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音樂理論論文 >

魏晉南北朝音樂美學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02 18:14

  本文關鍵詞:魏晉南北朝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魏晉南北朝時期音樂美學思想的整體特征有二:一是獨立,它從社會倫理道德的領域中獨立出來,側重從音樂自身出發(fā)去探討音樂的審美規(guī)律;二是突破,它以道家思想、玄學人本精神和佛學主體心性哲學為依托,實現(xiàn)了對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tǒng)主流音樂美學思想的超越。本文擬從中國音樂美學本身固有的范疇出發(fā)來深入透析其美學思想的精髓!霸雌鹌弊犯菰,探尋魏晉南北朝音樂美學思想突破前代獲得獨立的思想根源;其余四篇“和聲”、“樂象”、“雅俗”、“樂教”形成一個有機的體系,全面而深入地揭示魏晉南北朝時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特質。 “源起篇”立足于時代的政治局勢、社會思潮和音樂藝術自身,揭示這一時期音樂美學繁榮的深層原因。時政作為時代風氣發(fā)生變化的風向標對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是首當其沖的;玄學和佛學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對音樂美學思想具有增強邏輯思辨力和提供理論支持的作用;音樂實踐是音樂美學的基礎。它們共同促成了魏晉南北朝音樂美學思想的獨立和突破。 魏晉南北朝時代和聲問題已經(jīng)基本形成體系,自然之和、音聲之和與主體之和是音樂和諧論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白匀恢汀迸c玄學核心范疇“自然”緊密相關,理論家們認為音樂來自自然之和,體現(xiàn)了宇宙萬物和諧的自然屬性,是人們師法自然的產(chǎn)物。阮籍以自然之和來區(qū)分雅樂和俗樂,轉換了雅俗紛爭背后的教化根基;嵇康以音樂的自然屬性為依據(jù)澄清了附會在音樂上的倫理觀念。“音聲之和”探討音樂創(chuàng)作規(guī)律。阮籍的“比其文”;嵇康的“和比”和劉勰提倡的“聲文”都重視樂之文,開啟了后代重視音樂形式美法則的先河!爸黧w之和”探討音樂對主體和諧所起到的作用。阮籍的《樂論》充分展現(xiàn)了玄學“以人為本”的精神實質。嵇康以“平和”為音樂的根本,提倡無哀無樂,平和淡泊的音樂,肯定超越情感的主體生命之和諧狀態(tài)。 樂象是中國音樂美學的固有范疇,它有兩個基本構成要素:心與聲。在玄佛思想影響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樂象論立足音樂自身,反對以德心駕馭音聲,主張在音聲與心的和諧共振中去領略音樂的美;強調(diào)音樂欣賞中主體“心”的重要作用,心馳騁萬象,妙在象外,形成了有時代特色的審美理論。這一理論追求具體有聲之外的空靈之境,注重超越有聲、在欣賞者心中完成弦外之音、象外之象的再創(chuàng)造,這些觀點實乃意境論的先聲,為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意境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提出了“和聲無象”的觀點,批判了儒家功利主義的樂象觀,為人們馳騁心象,感知音聲之美,獲得審美愉悅開啟了心靈自由之門,他認為“音聲無!,主張在音心對映中完成審美欣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樂象論剝離了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tǒng)樂象論中的道德教化內(nèi)容,完成了音樂欣賞理論由功利到審美的轉換,開啟了后世音樂審美理論的先聲。 雅俗問題是中國音樂美學史探討的熱門話題。雅俗之爭表現(xiàn)為正統(tǒng)官方雅樂觀與民間俗樂觀的對峙和沖突。魏晉六朝新興的文人音樂美學觀介于兩者之間。有別于禮樂之聲,士人心中的雅樂以“清”、“素”“淡”為主要特征蘊含了人們對高雅節(jié)操的向往之情。俗樂在文人日常交往和精神生活中實現(xiàn)了娛樂消閑功能。以悲為樂的時代審美風尚表明“悲樂亡國”的觀念發(fā)生逆轉,俗樂備受指責的根基得以清除。阮籍以自然之“和”區(qū)別雅樂俗樂,嵇康用心物二分的方法去看待音樂的雅俗問題。他將自然屬性判入音樂,而把雅俗歸于人心,剝離了統(tǒng)治階層附會在音樂上的道德判斷和審美取向,使得音樂回歸自身。雅中有俗,雅俗相互交融不僅是音樂發(fā)展史的必然趨勢,也是這一時代很多有識之士共同的認識。 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側重樂的教化功能,賦予“樂教”以政治教化的含義,魏晉南北朝理論家們從審美的角度、人格培養(yǎng)方面重新闡釋音樂的作用,顛覆了傳統(tǒng)音樂美學的教化思想。音樂對個體的作用表現(xiàn)為一種“意趣”、“趣味”,以此達到“暢神”的目的,這樣從個體的精神層面上實現(xiàn)了音樂的審美功能。魏晉六朝理論家們還從人性的角度認識音樂的教育作用,他們汲取道家以禮樂為人性枷鎖的思想,從自然人性出發(fā)在不同程度上背離了儒家人才觀和人性論,體現(xiàn)了魏晉六朝時代以人為本的玄學精神和人的生命意識的覺醒。音樂“移風易俗”論是傳統(tǒng)儒家樂教思想的經(jīng)典命題,漢代天人感應的神學論興盛以來將這一命題引入了音樂神話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禮崩樂壞,理論家們對儒家這一經(jīng)典命題的解釋建立在合理可信的基礎上,破解了漢代天人感應觀念附會在音樂上的神秘色彩和神話功能。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 音樂美學 和聲 樂象 雅俗 樂教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J601
【目錄】: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導言14-32
  •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14-19
  • 第二節(jié) 研究綜述19-26
  •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26-32
  • 第一章 源起篇32-66
  • 第一節(jié) 時政與音樂美學32-40
  • 一、才與性的交鋒32-34
  • 二、生與死的掙扎34-37
  • 三、禮崩樂壞37-40
  • 第二節(jié) 玄學與音樂美學40-49
  • 一、言、意與象42-45
  • 二、形神關系45-46
  • 三、聲無哀樂46-49
  • 第三節(jié) 佛學與音樂美學49-56
  • 一、神與天樂50-52
  • 二、佛與心52-55
  • 三、中觀與中音55-56
  • 第四節(jié) 音樂實踐與音樂美學56-66
  • 一、從"樂"到"和聲"57-59
  • 二、雅樂的衰落與俗樂的興盛59-62
  • 三、佛教音樂與西域民族音樂62-66
  • 第二章 和聲篇66-96
  • 第一節(jié) "和"范疇的內(nèi)涵及其演變66-72
  • 一、聽覺的和諧66-68
  • 二、多元化的統(tǒng)一68-69
  • 三、內(nèi)容與形式的和諧69-70
  • 四、主體的和諧70-72
  • 第二節(jié) 自然之和72-80
  • 一、"八音有本體,五聲有自然"73-76
  • 二、"音聲有自然之和,而無系于人情"76-78
  • 三、"漸近自然"78-80
  • 第三節(jié) 音聲之和80-87
  • 一、"和比"80-84
  • 二、"聲文兩得"84-85
  • 三、"中和"85-87
  • 第四節(jié) 主體之和87-96
  • 一、"樂者,使人精神平和"88-92
  • 二、"聲音以平和為體"92-96
  • 第三章 樂象篇96-143
  • 第一節(jié) 樂象問題的由來及其內(nèi)涵96-104
  • 一、象、道與聲97-98
  • 二、樂象的指稱問題98-101
  • 三、樂象的含義101-103
  • 四、樂象問題的研究價值103-104
  • 第二節(jié) 特征論104-112
  • 一、主客交融、以心馭聲104-107
  • 二、心慷慨忘歸,情舒放遠覽107-109
  • 三、游心大象,妙在象外109-112
  • 第三節(jié) 意境論112-118
  • 一、"大成之樂"與"天樂"112-115
  • 二、"微妙無形,寂寞無聽"115-117
  • 三、"弦外之意,虛響之音"117-118
  • 第四節(jié) "和聲無象"論118-127
  • 一、對音聲中盛衰吉兇之象的批判119-121
  • 二、對音聲中功德之象的批判121-124
  • 三、對音聲中主體心象的批判124-127
  • 第五節(jié) 心象論127-137
  • 一、心象的不確定性128-131
  • 二、心象的自由性131-133
  • 三、心象的三種境界133-137
  • 第六節(jié) 音心對映論137-143
  • 一、聲有哀樂論中的音心對映137-140
  • 二、聲無哀樂論中的音心對映140-143
  • 第四章 雅俗篇143-183
  • 第一節(jié) 雅俗之爭143-149
  • 一、雅樂與俗樂143-145
  • 二、雅俗的分野145-149
  • 第二節(jié) 雅樂觀149-155
  • 一、清雅149-152
  • 二、素雅152-153
  • 三、淡雅153-155
  • 第三節(jié) 俗樂觀155-166
  • 一、統(tǒng)治階層的倡導156-158
  • 二、魏晉風度與才藝表演158-161
  • 三、俗樂對禮的超越161-163
  • 四、悲樂對樂感文化的揚棄163-166
  • 第四節(jié) 雅俗論166-183
  • 一、悲樂論166-172
  • 二、成因論172-177
  • 三、互補論177-183
  • 第五章 樂教篇183-224
  • 第一節(jié) 價值論183-203
  • 一、從"和其志"到"窮其趣"184-192
  • 二、從"節(jié)情"到"宣情"192-198
  • 三、從"比德"到"暢神"198-203
  • 第二節(jié) 人性論203-210
  • 一、"順性"之樂204-205
  • 二、"夫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205-206
  • 三、"和聲之感人心,亦猶醞酒之發(fā)人性"206-210
  • 第三節(jié) 社會論210-224
  • 一、音樂"移風易俗"命題的提出210-212
  • 二、音樂"移風易俗"功能的表現(xiàn)212-218
  • 三、音樂"移風易俗"功能的實施218-224
  • 結語224-228
  • 附錄:中國音樂美學史研究著作228-230
  • 參考文獻230-240
  • 后記240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彭暉;;琴與魏晉士人的儒道情懷和生命體驗[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2 韓鍾恩;;以古典范式呈現(xiàn)美學思想并通過傳統(tǒng)形態(tài)凸顯審美特征[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4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任永梅;《嵇康集》及其音樂文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侯榕育瀟;魏晉文人音樂特點形成原因淺析[D];蘭州大學;2013年

3 王陟;《沈約集校箋》音樂美學探微[D];西安音樂學院;2014年


  本文關鍵詞:魏晉南北朝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294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28294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9ee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