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十二木卡姆》傳承現(xiàn)狀的調查與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10 14:04
本文關鍵詞:新疆和田《十二木卡姆》傳承現(xiàn)狀的調查與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和主體,除喀什、阿克蘇、伊犁等地區(qū)之外,在和田地區(qū)也曾經廣為流傳。和田《十二木卡姆》與其它地區(qū)流傳的各種版本同為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古典套曲,在樂律樂調、節(jié)拍節(jié)奏等音樂形態(tài)特點的各個方面有著一定的相同或相近之處,但在篇幅、結構、沿用樂器等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點。由于歷史與地域之原因,現(xiàn)僅在墨玉縣的芒來鄉(xiāng)、奎牙鄉(xiāng)、托乎拉鄉(xiāng)、墨玉鎮(zhèn),和田市的伊里奇鄉(xiāng),皮山縣的克里陽鄉(xiāng)等地尚有《十二木卡姆》流傳,除此之外的其余各縣,如于田縣、策勒縣和洛浦縣的城鄉(xiāng)各地,隨著老藝人的先后謝世,《十二木卡姆》后繼乏人,至今已瀕臨滅絕。本文即是在田野調查與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和田《十二木卡姆》的生存背景及其傳承人、傳承渠道、傳承特點、傳承原因、音樂形態(tài)等傳承狀況進行的初步研究。 全文除了緒論和結語之外,正文分為七個部分,其內容如下: 緒論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緣起、對象、方法、視角及意義。 第二部分對和田《十二木卡姆》表象背后的地理位置、生態(tài)環(huán)境、民族、宗教、民俗、語言文字、周邊及外源文化的影響等概況進行了考察,試圖揭示和田《十二木卡姆》與生存背景之間的互動關系。 第三部分從結構與體裁、節(jié)拍節(jié)奏模式、伴奏樂器、樂隊組合等方面對和田《十二木卡姆》的音樂狀況進行簡要的論述。 第四部分對和田《十二木卡姆》的傳承人、傳承譜系以及傳承人學習木卡姆之動因、音樂審美觀、價值和地位等情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 第五部分將和田《十二木卡姆》的三大傳承渠道以及家族流變史、家族成員情況、傳承手段等問題進行頗有見地的論述。 第六部分對和田《十二木卡姆》的即興性、直接性、民眾性、濡化、變異性等五大傳承特點進行了研討。 第七部分從和田《十二木卡姆》的供養(yǎng)源、文化生存空間、文化功能三方面對其傳承的原因進行深入的揭示。 第八部分依據(jù)和田《十二木卡姆》的各組成要素的狀況而引發(fā)的文化人類學思考,指出和田《十二木卡姆》是一個充滿象征與隱喻的符號體系,是一個文化變遷的活體。此外,依據(jù)其當代處境,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措施。
【關鍵詞】:和田地區(qū) 維吾爾族 十二木卡姆 傳承狀況
【學位授予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J607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緒論8-20
- 1.1 選題緣起及研究對象8-9
- 1.2 研究綜述9-17
- 1.3 理論視角及方法17-18
- 1.4 本論文的研究意義18-20
- 2 和田《十二木卡姆》及其生存背景20-32
- 2.1 和田《十二木卡姆》略述20-21
- 2.2 地理位置及生態(tài)環(huán)境21-22
- 2.3 民族、宗教、民俗、語言文字等概況22-24
- 2.4 周邊及外源文化的滋養(yǎng)24-32
- 3 和田《十二木卡姆》在音樂方面的傳承現(xiàn)狀32-47
- 3.1 結構與體裁狀況32-37
- 3.2 節(jié)拍節(jié)奏(板式變化)模式37-42
- 3.3 伴奏樂器及其現(xiàn)存狀況42-45
- 3.4 各地樂隊組合與表演形式45-47
- 4 和田《十二木卡姆》的傳承人47-62
- 4.1 和田《十二木卡姆》主要傳承人47-50
- 4.2 和田《十二木卡姆》主要傳承人之傳承譜系50-52
- 4.3 和田《十二木卡姆》傳承人學習木卡姆之動因52-56
- 4.4 和田《十二木卡姆》傳承人之審美觀56-58
- 4.5 和田《十二木卡姆》傳承人之價值和地位58-62
- 5 和田《十二木卡姆》的傳承渠道62-73
- 5.1 歷史語境中的木卡姆家族傳承62-70
- 5.2 和田維吾爾木卡姆傳承保護中心之傳承70-71
- 5.3 社會民俗活動中的傳承71-73
- 6 和田《十二木卡姆》的傳承特點73-84
- 6.1 即興性特點73-76
- 6.2 直接性特點76-78
- 6.3 民眾性特點78-79
- 6.4 濡化特點79-81
- 6.5 變異特點(從結構、唱詞、伴奏樂器和樂隊組合看)81-84
- 7 和田《十二木卡姆》得以傳承的原因84-107
- 7.1 “恩主”——維系和田《十二木卡姆》生存的供養(yǎng)者84-90
- 7.2 伊斯蘭教語境——和田《十二木卡姆》生存的“特殊文化空間”90-98
- 7.3 和田《十二木卡姆》所具有的文化功能98-107
- 8 和田《十二木卡姆》之當代處境及其思考107-113
- 8.1 和田《十二木卡姆》之當代處境107-108
- 8.2 就和田《十二木卡姆》的傳承而引發(fā)的思考108-111
- 8.3 對和田《十二木卡姆》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建議111-113
- 結論113-116
- 附錄116-119
- 參考文獻119-129
-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論文129
- 在讀期間參加的課題129-130
- 后記130-131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周娜;新疆維吾爾樂器數(shù)字化傳承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2 梁秋麗;維吾爾《十二木卡姆》“達斯坦”與歌劇《艾里甫與賽乃姆》唱段與之對比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3 阿曼古麗·牙生;“賽里木賽乃姆”調查與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新疆和田《十二木卡姆》傳承現(xiàn)狀的調查與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48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35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