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房中祠樂》與《安世房中歌》十七章
本文選題:《房中祠樂》 切入點:《安世房中歌》 出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摘要】:《漢書.禮樂志》所載漢《房中祠樂》與《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并不是同一首曲子而是不同的兩首曲子!斗恐徐魳贰肥菨h高祖唐山夫人用時興楚聲以變周舊曲《房中樂》而成的樂曲,所祠為高祖自范氏至豐公的歷代祖先!栋彩婪恐懈琛穭t是孝惠二年樂府令夏侯寬用審定之后的新樂與新采選的歌詞合樂而成的歌曲,詞作者為惠帝時代的相當一批文人!栋彩婪恐懈琛奉}名中的"房中"二字,是合二字而成的一個稱呼宗廟中某一宮室的專有名詞,不能直剖為二而解其為"房之中"。《安世房中歌》的"未有祖宗之事",既不是因為高祖的祖先無功德可歌,也不是因為戰(zhàn)國末年以來興起的‘五德輪回’觀念的影響,而是惠帝時統(tǒng)治上層對高帝在宗廟中的位置所做出的定位以及漢代所形成的獨特的廟制使然。《安世房中歌》中的六個"孝"字,乃表達惠帝尊祖立廟的意圖和目的,發(fā)布漢家的家法,而不是稱頌高帝的能以孝治天下。《安世房中歌》中的"桂華"、"美芳"實為詩句中的語詞,不能視為二詩章之名。上古歌詩章節(jié)的長短通常是取決于章曲的長短,將《安世房中歌》按文理分章以備十七章之數(shù)根本上就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Abstract]:Han calligraphy.The ancestral hall is the ancestor of the past generations of Gao zu from Fan's to Feng Gong. "Song in the Anshifang" is a song composed by Xiao Hui's Yuefu for the second year when Xia Hou Kuan used the approved new music and the newly selected lyrics.The author of the ci is quite a group of literati in the times of Huidi. The word "Fang Zhong" in the title of "Anshifang" is a proper noun used to address a certain palace in the temple.It was the position made by the ruling upper class of Emperor Hui to the position of Gao Di in the temple and the unique temple system formed in the Han Dynasty. The six characters of "filial piety" in "Song in Anshifang" expressed the intention and purpose of the Emperor Hui to set up the temple.Instead of praising Gao Emperor's ability to govern the world with filial piety, "Gui Hua" and "Mei Fang" in Anshifang are not regarded as the names of two poems.The length of ancient songs is usually determined by the length of Zhang qu. It is fundamentally wrong to divide the Song of Anshifang into chapters of literature and science for 17 chapters.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
【分類號】:J60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黃紀華;漢《房中祠樂》的時代作者辨[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正學,王建萍;《李寄》主題芻議——兼議六朝文學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齡研究;2003年04期
2 馬予超,張家合;《文心雕龍·章句》的虛詞觀及其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3 裴新平,潘祥輝;今本《南齊書》幾例點讀問題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4 鐘翠紅;李建華;;論江總的散文創(chuàng)作[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2期
5 馮莉;;漢晉諸子“論”體考述——以《文心雕龍·論說》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6 李永賢;;論廖燕“憤氣說”的內(nèi)涵及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潘殊閑;;獨酌:李白內(nèi)心孤獨的真實印記——兼論后世的獨酌情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8 王莉;;漢樂府挽歌歌辭考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9 張振龍;;建安文人用典的創(chuàng)新特征[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楊合林;;五、七言詩體與漢樂府之關(guān)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雨;;論詞學元范疇“情”[A];2010年詞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鄭虹霓;;論《花間集序》對宮體詩的態(tài)度——兼評各家對《花間集序》之爭議[A];2010年詞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邵正坤;;論北朝時期鮮卑的家庭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鄂啟科;;生命的共感——布依族情歌賦、比、興探微[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5 周保平;賀俊彥;;漢畫中的羽人與漢代的成仙思潮[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馬怡;;說}m[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張靜;;論三種“自然”觀念透視下的漢魏思想變遷[A];社會·經(jīng)濟·觀念史視野中的古代中國 國際青年學術(shù)會議暨第二屆清華青年史學論壇 論文集上[C];2010年
8 郭建勛;;楚辭與七言詩[A];中國楚辭學(第七輯)——2000年楚辭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0年
9 趙明正;;論漢樂府的貴族趣味和娛樂性[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10 曹美娜;;論“器”[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曹利云;宋元之際詞壇格局及詞人群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7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姜劍云;太康文學研究[D];河北大學;2001年
9 伏俊連;俗賦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10 常為群;西晉詩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古家臻;趙嘏科舉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金鑫;王充《論衡》與東漢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博;唐代藝伎與唐聲詩的傳播[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靖;西漢昭宣時期樂府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宋文志;《文心雕龍》應用寫作主體論[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張丹;《東方朔集》校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彭艷芳;杜甫兩湖詩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李慧;佛教對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成朝暉;“國風”與南北朝民歌中民間愛情詩的比較[D];湘潭大學;2010年
10 王明全;鮑參軍詩歌創(chuàng)獲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建婷;;漢《安世房中歌》儒家思想論[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06期
2 吳凡明;;西周孝之為孝禮的規(guī)定性[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3 王啟才;從《安世房中歌》看漢初儒學的發(fā)展[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年01期
4 周東暉;孔子孝道初探——兼論儒學和現(xiàn)代化[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1期
5 羅新慧;試論曾子關(guān)于孝的理論及其社會意義[J];齊魯學刊;1996年03期
6 楊維中;孝道與現(xiàn)代家庭倫理[J];中國哲學史;1997年02期
7 劉長水;淺談“孝道”[J];中國天主教;1999年06期
8 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介紹與摘要[J];倫理學研究;2004年04期
9 李肖峰;論社會“孝”的現(xiàn)代意義[J];張家口師專學報;2004年01期
10 呂睿;;孝道在韓國[J];華人時刊;2006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世寧;;講孝道人人有責[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老齡問題研究——廣西老年學學會第八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顧嘉禾;;略論當代如何弘揚家庭孝道[A];探索中國特色養(yǎng)老之路——江蘇2003·健康老齡化和養(yǎng)老模式文選[C];2003年
3 甄有魁;;孝道[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shù)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任先政;;堅守“孝道”莫忘本 實踐“十要”獻孝心[A];陜西老年學通訊·2011年第2期(總第86期)[C];2011年
5 邢來柱;周玉花;;論孝道[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shù)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蒙志琨;;崇尚孝道 弘揚民族傳統(tǒng)美德[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老齡問題研究——廣西老年學學會第八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林安;蒙秀群;;努力營造孝道的良好風氣[A];養(yǎng)老與社會保障——第七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周樹鑫;;關(guān)于弘揚中國孝道之我見[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老齡問題研究——廣西老年學學會第八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顧樂鳴;;現(xiàn)階段家庭孝道的調(diào)查與思考[A];探索中國特色養(yǎng)老之路——江蘇2003·健康老齡化和養(yǎng)老模式文選[C];2003年
10 龍加太;;從“六個老有”看孝道的豐富與發(fā)展[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老齡問題研究——廣西老年學學會第八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顧德寧;不論富爸窮爸,善良勤勞的爸爸就是好爸爸[N];新華日報;2004年
2 朱慧 常阿兵;《兒子、媳婦和老娘》傳遞百姓孝道心聲[N];山西日報;2009年
3 任繼愈;談談孝道[N];光明日報;2001年
4 本報記者 韓忠智;弘揚孝道 和諧社會[N];中國老年報;2005年
5 高淑玲;揚文明精華之長[N];中國貿(mào)易報;2006年
6 鄧曉霞;弘揚孝道 共建和諧[N];人民日報;2007年
7 子孝;構(gòu)建和諧社會當力倡孝道[N];遼源日報;2006年
8 記者 陳冬;“孝官兒”來廈講孝道[N];廈門日報;2010年
9 王樹聲;老齡對策與“孝道”[N];中國老年報;2002年
10 實習記者 王冠;孝道撲克受歡迎 大人小孩皆受益[N];成都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靖;閔氏宗族及其文化的再生產(chǎn)[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2 陳筱芳;春秋宗教習俗[D];四川大學;2004年
3 晁天義;先秦道德與道德環(huán)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蘭甲云;周易古禮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5 田曉山;姑息醫(yī)學之人文化成[D];中南大學;2009年
6 許蔚;斷裂與建構(gòu):凈明道的歷史與文學[D];復旦大學;2011年
7 朱琨;《周禮》中的圜丘祀天禮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8 李桂梅;沖突與融合[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王卓玉;逯欽立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何飛燕;出土文字資料所見先秦秦漢祖先神崇拜的演變[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雷富饒;北朝宗廟祭祀制度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2 成舒宇;兩漢皇家祭祖考述[D];西北大學;2010年
3 楊穎;《詩經(jīng)》祭祖詩與周代宗廟祭祀文化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丁成際;傳統(tǒng)“孝道”的歷史建構(gòu)及其在當代的重建[D];云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花粉;漢代女性作家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1年
6 楊娟;漢代祭祖典禮考述[D];浙江大學;2011年
7 林海極;儒教祭祀樂章流變及意義的初探[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馬艷;中國孝文化的歷史演進與當代重建[D];延邊大學;2005年
9 尹怡朋;秦漢養(yǎng)老政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銘;關(guān)于中國孝文化的思考[D];鄭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106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1710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