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畬族歌謠傳承的考察與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霞浦畬族歌謠傳承的考察與研究
【摘要】:我生長在福建霞浦,逢年過節(jié)都可以聽到畬族歌謠。2009年在管老師的指導下,我接觸到了音樂人類學,促進了文化自覺意識,使我選擇了霞浦畬族歌謠傳承作為我的選題。我國的學校音樂教育模式是以西方體系為主,傳統(tǒng)音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處于“邊緣位置”,本文嘗試以教育人類學和音樂人類學的方法和視野,對霞浦畬族歌謠的音樂觀念、文化語境、傳承狀況及其藝人情況進行采訪、調(diào)查、整理和研究,試圖展現(xiàn)一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范例。并通過霞浦畬族歌謠的傳承方式來與學校音樂教育進行比較,來發(fā)現(xiàn)學校音樂教育的缺失。 音樂應(yīng)該作為一種文化在特定的語境中被理解,傳統(tǒng)音樂應(yīng)該從它所植根的文化土壤中來傳授。霞浦畬族歌謠作為學校音樂教育的參照物,可以給學校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帶來啟示,希望通過“邊緣”來理解“中心”的缺失。
【關(guān)鍵詞】:霞浦畬族歌謠 傳承 音樂教育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藝術(shù)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J607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緒論7-12
- 1、 選題緣由7
- 2、研究目的、必要性與意義7-8
- 3、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8-10
- 4、研究內(nèi)容10
- 5、研究方法和研究條件10-12
- 第一章 霞浦畬族概況與音樂文化內(nèi)涵的考察與分析12-18
- 第一節(jié) 霞浦畬族概況12-14
- 一、霞浦畬族概況12-13
- 二、霞浦畬族的信仰13
- 三、霞浦畬族的音樂觀念13-14
- 第二節(jié) 霞浦畬族歌謠的類別及其功能14-18
- 一、歷史歌15
- 二、小說歌15
- 三、雜歌15
- 四、霞浦畬族的歌會儀式活動15-18
- 第二章 霞浦畬族歌謠傳承的考察18-29
- 第一節(jié) 田野調(diào)查的設(shè)計以及實施情況18-19
- 一、田野調(diào)查的著重點18
- 二、田野調(diào)查的選點18
- 三、田野調(diào)查的方法和實施情況18-19
- 第二節(jié) 母語傳承方式的考察19-20
- 一、浸染19
- 二、模仿19-20
- 三、母語的傳承方式20
- 第三節(jié) 專業(yè)團體傳承——畬族歌舞團的考察20-21
- 一、畬族歌舞團的傳承現(xiàn)狀20-21
- 二、畬族歌舞團的傳承現(xiàn)狀原因分析及反思21
- 第四節(jié) 學校傳承——四所中小學對畬族歌謠傳承的考察21-25
- 一、對四所中學中畬族歌謠傳承的考察21-25
- 二、畬族歌謠學校傳承方式的分析與反思25
- 第五節(jié) 民間傳承——兩個傳習所的考察以及口傳心授傳承方式的 分析25-29
- 一、兩所傳習所的基本情況26-27
- 二、兩個傳習所關(guān)于畬族歌謠傳承現(xiàn)狀的分析27-28
- 三、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和即興性特征28-29
- 第三章 霞浦畬族歌謠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的建構(gòu)29-37
- 第一節(jié) 霞浦畬族歌謠傳承與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碰撞29-32
- 一、霞浦畬族多元文化并存及相互關(guān)系29-30
- 二、現(xiàn)代霞浦畬族學生獲得音樂知識的語境和觀念30-31
- 三、文化適應(yīng)、文化迷惘與文化自覺31-32
- 第二節(jié) 霞浦畬族歌謠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課程的比較分析32-34
- 一、霞浦畬族歌謠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的教育目的比較32-33
- 二、霞浦畬族歌謠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的學習方法比較33
- 三、霞浦畬族歌謠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的評價模式比較33
- 四、作為現(xiàn)代學校教育主體的霞浦畬族學生的音樂教育需求33-34
- 第三節(jié) 霞浦畬族音樂傳承對學校音樂教育的啟發(fā)34-37
- 一、音樂文化傳承和終身教育的音樂教育目的34-35
- 二、從學校走向生活世界的音樂教育環(huán)境35
- 三、主體建構(gòu)與自主學習的音樂教育主體35
- 四、多樣化與完整性的音樂教育過程35-37
- 結(jié)語37-38
- 致謝38-39
- 參考文獻39-42
- 附錄42-4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曉寧;;讓畬族山歌走進中小學課堂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2 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3 王煬;;牽手:人類學與畬族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9年15期
4 王逍;;文化自覺與畬族經(jīng)濟轉(zhuǎn)型[J];貴州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5 藍愛君;;淺談畬族民歌的內(nèi)容[J];麗水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6 馬威;;文化生態(tài)觀視角下的民族文化保護與發(fā)展——以“景寧模式”為例[J];麗水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藍雪霏;畬族醮儀音樂研究[J];音樂研究;2001年03期
8 王耀華;;關(guān)于民歌旋律音調(diào)結(jié)構(gòu)分析(上)——以畬族民歌為例[J];音樂研究;2007年01期
9 王耀華;;關(guān)于民歌旋律音調(diào)結(jié)構(gòu)分析(下)——以畬族民歌為例[J];音樂研究;2007年02期
10 藍雪霏;畬族民歌在遷徙途中的遺留[J];音樂研究;1998年0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鐘美珠;[N];中國民族報;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雷桂榕;畬歌演唱的特色探索[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2 林莉君;“山哈”的禮樂俗歌[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3 陳雪飛;畬族民間舞蹈“傳師學師”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5年
4 張文科;廣東紫金畬聲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5 吳永強;城市化背景下的少數(shù)民族社區(qū)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6 譚瑩菲;社會變遷背景下的畬族幼兒教育[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7 吳彬;評彈在蘇州傳承的考察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年
8 曲良敏;南陽曲劇傳承的音樂人類學考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9 曾華燕;畬族盤歌儀式音樂中的族性認同與文化變遷[D];廈門大學;2008年
10 肖玉珍;霞浦畬族婚嫁歌與周邊地區(qū)漢、畬婚嫁歌之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9401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940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