行政區(qū)劃及其級別來區(qū)分等級。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項目的界定和分類應能正確把握文化空間,其中民歌的分類尤應著眼于民間歌曲本體的曲調音樂形態(tài)。傳承主體方面,建議由傳承人認定的單軌制走向認定與申報有機結合的雙軌制,并且力求做到全面、準確地認定自然人形態(tài)的傳承主體,擴大對團體形態(tài)傳承主體的認定,統(tǒng)一安排傳承主體的經(jīng)費保障,建構傳承主體的考核體系及責任體系。傳承理念方面,應作政策性宣示,貫徹整體性與原真性原則,正視傳統(tǒng)音樂的活態(tài)性質,在傳承中發(fā)展。傳承方式方面,應通過國內立法安排,對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傳承方式予以確認和規(guī)范,并強制性推行數(shù)據(jù)庫傳承方式。
【作者單位】: 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音樂系聲樂教研室;
【關鍵詞】: 傳統(tǒng)音樂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制度
【基金】:江西省社會科學項目“音樂欣賞與文學結合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12YS16)
【分類號】:J605
【正文快照】: 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對于保存人類記憶,保護文化多樣性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3年10月1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召開的第32屆大會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2006年6月20日,該公約正式生效并開始實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張海燕;劉燕濤;;民間文學藝術權利歸屬的若干思考[J];時代法學;2010年06期
2 陳欣;;“特定音高系統(tǒng)”:傳統(tǒng)音樂風格的重要構成元素及其保護[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2年03期
3 蘇金梅;;南侗民歌分類新探[J];人民音樂;2012年10期
4 佟玉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與制度建設[J];文化學刊;2011年01期
5 師占成;;“原生態(tài)民歌”溯源及其保護價值[J];音樂創(chuàng)作;2012年1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云慶;魏會玲;;論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檔案的重要性[J];北京檔案;2012年02期
2 陳小慧;;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兼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J];海峽法學;2011年04期
3 劉敏;馬靖;王九榮;;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思考[J];法制與經(jīng)濟(中旬刊);2011年06期
4 李華成;;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制度之完善[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李華成;;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與支持——兼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29至31條[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謝重陽;白玉;黃承超;;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視角[J];技術與市場;2011年12期
7 張曉靜;胡蘭;;雨壇彩龍的傳承與發(fā)展探究[J];瀘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8 趙家琪;燕朝西;張邦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法律保護——基于阿壩州的實證分析[J];技術與市場;2012年11期
9 蘇雄;;粵西地區(qū)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10 趙爽;曹婷;;陜西民間剪紙藝術的知識產權法保護[J];金田;2013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陶雨芳;六盤山花兒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建設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臧萍;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適度產業(yè)化及其管理策略[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2 羅安偉;民間文學藝術特別權利論[D];暨南大學;2011年
3 李全海;陜西關中紅拳傳承人調查分析及傳承對策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1年
4 杜娟;基層民間工藝調查與產品開發(fā)的可行性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1年
5 徐俊杰;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程派高式八卦掌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6 張建龍;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保護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年
7 曹婷;從陜西民間剪紙藝術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問題[D];西北大學;2012年
8 喬睿;內丘紙馬傳承現(xiàn)狀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2年
9 王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體系研究[D];長安大學;2012年
10 賈全聚;舟山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研究[D];浙江海洋學院;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莉;;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傳統(tǒng)音樂神韻表現(xiàn)[J];大家;2010年12期
2 馬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歷史文脈的傳承——對韓國文化遺產保護經(jīng)驗的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柏貴喜;;“名錄”制度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貴州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4 劉洪波;;音樂的審美特征與風格差異辨[J];大舞臺;2010年06期
5 曲艷;裴小松;;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戰(zhàn)略方向選擇[J];河南社會科學;2009年04期
6 孫振興;;論音樂的民族風格與時代特點[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87年02期
7 海震;梆子腔劇種音樂風格比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89年04期
8 王文靜;;《恰哈爾尕木卡姆》音列的測音與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07期
9 席臻貫;唐五代敦煌樂譜新解譯[J];音樂研究;1992年04期
10 陳欣;;曾侯乙編鐘與興山三音歌關系之測音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宋兆麟;[N];中國文化報;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尹勛鋒;;音樂地理學視閾下的武寧打鼓歌[J];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2 張延莉;;舞臺上的“原生態(tài)”和原生態(tài)的“舞臺”——從青歌賽“撒葉兒嗬”組合談起[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3 周旭光;;論傳統(tǒng)音樂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開發(fā)利用[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4 李英杰;;誰來保護傳統(tǒng)音樂?[J];音樂創(chuàng)作;2010年03期
5 鐘瑩;劉偉輝;;非遺音樂的教育功能及其實踐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1年06期
6 于蘭英;;從“申遺”工作談傳統(tǒng)音樂的保護與發(fā)展[J];音樂創(chuàng)作;2009年04期
7 劍聞;;開拓少數(shù)民族音樂古籍整理新天地——簡評《白鄉(xiāng)天籟——劍川民間傳統(tǒng)音樂》[J];民族音樂;2009年02期
8 項陽;;保護:在認知和深層次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理念的前提下[J];音樂研究;2006年01期
9 顏五湘;張式成;;南嶺民歌奇葩——嘉禾伴嫁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探索[J];人民音樂;2009年05期
10 周旭光;李海霞;;論中國傳統(tǒng)音樂保護中的傳承人問題[J];職業(yè)時空;2010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瑜;褚艷;邊麗娜;;非物質文化遺產——談談我們河北民歌[A];河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7年
2 楊曉玫;張倩;李志民;;守護城市的古老印記——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安鼓樂的保護研究初探[A];第十五屆中國民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蘇布德;;2007年下半年“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研究”計劃[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4 周吉;;當代庫車維吾爾族傳統(tǒng)音樂與其他地區(qū)和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比較研究[A];龜茲學研究(第二輯)[C];2007年
5 蘇布德;;“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終期實驗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6 蘇年布德;潘萍;烏達巴拉;;“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于研究”階段性總結 2009年3月——5月[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7 陳煒;;談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繼承和發(fā)展[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8 宋裴裴;;跨文化對話中的傳統(tǒng)音樂——15屆國際學校音樂教育和教師教育研討會初探[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9 蘇布德;;2009年上半年“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總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10 蘇布德;;“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實施方案[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趙娟;青春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舊曲新唱”[N];廣西日報;2009年
2 韓愛青 張博 齊琦;津門法鼓面臨后繼無人之虞[N];中國文化報;2008年
3 閆恩澤;熱巴舞動新生活[N];西藏日報;2009年
4 董陽;非物質文化遺產豈能過度商業(yè)開發(fā)[N];今日信息報;2009年
5 周靜;貴州侗族大歌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N];貴州日報;2009年
6 記者 焦雯;“非遺”傳統(tǒng)音樂保護培訓班在滬舉辦[N];中國文化報;2008年
7 記者 諶強;非遺傳統(tǒng)音樂保護培訓班在滬舉辦[N];光明日報;2008年
8 記者 傅裕;朝鮮族農樂舞入選聯(lián)合國《非遺代表作名錄》[N];延邊日報;2009年
9 記者 申東;我區(qū)非遺項目首次搬上舞臺[N];寧夏日報;2009年
10 記者 楊可;首批市級“非遺”傳承人出爐[N];汕頭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耿甫;“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的建立[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
2 陶雨芳;六盤山花兒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建設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
3 王靜怡;馬來西亞華人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與變遷[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4 張占敏;都市村落中的傳統(tǒng)舞蹈的傳承[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5 安學斌;巍山彝族打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曹貞華;西周至唐宮廷雅樂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7 李姝;中西音樂美學的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8 劉貞銀;東亞三國近現(xiàn)代音樂變遷的比較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9 阮清河(Nguyen Thanh Ha);“橘 生 淮 北”[D];中國音樂學院;2012年
10 田素慶;“原生態(tài)”的幻象[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曉旭;從《麗水金沙》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韻;滄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高尚;邢臺地區(qū)傳統(tǒng)音樂調查與保護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鄧茹;漢中勉縣社火[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方明;傳播學視野下“花兒”的傳承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6 司亞丹;大弦戲音樂初探[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7 林修婷;福州十番音樂的價值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8 徐曉琴;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湖南民間舞龍運動的流變及發(fā)展前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9 張斌;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中國傳統(tǒng)舞龍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10 王曉鶴;甘肅榆中七月官神儀式音樂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0091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100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