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蔭瀏對近代音樂史學研究發(fā)展所作貢獻探究
本文關鍵詞:楊蔭瀏對近代音樂史學研究發(fā)展所作貢獻探究
【摘要】:楊蔭瀏先生作為音樂界的著名人物,其在音樂界的影響可想而知。而綜其一生可知,楊蔭瀏先生對近代音樂發(fā)展作出的重大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其對音樂史學的研究這一方面。
【作者單位】: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關鍵詞】: 楊蔭瀏 近代音樂 音樂史學 研究途徑
【分類號】:J609.2
【正文快照】: 楊蔭瀏在音樂方面能有如此輝煌的成就并至今為業(yè)內人士所稱道自然離不開他對音樂的酷愛及潛心的鉆研,而本文則主要從楊蔭瀏先生的生活經歷講起,著重從他對音樂史學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等方面來探討其對近代音樂發(fā)展作出的巨大貢獻,以便引導更多的后繼者見賢思齊。一、以音樂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鄭祖襄;一部仍具學術價值的“舊著”——談楊蔭瀏先生的《中國音樂史綱》[J];中國音樂學;1999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崔蘊華;從《聊齋俚曲》中“銀紐絲”小曲看明清民歌藝術的發(fā)展[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2 李城;遲震;;梨鄉(xiāng)嗩吶樂班的田野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3 宋恩偉;;樂舞一體話六代 秦漢俗樂占先聲——秦漢俗樂興起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9期
4 李為渠;;宋元時期的宮廷音樂[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5 海君;;論“宰割辭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6 何晴利;;“樂府”始創(chuàng)年代辨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1期
7 侯曉霞;;八十四調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8 王萍;;論唐代琵琶詩之意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9 覃勤;;中國“樂”與“詩”的分合淵源及關系綜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孔靜柳;;音樂節(jié)奏型命名的具體策略[J];蚌埠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2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3 張曉娟;中國弦樂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韓偉;宋代樂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任飛;唐代太常、教坊樂官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曉毅;陶寺考古:技術的實證解析[D];山西大學;2011年
7 宋娟;宋代筆記在《全宋詞》編纂中的史料價值[D];吉林大學;2012年
8 黃漢華;抽象與原型——音樂符號論[D];暨南大學;2003年
9 陳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張國安;先秦樂政與樂教研究[D];揚州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白雪;《中國民間小戲與西方音樂劇比較研究》用黃梅戲《天仙配》和音樂劇《貓》為例分析[D];河北大學;2009年
2 王立揚;對鄂倫春“古倫木沓”節(jié)中音樂文化展演的現(xiàn)狀調查與思考[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陽;羅大佑歌詞的文學與商業(yè)價值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趙光強;道教曲牌音樂發(fā)展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5 王英霞;小說《金瓶梅》的音樂史料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繼榮;魏晉人文思潮中的嵇康音樂美學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7 鮑樹柏;古代漢語樂器名源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初益辰;宋代宮廷音樂機構設置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9 施冰青;福州十番音樂調查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牟菲;南朝吳聲與吳地文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楊蔭瀏;;音樂史問題漫談[J];音樂藝術;1980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孔培培;楊蔭瀏著《中國音樂史綱》和《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比較研究[J];中國音樂學;2003年03期
2 董妍;;對音樂史學的回顧與反思[J];文教資料;2011年04期
3 劉東興,余親珍;談開設中國音樂史課的必要性[J];衡水師專學報;2004年03期
4 喬建中;20世紀中國音樂學的一個里程碑──新解楊蔭瀏先生“實踐─采集”的學術思想[J];人民音樂;1999年11期
5 馮文慈;《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的歷史性成就及其局限——在紀念楊蔭瀏先生誕辰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發(fā)言[J];人民音樂;2000年01期
6 譚嘯;;中國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史學傳統(tǒng)[J];中國音樂學;2010年01期
7 向延生;也談楊蔭瀏先生的“防范心態(tài)”[J];音樂研究;2000年02期
8 鄭祖襄;中西音樂文化沖突中的音樂學選擇——談楊蔭瀏先生的學術思想[J];中國音樂;2000年02期
9 欒桂娟;世紀末的反思——楊蔭瀏百年誕辰感言[J];中國音樂學;2000年01期
10 宮宏宇;;楊蔭瀏的傳教士老師——郝路義其人、其事考[J];中國音樂學;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王丹;;北京智化寺京音樂[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北京風俗史研究[C];2007年
2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A];全國音樂藝術院校音樂研究機構與科研處工作會議會議資料[C];2004年
3 鄭祖襄;;詞曲藝術中的“一曲多用”及其影響下的琵琶音樂[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趙曉嵐;;論姜夔的音樂文學觀及創(chuàng)作[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苗笛;;20世紀黑龍江音樂創(chuàng)作啟示錄[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四[C];2006年
6 張燕;;論“西安鼓樂”之“鼓”[A];三秦文化研究會年錄(二○一○年)[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利肖;楊蔭瀏與單弦牌子曲的那段緣[N];中國文化報;2010年
2 張振濤;他的深度就是一個學科的深度[N];中國文化報;2011年
3 伍國棟;一代國樂宗師 宏大思想文庫[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4 伍國棟 南京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一代國樂宗師 宏偉思想文庫[N];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
5 趙佐通;二泉映月是首什么曲子(完)[N];音樂周報;2001年
6 張萌;珍惜音樂文化遺產[N];人民日報;2002年
7 傅顯舟(整理);“當代音樂學研究專家論壇”紀要(上)[N];音樂周報;2002年
8 本報記者 張萌;搶救音樂文化遺產[N];音樂周報;2002年
9 濤聲;阿炳密碼的底色[N];中國文化報;2010年
10 邵曉潔;兩代學人 一部重典[N];中華讀書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林苗;中國新教贊美詩集《普天頌贊》之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2 趙仲明;西方音樂研究在中國(1980-2000)[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3 王安潮;唐大曲考[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4 趙玉卿;姜白石俗字譜歌曲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5 于韻菲;《愿成雙·賺》譜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3年
6 潘瀾;席曼諾夫斯基音樂風格的演變軌跡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孔培培;楊蔭瀏著《中國音樂史綱》和《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之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周頤;赤子心懷有隱曲[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3 劉瓊;改革開放三十年音樂美育思想譜系的梳理與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2年
4 楊潔;漢魏、隋唐大曲結構及其差異性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5 徐偉娜;反思意識下的探索與創(chuàng)見[D];南京藝術學院;2013年
6 張穎;西安周至南集賢東村鼓樂社的現(xiàn)狀與變遷[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7 丁璐;中國音樂史研究的科學化進程[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8 王利肖;《單弦牌子曲資料集》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年
9 彭璐涵;二十世紀以來中國音樂史學研究“多重證據法”的成功運用[D];南京藝術學院;2009年
10 張妤;中國傳統(tǒng)音樂實地調查之本土路徑探索[D];中國音樂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5642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564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