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與中華江河文化論綱
本文選題:《三國演義》 + 黃河; 參考:《中華文化論壇》2017年10期
【摘要】:中華文化,江河競秀,燦爛輝煌;《三國演義》,始于黃河,終于長江,江河文明,美不勝收!度龂萘x》是中華江河文明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江河歷史的智慧結(jié)晶,是中華江河文學(xué)的壯美畫卷!度龂萘x》以赤壁大戰(zhàn)為背景,通過《銅雀臺賦》、《大霧垂江賦》,淋漓盡致地展示了長江文化以及江、河文學(xué)的不同風(fēng)貌;反映了此次決戰(zhàn)不僅是南北孫劉與曹操兩大政治集團的對決,也是南北文學(xué)與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曹操的"橫槊賦詩"則將《三國演義》中的文學(xué)描寫推向高潮。
[Abstract]:The Chinese culture is brilliant and brillian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began on the Yellow River, and finally on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River Civilizatio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a magnificent epic of the Chinese river civilization and a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river history.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the magnificent painting scroll of Chinese river literature. With the background of "Chibi War", through "the Bronze Finch Taiwan Fu" and "the Great Fog drooping River Fu", it vividly and vividly shows the different styles and featur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ulture and the literature of the river and river. It reflects that this decisive battle is not only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Sun Liu and Cao Cao, but also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of th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Cao Cao's "the poem of Heng Li Fu" pushes the literary description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o the climax.
【作者單位】: 陜西理工學(xué)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xué)院;
【分類號】:I207.41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三國演義辭典》韓文版問世[J];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02期
2 胡世厚;第十二屆《三國演義》學(xué)術(shù)討論會召開[J];文學(xué)遺產(chǎn);2000年01期
3 吳微;第十三屆《三國演義》學(xué)術(shù)研討會召開[J];文學(xué)遺產(chǎn);2000年04期
4 戴承元;試論《三國演義》在“天命”和“人事”之間的兩難抉擇[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0年03期
5 ;《三國演義辭典》韓文版問世[J];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02期
6 沈伯俊;面向新世紀(jì)的《三國演義》研究[J];四川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1年06期
7 朱漢彬;以“義”為先以“仁”為本——簡析《三國演義》的道德觀與政治觀[J];鄂州大學(xué)學(xué)報;2001年03期
8 方成慧;;《三國演義》運用歷史文獻的方式初探(上)[J];寫作;2002年15期
9 鄭鐵生;名符其實的《三國演義新探》[J];社會科學(xué)研究;2002年06期
10 梅新林,韓偉表;《三國演義》研究的百年回顧及前瞻[J];文學(xué)評論;2002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管仁福;;試論《三國演義》“氣”的文化意蘊[A];2007年江蘇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界學(xué)術(shù)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2 林憲亮;;論《三國演義》之“白帝城托孤”[A];黑龍江省文學(xué)學(xué)會2011年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喻斌;;曲直隨剪裁 善惡任取舍——析《三國演義》中上庸之戰(zhàn)的虛與實[A];水滸爭鳴[第七輯]——2002中國水滸學(xué)會聯(lián)會暨全國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單長江;;《女仙外史》乃刻意模仿《三國演義》之作[A];水滸爭鳴[第七輯]——2002中國水滸學(xué)會聯(lián)會暨全國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馬顯慈;;《三國》、《水滸》之修辭藝術(shù)[A];水滸爭鳴(第九輯)——2006年全國《水滸》與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陳文新;;小說史上的一處重要分野——追尋《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的差異之源[A];水滸爭鳴(第五輯)[C];1987年
7 曹亦冰;;考論《三國演義》關(guān)羽的“重棗臉”[A];2006中國山西·關(guān)公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2006年
8 關(guān)四平;;劉備與宋江比較論——《三國演義》與《水滸傳》比較研究之三[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9 關(guān)四平;;劉備與宋江比較論——《三國演義》與《水滸傳》比較研究之一[A];黑龍江省文學(xué)學(xué)會2011年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沈伯俊;《三國演義》:“說大事”的影響力[N];解放日報;2007年
2 王后法;《三國演義》的美學(xué)悲哀[N];中華讀書報;2007年
3 蛟潭二中 王勝生;淺談《三國演義》中的“易主”現(xiàn)象[N];學(xué)知報;2010年
4 南方日報記者 吳敏 蒲荔子 實習(xí)生 周曉婷;《三國演義》“不靠譜”卻真實[N];南方日報;2011年
5 廣東省社會科學(xué)院哲學(xué)所研究員 馮立鰲;文以觀史 武以爭勝[N];光明日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薛慶元 通訊員 于峰;《三國演義》作者再起爭議[N];中國消費者報;2003年
7 本報記者 牛慶國;為補《三國》苦耕耘[N];甘肅日報;2005年
8 冉利華;《三國演義》對反諷的運用[N];文藝報;2005年
9 胡德平;父親談《三國演義》的幾個片段[N];南方周末;2011年
10 資治;歷史事實:后存在的魅力[N];中華讀書報;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3條
1 郭素媛;《三國演義》詮釋史論[D];山東大學(xué);2009年
2 趙瑩;《三國演義》在日本的譯介與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xué);2012年
3 聚寶;《三國演義》在蒙古地區(qū)的傳播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xué);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古旭;《三國演義》研究三題[D];重慶工商大學(xué);2010年
2 武志國;論《三國演義》中的軍事謀略描寫[D];曲阜師范大學(xué);2008年
3 陳真一;京劇關(guān)公戲研究[D];遼寧大學(xué);2015年
4 金明淑;韓國文化中的《三國演義》因子研究[D];延邊大學(xué);2015年
5 于耀程;《三國演義》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研究[D];天津外國語大學(xué);2011年
6 鮑遠(yuǎn)苗;《三國演義》疑問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xué);2015年
7 薩仁娜;《青史演義》與《三國演義》之比較[D];內(nèi)蒙古大學(xué);2015年
8 劉振東;司馬懿形象流變研究[D];渤海大學(xué);2016年
9 崔春雨;明代長篇白話小說中的戰(zhàn)爭敘事[D];陜西理工學(xué)院;2016年
10 黃芮;三國“吳主”形象的生成與演變研究[D];陜西理工學(xué)院;2016年
,本文編號:18229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822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