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藝術在文化旅游中的價值研究
本文選題:民俗藝術 + 文化旅游 ; 參考:《深圳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近年來,文化旅游蓬勃發(fā)展。但在新的消費環(huán)境中,文化旅游呈現(xiàn)出與以往不一樣的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旅游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看重旅游消費體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旅游者消費行為模式發(fā)生了改變;另一方面,文化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也在變化。面對同質(zhì)化競爭激烈的局面,旅游經(jīng)營者開始轉(zhuǎn)變旅游開發(fā)和經(jīng)營的理念,更加注重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nèi)涵。與此同時,國家政策鼓勵旅游業(yè)開發(fā)民俗資源。在三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民俗藝術走進旅游開發(fā)者的視野,并以其優(yōu)勢特點贏得旅游開發(fā)者和游客的青睞。本文第一章論述的是民俗藝術在文化旅游中的符號審美價值。作為旅游審美對象的民俗藝術不僅擁有豐富多樣的外在藝術形式,還擁有深厚的民族精神內(nèi)涵。在旅游活動中,民俗藝術不但能喚起游客感性的審美體驗,還可以深化旅游審美內(nèi)涵,使得旅游審美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得以擴展。民俗藝術在文化旅游中的審美增值通過其擁有的符號資源實現(xiàn)。在現(xiàn)代消費社會中,消費者具有追求符號價值消費的特征,以求建立獨特的身份地位。在身份確立的過程中,符號發(fā)揮著重要的媒介作用。本章通過對符號增值效應形成過程的論述,來完成民俗藝術在文化旅游中的審美增值的建構。第二章論述的是民俗藝術在文化旅游中的消費體驗價值。從體驗生成的角度來看,旅游體驗的產(chǎn)生是旅游者和旅游場互動的結(jié)果,具體表現(xiàn)為觀賞、認知、交往、模仿、娛樂和游戲六種模式。民俗藝術具有審美性、知識性、群體性、娛樂性和參與性等多種特征,能夠在旅游活動中從最大程度上滿足游客的互動需求。尤其是在大型景區(qū)中的民俗表演類藝術,其強烈的互動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特征在現(xiàn)代技術的輔助下,將游客消費的體驗推向極致。第三章論述的是民俗藝術在文化旅游中價值實現(xiàn)的原則和模式。在市場利好和政策利好的背景下,民俗藝術和文化旅游迎來了發(fā)展的歷史機遇。將民俗藝術和文化旅游融合可以實現(xiàn)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效益的統(tǒng)一。本章在案例研究的基礎上結(jié)合前文中的理論依據(jù),提出了民俗藝術在文化旅游中價值實現(xiàn)的具體原則和參考模式,如市場導向、文化性、創(chuàng)新性等原則,原生態(tài)、主題公園、主題活動式等模式。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ultural tourism has flourished. However, in the new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cultural tourism show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that tourists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ourism consumption experience than ever before. On the one hand,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tourists has chang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s also changing. In the face of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homogeneity, tourism operators began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excavat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national policies encourage tourism to develop folklore resources.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the three forces, folklore art comes into the sight of tourism developers and wins the favor of tourism developers and tourists with its advantage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symbolic aesthetic value of folk art in cultural tourism. As the aesthetic object of tourism, folk art not only has rich and diverse external art forms, but also has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spirit. In tourism activities, folk art can not only arouse the perceptual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ourists, but also deepe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ourism, so that tourism aesthetic can be expanded in time and space.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folk art in cultural tourism is realized through its symbolic resources. In modern consumer society, consumer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rsuing symbolic value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unique status. In the process of identity establishment, symbo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edia. In this chapter,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folk art in cultural tourism is constructed by discussing the forming process of symbol increment effect.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sumption experience value of folk art in cult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generation, the emergence of tourism experience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ourists and tourism field, which is manifested in six modes: viewing, cognition, communication, imitation, entertainment and game. Folklore art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esthetic, knowledge, group, entertainment and participation, which can meet the interactive needs of tourists to the greatest extent in tourism activities. Especially in the large-scale scenic area folk performing arts, its strong interactive, participatory and entertainment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assistance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 tourist consumption experience to the extreme.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and models of value realization of folk art in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background of favorable market and favorable policies, folk art and cultural tourism ushered in a historical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folk art and cultural tourism can achieve the unity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benefits. On the basis of case study, this chapter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principles and reference models of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folklore art in cultural tourism, such as market orientation, culture, innovation, original ecology, theme park, etc. Theme, activity, etc.
【學位授予單位】:深圳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J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戰(zhàn)化軍;齊文化旅游研究的奠基石——范躍進教授主編的《齊文化旅游叢書》讀后[J];管子學刊;2003年04期
2 秦學;寧波發(fā)展文化旅游對策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年01期
3 駱凱;;論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的系統(tǒng)管理[J];法制與社會;2008年17期
4 閆愛萍;;運城文化旅游及關公文化的地區(qū)性研究[J];晉中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5 王兆峰;黃喜林;;文化旅游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動力機制與對策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0年09期
6 司法臣;;堅持文化創(chuàng)新 推進互助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升級[J];群文天地;2011年07期
7 邵金萍;;再論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的特征、作用及發(fā)展對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8期
8 蘇曉麗;蔣再松;杜立文;王登才;;提升河北省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核心競爭力的思考[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9 ;山西文化旅游領導[J];黃河之聲;2013年14期
10 吳冬穎;;發(fā)揮國際音樂城品牌優(yōu)勢 開發(fā)哈爾濱音樂文化旅游[J];學理論;2013年2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步長存;;發(fā)揮人文資源優(yōu)勢 發(fā)展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A];旅游業(yè):推動產(chǎn)業(yè)升級和城市轉(zhuǎn)型——第十三屆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王潔;;淺論貴州省黔中地區(qū)的文化旅游[A];區(qū)域旅游開發(fā)與黔中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C];2000年
3 張文建;金麗嬌;;紹興文化旅游核心競爭力研究[A];區(qū)域合作:旅游業(yè)轉(zhuǎn)型和創(chuàng)新的平臺——第十二屆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謝壽球;;建設廣西文化旅游的“特區(qū)”——西林縣文化旅游的定位和開發(fā)思路[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5 李秀金;;文化旅游:城市文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8年
6 譚申;宋立中;周勝林;;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國外文化旅游地影響模式分析及其啟示[A];區(qū)域旅游:創(chuàng)新與轉(zhuǎn)型——第十四屆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南國際旅游島大論壇論文集[C];2009年
7 張維克;;深入發(fā)掘文化內(nèi)涵 促進青島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A];建設經(jīng)濟文化強。禾魬(zhàn)·機遇·對策——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9年學術年會文集(4)[C];2009年
8 常莉;;陜西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與營銷策略分析[A];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2009)學術年會——道路·創(chuàng)新·發(fā)展——“陜西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交流論文選編[C];2009年
9 張生寅;;加快青海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幾點思考[A];探索 創(chuàng)新 求實——青海省“十一五”時期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匯編(下)[C];2011年
10 王學昭;宋偉;;馬尾船政文化旅游市場拓展策略探尋[A];中國市場學會2006年年會暨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徐晉;雙贏:文化旅游的目標[N];中國文化報;2001年
2 溧陽旅游局副局長 許新平;文化、旅游與文化旅游可持續(xù)開發(fā)[N];華東旅游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王小萍 實習生 杜博;河南文化旅游如何破題?[N];河南日報;2005年
4 吳敏 陳雪鈞;人文奧運與文化旅游[N];江南游報;2005年
5 玉華宮管理局局長 蘇龍海;立足文化旅游資源 建設文化旅游名市[N];銅川日報;2005年
6 記者 李悅春;找準契合點做特做亮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N];云南日報;2005年
7 記者 姚振發(fā) 實習生 翁嫣;積極發(fā)展文化旅游 推進建設文化大省[N];浙江日報;2000年
8 本報評論員 賈啟龍;借鑒云南經(jīng)驗 做強文化旅游[N];阿壩日報;2006年
9 陳永正;成都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與戰(zhàn)略選擇[N];成都日報;2007年
10 熊秀蘭;州政協(xié)建言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N];楚雄日報(漢);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萌;基于文化創(chuàng)意視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2 朱華武;湘繡文化旅游形成與適應機制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3 俞容齡;跨文化旅游情境中的多重話語[D];南開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會賓;洛陽市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考[D];山東大學;2009年
2 王蕊;長春市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尹顏迪;文化旅游的審美闡釋[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向杰;河南省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鄭州大學;2008年
5 魏代俊;鄭州市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因素研究[D];中原工學院;2012年
6 劉智慧;朝陽市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規(guī)劃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4年
7 聶璐;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融資問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8 楊樂;鄂爾多斯市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政府行為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5年
9 亞歷山德拉(Bukharova Aleksandra);貝加爾湖地區(qū)文化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研究[D];遼寧大學;2015年
10 高羽;紅色歷史背景下文化旅游名鎮(zhèn)的規(guī)劃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8755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875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