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音樂理論論文 >

魏晉南北朝百度文庫_《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發(fā)布時間:2016-12-22 01:45

  本文關鍵詞:魏晉南北朝門閥蓄伎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陜西師范大學》 2013年

魏晉南北朝門閥蓄伎研究

王堯  

【摘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到社會上享樂之風和人們對于“禮”的僭越的影響,士族門閥紛紛蓄養(yǎng)家伎成為當時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具有專業(yè)音樂技能的人才大多成為了門閥士族門下的私家樂伎。他們以藝能或色貌取悅于主人,滿足主人娛樂及藝術享樂的同時,也默默地傳承著中國的民間音樂文化。因此,魏晉南北朝音樂藝術的繁榮發(fā)展,離不開這些門閥士族及私家樂伎的推動。本論文主要以古籍、文獻為研究資料,以門閥蓄伎這一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將門閥蓄伎這一現(xiàn)象進行總結(jié)梳理,對門閥蓄伎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歷史根源和深層的政治、文化、思想背景進行整理和追溯,并對其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力圖揭示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私家伎樂的相關音樂形態(tài)。 本文除緒論外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相關背景。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政權更迭頻繁。受戰(zhàn)亂紛爭之苦的百姓被迫背井離鄉(xiāng)以躲避戰(zhàn)亂,尋求安定的生活。而隨著各地區(qū)各民族人民的遷徙,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得以廣泛的傳播并相互交流融合,不僅南北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得到交流,而且西域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也傳入了中原,這也使得魏晉南北朝時期各領域文化空前的繁榮。從音樂藝術的角度來看,南北音樂及華胡音樂的交融,為我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無論是在音樂作品方面、樂器種類方面和音樂理論方面,還是音樂表演形式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第二章分別對門閥和樂伎藝人的興盛進行闡述。 門閥是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是中國歷史上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之一。它于兩漢時期興起,在曹魏、西晉時期發(fā)展成熟,并且被當時的律法所認可,至東晉時期發(fā)展到了頂峰,南北朝時期開始漸漸衰落。樂伎實際指的是奴隸社會以來,利用音樂歌舞以供統(tǒng)治者階級享樂的表演人員。 第三章是主要介紹了蓄伎文化產(chǎn)生的根源和蓄伎文化的興盛。 魏晉南北朝時期,受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和政治制度影響,統(tǒng)治者為拉攏門閥這一社會階層以期鞏固和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賦予了他們極高的特權,使得門閥勢力在此時不斷地壯大,政治地位、經(jīng)濟實力便也隨之水漲船高。當時的社會享樂之風盛行,勢力強大的門閥士族為追求奢侈享樂大肆蓄養(yǎng)私家部伎。同時,貧苦的民間樂伎藝人為尋求庇護,也紛紛主動投靠到這些門閥士族的莊園之中。這便促使了這個時期門閥蓄伎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第四章是對門閥蓄伎中相關問題的分析。 在眾多的音樂活動中,宴飲享樂是門閥士族音樂享樂的主要形式。同時,也是門閥士族蓄養(yǎng)樂伎的主要價值體現(xiàn)。因為從小受到家學涵養(yǎng)的熏陶,他們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yǎng),并且其中很多人在藝術方面頗有造詣。這也使得相當一部分的門閥士族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浪漫的貴族氣質(zhì)。政治經(jīng)濟上的特權,為門閥士族縱情享樂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奢華的生活為私家伎樂的蓬勃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空間。門閥私家蓄養(yǎng)樂伎成為朝廷音樂機構之外最重要的專職表演體制,豐富多彩的音樂生活與門閥廣泛的蓄伎行為,形成了音樂發(fā)展史上的典型“私家部伎”時代,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魏晉南北朝伎樂藝術的發(fā)展。 第五章主要分析門閥蓄伎對于音樂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影響。 因戰(zhàn)亂而四處流亡的各民族各地區(qū)樂伎藝人,投靠到門閥士族門下以求庇護,使得樂伎藝人所屬地區(qū)和民族的音樂文化也隨之流入這些名門大家之中。同時,相對安定的環(huán)境和門閥對于音樂的崇尚使得這些外來文化得以在此保存下來。在這些門閥士族蓄養(yǎng)的樂伎藝人中,有不少出色的藝術人才。不同的音樂文化相互借鑒、交融,產(chǎn)生了大量新的藝術形式。這不僅豐富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文化,同時也為以后隋唐音樂藝術發(fā)展的高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門閥蓄伎對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音樂文化的傳播和繼承具有極為深刻的影響,極大地促進了音樂文化的發(fā)展。筆者立足于門閥蓄伎的研究之上,力圖揭示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蓄伎的發(fā)展狀況及其相關音樂形態(tài),為音樂史學科建設貢獻微薄之力。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609.2;K23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宏珍;北方士族的歷史文化使命[J];大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2 薛菁;魏晉時期的特權法與士族門閥制度的形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9期

3 孔毅;東魏北齊的文士及其命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4 寧志新,朱紹華;門閥士族的衰落與衰亡原因[J];河北學刊;2002年05期

5 胡阿祥 ,何毅群;從文化的角度觀照六朝江東世族——《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評介[J];江海學刊;2003年05期

6 王勇;;論叔孫通制禮作樂兼采楚俗[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11期

7 丁鼎;;儒家禮樂文化精神與當代和諧社會建設[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8 韓啟超;;六朝世家大族樂舞生活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9 于瑞琦;;東晉士族的君主觀念[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孫麗;魏晉時期瑯邪王氏崛起原因初探[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正學,王建萍;《李寄》主題芻議——兼議六朝文學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齡研究;2003年04期

2 王光福;趙瑜;;聊齋詩意例[J];蒲松齡研究;2006年01期

3 李延年;馬玉坤;;是捍衛(wèi)人性尊嚴,并非趣味低級——《聊齋志異·犬奸》新解[J];蒲松齡研究;2006年04期

4 尹祚鵬;;淺議《聊齋志異》三教合一的天道觀[J];蒲松齡研究;2007年01期

5 尚繼武;;《聊齋志異》反諷敘事修辭簡析[J];蒲松齡研究;2008年01期

6 劉艷玲;;嬌娜:棲居在精神家園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齡研究;2009年02期

7 徐文蕾;;《聊齋志異》俠義主題論[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8 樊慶彥;;論《聊齋志異》的娛樂功能[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9 王承丹;徐文蕾;;試論蒲松齡筆下的三國人物[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10 王偉;簡論傳統(tǒng)史學的歷史功用觀及其人文主義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文;;英美詩人困境中的自覺審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屆“興皖之光”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交叉學科卷)[C];2005年

2 孫齊;;《五岳真形圖》的成立——以南岳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薛夢瀟;;東漢“行春”考[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4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5 謝名家;;論文化與經(jīng)濟的關系[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6 謝名家;;文化經(jīng)濟理論在宏觀社會學視野中的展現(xiàn)[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7 陳建農(nóng);;六朝詩學中的人生體驗與人格理想[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8 孟慶陽;;唐前奏議文體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特征[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宋國慶;;論北朝民歌創(chuàng)作的繼承性——與漢代北方民歌之比較[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王則遠;;略論“物感說”之“感”:文學創(chuàng)作的本源[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呂利;律簡身份法考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10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唐珣;柳與園林造景[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胡葉娟;現(xiàn)代婚禮服裝飾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曹藝;論漢字體設計中的“形”與“態(tài)”之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5 高明宇;高卉民先生寫意畫之寫與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穎;談水彩畫的裝飾性語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鄭新新;現(xiàn)代書籍設計中材料運用的新趨向[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古家臻;趙嘏科舉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胡阿祥 ,何毅群;從文化的角度觀照六朝江東世族——《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評介[J];江海學刊;2003年05期

2 高敏;;關于西晉占田、課田制的幾個問題[J];歷史研究;1983年03期

3 唐長孺;門閥的形成及其衰落[J];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9年08期

4 張旭華;;關于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幾個問題[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況山;;淺談魏晉時期士人家族觀[J];文教資料;2007年29期

2 張承宗,魏向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庭教育[J];晉陽學刊;2000年05期

3 周維權;;魏晉南北朝的私家園林[J];中國園林;1989年01期

4 紫溪;;由魏晉南北朝的寫經(jīng)看當時的書法[J];文物;1963年04期

5 袁濟喜;論魏晉南北朝的審美“虛靜說”[J];江漢論壇;1986年09期

6 鄧韶玉;一部探驪得珠之作——讀王運熙、楊明著《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6期

7 石橋;鉤沉索隱 披沙覓金——評高敏主編的《魏晉南北朝經(jīng)濟史》[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8 陸理原;從經(jīng)學到文學——魏晉南北朝《詩經(jīng)》研究角度的轉(zhuǎn)變[J];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9 胡曉娟;;論南朝樂府民歌[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高小慧;;淺論魏晉南北朝女性意識的覺醒——《世說新語》札記[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滿倉;;魏晉南北朝“四禮”研究百年回顧與展望[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付開鏡;;毒藥與魏晉南北朝政治斗爭和矛盾處理的關系(摘要)[A];毒理學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3 張麗;;魏晉南北朝文史分野簡論[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4 張敏;;魏晉南北朝門客階層述論——以非卑微化門客為中心[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葭森健介;;近代日本的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回顧——京都文化史學與六朝文化研究[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陳德弟;;魏晉南北朝傭書業(yè)對中園典籍與文化的貢獻[A];中國古典文獻學叢刊(第六卷)[C];2007年

7 崔運武;;對魏晉南北朝私學的再認識[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王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市場體系和多樣化的市場類型[A];“江淮地域與六朝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朱怡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族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周兆望;;魏晉南北朝婦女對學術文化的貢獻[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三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清毓;[N];安慶日報;2005年

2 張菲娜;[N];中國審計報;2006年

3 王日根;[N];福建日報;2007年

4 陳其泰;[N];光明日報;2007年

5 李強;[N];中國文物報;2008年

6 安徽科技學院中文系 陳傳萬;[N];光明日報;2008年

7 葉世昌;[N];國際金融報;2001年

8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吳成國;[N];光明日報;2008年

9 李憑;[N];光明日報;2004年

10 壽山;[N];中華讀書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仁磊;魏晉南北朝家庭關系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2 史卉;魏晉南北朝雜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李建廷;魏晉南北朝碑刻異形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娟;沖突與融合:魏晉南北朝時南人北遷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5 黃清敏;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6 王亞利;魏晉南北朝災害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7 邵春駒;魏晉南北朝游集文化研究[D];揚州大學;2012年

8 吳大順;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化與歌辭研究[D];揚州大學;2005年

9 薛菁;魏晉南北朝刑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10 龐天佑;秦漢魏晉南北朝歷史哲學思想研究[D];鄭州大學;200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羽;《沖突與整合—魏晉南北朝民族意識研究》[D];寧波大學;2011年

2 王堯;魏晉南北朝門閥蓄伎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3 何忠盛;魏晉南北朝的世家大族與文學[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4 劉盛舉;魏晉南北朝墓志銘用韻初探[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范崇峰;魏晉南北朝佛教文獻連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6 蔡定益;魏晉南北朝的慈善事業(yè)[D];南昌大學;2005年

7 瞿朝禎;魏晉南北朝畫論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8 莊筱玲;魏晉南北朝擬古詩初探[D];廈門大學;2001年

9 范增;魏晉南北朝賦學之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10 邱健;魏晉南北朝游仙小說研究[D];廣西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魏晉南北朝門閥蓄伎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2283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22283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6a4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