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音樂理論論文 >

藏族扎念琴的設(shè)計改良

發(fā)布時間:2018-04-04 15:29

  本文選題:扎念琴 切入點:改良扎念琴 出處:《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摘要】:扎念琴是藏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彈撥樂器,在藏區(qū)傳播廣泛,在長久的流傳過程當中形成了多種表演風格,并運用在多個樂種當中。新中國成立之后,有相關(guān)學者和工作人員對其進行過改良,使扎念琴的音色、音量和音域等方面都有所改進,增加了扎念琴的表現(xiàn)力,并將其加入到了民族管弦樂隊當中,從而使扎念琴的影響力有所提升。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扎念琴所做的工作依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具體的說,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現(xiàn)有扎念琴的音域小,其運用基本都是作為低音伴奏,音樂表現(xiàn)力十分有限。 2.扎念琴在演奏時,基本限于低把位,這對一種有效弦長較大的樂器來說無疑是一種浪費,這也導致了扎念琴的演奏法并不豐富的現(xiàn)狀。 3.扎念琴的聲音衰減速度快,不適合表現(xiàn)旋律,而藏族很多樂種都帶有很強的旋律性,如果這些樂種能夠用藏族本民族的改良樂器來表現(xiàn),這無論是對扎念琴、藏族音樂,還是藏族文化來說都不失為一件好事。 4.從制作角度來講,藏區(qū)的扎念琴沒有一套固定的制作標準,更沒有相關(guān)的制作圖紙,從設(shè)計到尺寸都帶有較強的隨意性,這與其口傳心授傳授方式有關(guān)。 5.據(jù)筆者幾次采風了解得知,藏區(qū)很多扎念琴制琴師并不會彈奏扎念琴,其中大多為木匠,不懂音律。制作人員不專業(yè)也是扎念琴規(guī)格不統(tǒng)一的一個重要原因。 本篇論文最主要的內(nèi)容是提出一套有科學理論支撐的扎念琴改良方法: 首先在形制改良方面,借鑒以往扎念琴制作以及西方制琴理論,整理出規(guī)范的改良圖紙,并且在改良過程中,在外形方面盡可能向藏族傳統(tǒng)美學觀念靠近。 在功能改良方面,力圖使得此種改良扎念琴可以在音域、音色上大幅提高,制作良好的手感系統(tǒng),將扎念琴的高把位充分發(fā)揮,并在原有技巧上從其他的樂器上借鑒新的演奏法,能夠適應更多的樂曲、樂種。 希望改良后的扎念琴無論是藏族還是其他民族都能夠被很好的接受,從而吸引更多的作曲家去為它“量身打造”創(chuàng)作樂曲,使扎念琴及藏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與發(fā)展。
[Abstract]:Zanningqin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ibetan plucked instruments, widely spread in the Tibetan area, in the long spread of the formation of a variety of performance styles, and used in many kinds of music.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me scholars and staff have improved it, so that the tone, volume and range of the piano have been improv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iano has been increased, and it has been added to the national orchestra.So that the influence of playing the piano has been enhanced.However, so far,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work we have done to play the harp.Specifically,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The existing piano has a small range, its use is basically as bass accompaniment, music performance is very limited.2.When playing the harp, it is basically limited to the lower position, which is undoubtedly a waste for an effective instrument with a long string, which also leads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at the playing method of playing the harp is not rich.3.The sound of playing the harp attenuates quickly and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performance of melodies. However, many kinds of Tibetan music have a strong melody. If these kinds of music can be expressed with the improved musical instruments of the Tibetan people, whether it is for playing the harp or for Tibetan music,Or Tibetan culture is a good thing.4.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oduction, the harp in Tibetan area has not a set of fixed production standards, and there is no related drawing. From design to size, there is a strong arbitrarines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way of oral instruction.5.According to several times, I know that many harp players in Tibetan area do not play the harp, most of them are carpenters, do not understand the rhythm.Unprofessional producers are also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inconsistent specifications of the harp.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to put forward a set of scientific theory to improve the Zhanqin:First of all, in the aspect of shape improvement,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previous making of harp and western theory of piano making, we can sort out the standard improvement drawings, and in the process of improvement,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approach the traditional Tibetan aesthetic concept in the aspect of appearance.In the aspect of function improvement, we try to improve the sound range and tone color of the improved harp, make a good handle system,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high handle of the harp.And in the original skills from other instruments to learn from the new playing method, can adapt to more music, music.It is hoped that the improved Zhanqin will be well accepted by both the Tibetan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thus attracting more composers to create music for it, so as to better spread and develop the harp playing and Tibetan culture.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J632.39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郝相松;;明代河、湟、岷、洮地區(qū)的藏族分布[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申璐瑩;;怎樣提高學生鋼琴演奏的音樂感受與表現(xiàn)力[J];大眾文藝;2011年16期

3 付交煌;;一夜之間[J];晚報文萃;2011年20期

4 尕藏;;論藏族民間舞蹈中“俯身體態(tài)”的成因[J];西藏研究;2011年03期

5 孟靜;;淺析如何提高鋼琴演奏的表現(xiàn)力[J];青年文學家;2011年12期

6 仁青卓瑪;;小議藏族吉祥符號文化[J];青年文學家;2011年16期

7 許鑫;;才旦卓瑪(藏族)[J];中國民族;2011年07期

8 董小蕾;;淺談鋼琴演奏中的觸鍵與音樂表現(xiàn)[J];大眾文藝;2011年16期

9 張麗;;論音樂表現(xiàn)力在鋼琴教學中的養(yǎng)成[J];教育藝術(shù);2011年08期

10 高珂玲;;甘南藏族自治州音樂教育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思考[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1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騫;楊昭慶;黃小琴;孫浩;史磊;林克勤;于亮;陶玉芬;劉淑媛;柯金坤;褚嘉yP;;不同海拔藏族群體間線粒體:基因12個單核苷酸差異研究[A];中國的遺傳學研究——遺傳學進步推動中國西部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年中國遺傳學會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2 邱長春;卓瑪次仁;崔超英;許群;劉英;才旦;岑維峻;周文郁;;藏族原發(fā)性高血壓的遺傳學研究[A];中國生理學會第21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3 傅玉;王明英;朱平;張英;田正芹;夏君燕;徐國林;劉紅星;白德成;;裕固族、藏族和漢族之間vWF基因多態(tài)性差異分析[A];第13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C];2011年

4 宋恩常;;藏族中的群婚殘余[A];民族學研究第二輯[C];1981年

5 何峰;;編寫《藏族歷代文學作品選》一書的體會[A];社會科學研究及管理工作經(jīng)驗文集[C];1991年

6 張志巍;斯琴;白偉;徐東江;祖淑玉;韓少梅;朱廣瑾;徐成麗;;四川省藏族和漢族人群的血脂四項參考值調(diào)查分析[A];第七屆海峽兩岸心血管科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曾現(xiàn)江;;嘉絨研究綜述(初稿)[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shù)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8 周繼昌;黃承鈺;洪君蓉;衛(wèi)大英;徐元川;程良;;彝、藏族成年男子膳食蛋白質(zhì)吸收利用研究[A];中國營養(yǎng)學會第九次全國營養(yǎng)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9 黃歐;;邵兵——最終的“贏家”[A];我的角色與我們的劇團——第六屆電影表演藝術(shù)學會獎文集[C];1997年

10 鄧蜀李;周志剛;;藏族健康人與心腦血管病人的血清脂蛋白的比較[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謬東凡;清流圣水浴身心[N];中國民族報;2005年

2 編者;《藏族大辭典》[N];甘肅日報;2003年

3 本報記者 周前進;藏族阿媽的快樂表情[N];四川日報;2009年

4 記者 宋常青 張澤遠;甘南:藏族五保戶老人免費參合每月領(lǐng)補貼[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5 張世輝;藏族:居住在“博”地的人[N];中國民族報;2005年

6 記者 繆毅容;為藏族父老鄉(xiāng)親動真情辦實事[N];解放日報;2009年

7 西藏軍區(qū)某摩步團士官 張恒;做民族兄弟的貼心人[N];人民日報;2009年

8 益邛;藏族起源小議[N];甘孜日報(漢文);2009年

9 申迪 本報記者 謝良奎 傅鑒;和77個藏族孩子在一起的日子[N];人民公安報;2009年

10 ;定結(jié)縣非藏族干部“藏語培訓班”正式開班[N];日喀則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甘措;藏族法律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2 敖道胡;蒙古族“兀格”作品與藏族“眾達木”作品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趙心愚;納西族與藏族歷史關(guān)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4 陸艷;中國西部人群的遺傳混合[D];復旦大學;2011年

5 陳立明;藏門珞民族關(guān)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6 陳剛;藏族頂骨發(fā)育不全的基因定位與突變檢測[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2003年

7 周繼昌;穩(wěn)定性同位素評價彝、藏族成年男子代表性膳食中鐵、鋅吸收率及膳食影響因素[D];四川大學;2005年

8 曾現(xiàn)江;胡系民族與藏彝走廊:以蒙古族為中心的歷史學考察[D];四川大學;2005年

9 唐暉;法醫(yī)線粒體DNA分型及中國不同民族多態(tài)性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10 任甫;拉薩藏族兒童青少年生長發(fā)育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銀鑠;藏族扎念琴的設(shè)計改良[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楊蜀艷;淺析藏族禮儀文化中的哈達[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索南曲吉;簡論那秀達普阿諧[D];西藏大學;2011年

4 馬乃東智;論道歌的意象表現(xiàn)手法[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凌浩;高海拔地區(qū)漢藏族健康成人腦組織MR形態(tài)學對比性研究[D];青海大學;2011年

6 卻落;安多藏族文化中的女性地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7 呂曉娟;藏族小學漢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8 杜宏;中國西藏昌都地區(qū)藏族九個STR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及法醫(yī)學應用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9 聶智卓瑪;論貴德地區(qū)的藏族婚禮[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鄒中正;漢族和藏族親屬稱謂的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

本文編號:171056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171056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df98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