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7年疏勒河中下游土地利用時空變化及其綜合生態(tài)效應
本文關鍵詞: 疏勒河中下游 綠洲化 荒漠化 土地利用變化 綜合生態(tài)效應 出處:《蘭州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疏勒河中下游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整個疏勒河流域人口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最集中的區(qū)域,作為該區(qū)核心地帶的綠洲,對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綠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維持和發(fā)展起重要作用,其一方面處于荒漠景觀的包圍之中,另一方面依賴于境內(nèi)的疏勒河、黨河、石油河等內(nèi)陸河流的灌溉。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口增長,使得研究區(qū)土地利用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同時出現(xiàn)了諸如土地荒漠化、水資源短缺,植被退化和濕地萎縮等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鑒于此,本文通過遙感和社會經(jīng)濟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等,對疏勒河中下游在1977-2013年間的土地利用時空變化過程進行研究,并進一步構建綜合評價體系,對由土地變化引起的綜合生態(tài)效應進行了評價,初步結果如下:(1)疏勒河中下游的耕地和城鄉(xiāng)工礦居民用地面積均呈增加態(tài)勢,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積則不斷縮減,其中草地的縮減幅度最大,沙地、鹽堿地和未利用地的減少幅度較小。具體來說,敦煌市的耕地面積及增長幅度均為最小,而城鄉(xiāng)工礦居民用地面積的增速最快,林地面積變化較為波動,草地和水域則呈減少態(tài)勢,沙地的面積最大,但其減少卻不明顯,鹽堿地總體為擴張趨勢。瓜州縣的耕地和城鄉(xiāng)工礦居民用地面積的增長速率在2002-2013年達到最大,林地和草地面積則呈下降,水域面積總體增加,沙地面積變化不大,鹽堿地面積雖有下降,但仍為最大,未利用地的變化則不大。玉門市的耕地和城鄉(xiāng)工礦居民用地在2002-2013年發(fā)生劇烈增長,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積則為下降趨勢,沙地和鹽堿地面積均為區(qū)域最小,且沙地面積有增加趨勢,鹽堿地面積則趨于減少,未利用地變化則不明顯。敦煌市的城鄉(xiāng)工礦居民用地以其它地類的轉入為主,林地、草地、沙地、鹽堿地和未利用地則是轉入和轉出并存,水域則以轉出為主。瓜州縣的城鄉(xiāng)工礦居民用地以轉入為主,耕地則在1993年之后以轉入為主,林地則以轉出為主,草地、沙地、鹽堿地和未利用地整體上處于平衡狀態(tài),水域在2002年之前以轉入為主,之后以轉出為主。玉門市的耕地以轉入為主,林地、草地和水域以轉出為主,城鄉(xiāng)工礦居民用地則在2002-2013年以轉入為主,沙地、鹽堿地和未利用地整體上處于平衡狀態(tài)。敦煌市的城鄉(xiāng)工礦居民用地、林地和草地受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最大,瓜州縣的林地和水域受影響最大,玉門市的土地利用變化對林地、城鄉(xiāng)工礦居民用地和鹽堿地的影響大于其它地類,其中各市(縣)的未利用地、瓜州縣和玉門市的沙地受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較小。(2)玉門市的耕地景觀破碎程度最大,三個市(縣)的林地和水域景觀破碎程度變化較波動,瓜州縣的草地景觀持續(xù)破碎,而敦煌市和玉門市的草地破碎程度減輕,三個市(縣)的城鄉(xiāng)工礦居民用地景觀都趨于分散和擴張,敦煌市的沙地的規(guī)模和鹽堿地破碎程度最大,而瓜州縣的鹽堿地的聚集則更為明顯。三個市(縣)的耕地景觀邊界都趨向復雜,玉門市和瓜州縣的林地景觀邊界趨于簡單,而敦煌市的則持續(xù)復雜;敦煌市的草地邊界復雜程度最大,玉門市的草地邊界在1993年之后趨于簡單,瓜州縣則變化不大;瓜州縣的水域景觀邊界在2002年前趨于復雜,玉門市和敦煌市的水域邊界則在1993年之后趨向簡單;三個市(縣)的城鄉(xiāng)工礦居民用地邊界復雜程度不斷增加,而鹽堿地邊界在1993年之后趨于簡單,敦煌市的沙地景觀復雜程度則最大。三個市(縣)的耕地景觀都從1986年開始不斷聚集,林地、草地和城鄉(xiāng)工礦居民用地的聚集度下降;敦煌市的水域景觀趨于分散,瓜州縣則較為波動,玉門市的水域景觀聚集度在1993年開始上升;敦煌市的沙地景觀出現(xiàn)輕微的分散,玉門市則持續(xù)聚集,而瓜州縣的波動較大;玉門市的鹽堿地景觀在1993-2013年間不斷聚集,瓜州縣變化不大,敦煌市則持續(xù)聚集。(3)敦煌綠洲亞區(qū)1綠洲面積持續(xù)下降,主要發(fā)生在綠洲邊緣地帶,且以和未利用地之間的轉換為主,其荒漠面積從2002年開始增加;敦煌綠洲亞區(qū)2的綠洲面積則從2002年開始迅速增長,以內(nèi)部填充和邊緣擴張為主,且以和未利用地及荒漠之間的轉換為主,其荒漠在2002年之后迅速減少。瓜州綠洲亞區(qū)3綠洲和荒漠面積分別從1986年開始增長和減少,其中綠洲擴張在東部邊緣,且以和荒漠之間的轉換為主;瓜州綠洲亞區(qū)4的綠洲面積在2002-2013年增長,以內(nèi)部填充為主,且不同地類系統(tǒng)之間的轉換較為平衡,其荒漠也從1986年開始下降。玉門綠洲亞區(qū)5綠洲面積從2002年開始迅速增加,主要發(fā)生在綠洲內(nèi)部,且以綠洲內(nèi)部地類之間的轉換為主,其荒漠面積較小,只在2002-2013年有所下降;玉門綠洲亞區(qū)6的綠洲和荒漠面積分別從1993年開始迅速增長和減少,綠洲擴張主要發(fā)生在邊緣,且以和未利用地的轉換為主。(4)疏勒河中下游三個市(縣)的綜合生態(tài)效應在近37年間都有所下降,其中敦煌市的綜合生態(tài)效應持續(xù)降低且下降幅度最大,主要與草地和林地面積的大幅下降有關。瓜州縣則在1977-1986年惡化明顯,隨后則改善明顯,這主要是由于前期的草地面積縮減,而后期耕地大面積擴張,并且水域面積上升。玉門市的綜合生態(tài)效應也在1977-1986年下降明顯,而在1986-1993年保持增長,經(jīng)過了1993-2002年的降低之后,又在2002-2013年繼續(xù)改善,其中草地面積縮減是生態(tài)惡化的主因,而耕地的迅速擴張則起到了改善作用。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 and socio - economic statistics , the area of land use in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al and urban areas has been reduced . The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al and mining residential land , woodlands , grassland and water areas of the city of Guzhou are mainly transferred to the main , and the land use change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largest , and the land use change in the city and rural areas is the largest , and the land use change in the city and rural areas is more affected by land use change . The land use change of the city and rural areas is affected by land use change . ( 2 ) The farmland landscape in Yushan is the largest , and the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degree of the forest land and water area in three cities ( counties ) is more volatile , and the grassland landscape in the city of Guzhou is more complicated . The land boundary of city and rural workers in Dunzhou county tends to be scattered and expanded , while the land landscape in the city of Dunhuang is more complicated . ( 3 ) The area of oasis and desert in the oasis of Dunhuang began to decrease in 2002 - 2013 . The oasis and desert area of Yushan Oasis increased rapidly in 2002 - 2013 . The oasis and desert area of Yushan Oasis increased rapidly from 1986 to 2013 .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F301.2;X82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嚴恩萍;林輝;王廣興;夏朝宗;;1990—2011年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演變及驅動力[J];生態(tài)學報;2014年20期
2 楊俊倉;施錦;陳偉濤;;敦煌西湖濕地演化趨勢及保護對策[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5期
3 齊敬輝;牛叔文;馬利邦;王文蝶;;疏勒河流域中下游LUCC及驅動力分析[J];生態(tài)學雜志;2014年08期
4 馬晴;李丁;廖杰;韓杰;;疏勒河中下游綠洲土地利用變化及其驅動力分析[J];經(jīng)濟地理;2014年01期
5 羅婭;楊勝天;劉曉燕;劉昌明;宋文龍;董國濤;趙海根;婁和震;;黃河河口鎮(zhèn)—潼關區(qū)間1998-2010年土地利用變化特征[J];地理學報;2014年01期
6 姚遠;丁建麗;王剛;張芳;李鑫;;土庫曼斯坦穆爾加布——捷詹綠洲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對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J];干旱區(qū)地理;2014年01期
7 劉源鑫;趙文武;;未來地球——全球可持續(xù)性研究計劃[J];生態(tài)學報;2013年23期
8 白元;徐海量;凌紅波;傅藎儀;;塔里木河干流區(qū)土地利用與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的變化[J];中國沙漠;2013年06期
9 陳海燕;邵全琴;安如;;1980s-2005年內(nèi)蒙古地區(qū)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分析[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3年02期
10 劉曉娜;封志明;姜魯光;;中老緬泰“黃金四角”地區(qū)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3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鐘海燕;鄱陽湖區(qū)土地利用變化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2 馬利邦;敦煌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演變及驅動因素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3 萬利;城鄉(xiāng)交錯帶土地利用變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齊敬輝;疏勒河中下游LUCC特征及驅動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2014年
2 張燕;基于權重敏感性分析的岳陽市君山區(qū)域鎮(zhèn)建設用地生態(tài)適宜性評價[D];湖南大學;2012年
3 鄒悅;基于SWAT模型的疏勒河中游徑流模擬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年
4 王曉云;基于RS和GIS的敦煌市土地沙漠化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5 程英;瓜州縣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性的動態(tài)評價[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袁春霞;基于RS與GIS的金川河流域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評價[D];蘭州大學;2008年
7 慕富強;最近25年來疏勒河流域氣候變化與水文水資源的響應[D];蘭州大學;2006年
8 羅治敏;基于遙感信息的流域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評價[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遙感應用研究所);2006年
,本文編號:15315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53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