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的人類學研究
本文關鍵詞:安塞腰鼓的人類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古老的民間民俗舞蹈,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記載著一個族群特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并在一定社會關系、文化情境的存在、發(fā)展中展現(xiàn)其文化價值。本文以安塞腰鼓這一民俗文化事象為具體研究對象,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在已有的史、志、論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越過單一的民間舞蹈文化特殊性的維度,從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來綜合分析安塞腰鼓中蘊含的人類文化的普遍意義和價值,從而實現(xiàn)從舞蹈文化的個別性研究到其作為一種人類文化的普遍性理論概括的跨越,使民間舞蹈藝術系統(tǒng)與民間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姻并創(chuàng)造出舞蹈文化研究的新視角;同時,通過對其發(fā)展歷程、生存現(xiàn)狀和傳承狀態(tài)的考察,力求在開放、多元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以欣賞者的眼光審視安塞腰鼓的價值意義,為其藝術生命之穩(wěn)定延續(xù)提供可行參考。本文的正文部分主要從以下四個部分進行闡述:第一部分主要敘述了安塞腰鼓形成的地理、人文環(huán)境,闡述了鼓、舞的起源及二者關系。第二部分梳理了安塞腰鼓的藝術特點和表演種類、流派,對安塞腰鼓的構成要素之象征意義進行了綜合分析;同時對安塞腰鼓的文化涵義、其與民俗文化之關系及安塞腰鼓的文化功能進行了解讀和探討。第三部分主要闡述安塞腰鼓的傳承與保護,對安塞腰鼓傳承的民間藝人的傳承貢獻、傳承困境以及解決措施等相關內容進行分析研究。第四部分從安塞腰鼓的發(fā)展現(xiàn)狀對其傳承保護之有益經驗與不足之處進行分析,并對安塞腰鼓的傳承與保護進行思考。
【關鍵詞】:安塞腰鼓 符號象征 文化涵義 傳承與發(fā)展
【學位授予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J722.216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緒論7-11
- 1.1 研究目的與意義7-8
- 1.1.1 選題目的7
- 1.1.2 選題意義7-8
- 1.2 研究方法8
- 1.2.1 田野調查法8
- 1.2.2 文獻分析法8
- 1.2.3 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8
- 1.3 安塞腰鼓的相關研究綜述8-11
- 第二章 安塞腰鼓的歷史淵源11-19
- 2.1 安塞腰鼓的生成背景11-15
- 2.1.1 天·地·人——陜北文化的精髓11-14
- 2.1.2 信仰·風俗——民俗信仰的浸潤14-15
- 2.2 鼓舞之緣——黃土高原上的舞蹈奇葩15-19
- 2.2.1 鼓之——安塞腰鼓的起源15-17
- 2.2.2 舞之——鼓與舞的不解之緣17-19
- 第三章 安塞腰鼓中的符號象征與文化涵義19-40
- 3.1 安塞腰鼓中的符號象征19-31
- 3.1.1 力·美——黃土孕育的獨特個性19-20
- 3.1.2 身韻·風姿——安塞腰鼓的種類劃分20-22
- 3.1.3 風格·體系——安塞腰鼓的流派特色22-23
- 3.1.4 外化·內蘊——安塞腰鼓的構成要素23-31
- 3.2 安塞腰鼓的文化釋義31-40
- 3.2.1 飛動的黃土文化情懷31-34
- 3.2.2 相依相生的文化連鎖34-36
- 3.2.3 安塞腰鼓的文化功能36-40
- 第四章 安塞腰鼓的變遷與傳承40-47
- 4.1 安塞腰鼓的變遷發(fā)展40-42
- 4.1.1 傳承·變異——民俗活動變遷對安塞腰鼓的影響40-41
- 4.1.2 舞臺·組織——文化組織發(fā)展對安塞腰鼓的影響41-42
- 4.2 民間藝人對腰鼓文化傳承的貢獻42-44
- 4.2.1 保護和傳承了安塞腰鼓文化42-43
- 4.2.2 創(chuàng)新了安塞腰鼓的舞蹈樣式43
- 4.2.3 促進了安塞腰鼓的傳播與宣傳43-44
- 4.3 安塞腰鼓民間文化傳承人所面臨的傳承困境44-46
- 4.4 民間藝人傳承困境的解決建議46-47
- 第五章 安塞腰鼓的保護傳承之思考47-59
- 5.1 安塞腰鼓的生存危機47-49
- 5.2 安塞腰鼓的傳承保護方法49-53
- 5.2.1 安塞腰鼓傳承保護的傳統(tǒng)方法49-50
- 5.2.2 文化產業(yè)的方法50-51
- 5.2.3 舞臺創(chuàng)作的方法51-52
- 5.2.4 學校教育的方法52-53
- 5.2.5 申遺的方法53
- 5.3 安塞腰鼓的傳承保護之不足53-56
- 5.3.1 傳統(tǒng)方法之不足53-54
- 5.3.2 文化產業(yè)保護方法之不足54
- 5.3.3 學校教育方法之不足54-55
- 5.3.4 知識產權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法之不足55-56
- 5.4 安塞腰鼓的傳承保護之思考56-59
- 5.4.1 追求安塞腰鼓在發(fā)展中的相對平衡56-57
- 5.4.2 注重安塞腰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57
- 5.4.3 關注安塞腰鼓的跨文化現(xiàn)象57-59
- 結語59-61
- 參考文獻61-63
- 致謝63-64
- 在校期間科研成果6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軍;《安塞腰鼓》教學設計[J];語文建設;2005年04期
2 師燦斌;吳龍;;安塞腰鼓的歷史淵源與健身功效[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3 朱秀芳;;安塞腰鼓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4期
4 趙冬剛;;安塞腰鼓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年04期
5 向敬之;;安塞腰鼓[J];音樂生活;2010年06期
6 王軍棉;;安塞腰鼓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價值工程;2011年36期
7 楊彩萍;杜春斌;;安塞腰鼓進課堂的可行性及實施策略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Z2期
8 趙志偉;;安塞腰鼓文化功能的演變[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Z2期
9 馬永軍;杜春斌;;安塞腰鼓的歷史回顧與展望[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2期
10 王海力;安塞腰鼓[J];西北美術;199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馬東進;楊清軒;;陜北安塞腰鼓進入大學體育課堂教學實踐[A];第十五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05年
2 侯秀英;;語文課堂中“安靜也是一種美麗”[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1卷)[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立 王淑玲 郭青 李剛 米宏清;千人安塞腰鼓隊 這樣舞過天安門[N];陜西日報;2009年
2 記者 張春鴿;境內外百余名記者采訪安塞腰鼓[N];延安日報;2009年
3 米宏清;安塞腰鼓將參加上海世博會“陜西周”演出[N];延安日報;2010年
4 王東;安塞腰鼓“響徹”亞平寧半島[N];延安日報;2011年
5 高蘭新 周建東;安塞腰鼓 打出黃土地[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
6 記者 艾慶偉 通訊員 志夫 蘭新;“安塞腰鼓”成為安塞經濟發(fā)展新產業(yè)[N];陜西日報;2003年
7 李和平 記者 許曉楠;安塞腰鼓“加盟”沙區(qū)群眾文化[N];大連日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楊永林 張哲浩 本報通訊員 郭志東 劉旭東;安塞腰鼓:穿越千年的戰(zhàn)鼓[N];光明日報;2014年
9 李安;安塞腰鼓[N];中國社會報;2004年
10 郭志東;文化產業(yè):弘揚民間文化 做大文化產業(yè)[N];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喬鈺;安塞腰鼓及其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作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2 馬紅偉;安塞腰鼓運動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的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高倩楠;社會變遷下的安塞腰鼓[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4 張賽賽;文化生態(tài)視域下陜西安塞腰鼓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5 杜勇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安塞腰鼓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6 王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安塞腰鼓的傳承與發(fā)展[D];西安體育學院;2015年
7 井娜;安塞腰鼓的人類學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16年
8 楊水華;安塞腰鼓的價值與傳承發(fā)展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9 高姍;安塞腰鼓的田野考察與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10 康靖華;安塞腰鼓的風格特征及文化價值的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09年
本文關鍵詞:安塞腰鼓的人類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428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42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