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與古典的融合:電影版《牡丹亭》的創(chuàng)造性改編
本文選題:《牡丹亭》 + 電影版。 參考:《電影評介》2017年08期
【摘要】:正在中國戲劇史中,元代以關(guān)漢卿、白樸、馬致遠和鄭光祖為最優(yōu)秀的作家,他們的不少作品在今天的熒幕中依然閃爍著璀璨的光輝。清末民初的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先生曾在《宋元戲曲考》中說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xué),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文,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xué),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1]這個論斷高度概括了雜劇創(chuàng)作在元代文學(xué)中的核心地位。相較于元代,明代的戲劇創(chuàng)作不免黯淡少許,但卻不乏超一流的劇作家。從廣義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Guan Hanqing, Bai Pu, Ma Zhiyuan and Zheng Guangzu were the best writers in the Yuan Dynasty. Mr. Wang Guowei, a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once said in the Song and Yuan Opera: "every generation has a generation of literature, Chu's Sao, Han Fu, six dynasties' parallel prose, Tang's poetry, Song's ci and Yuan's song, all of which are called generation literature. "[1] this thesis sums up the core position of zaju creation in Yuan Dynasty literature. Compared with the Yuan Dynasty, the Ming Dynasty's dramatic creation is a little dim, but no lack of super-class playwrights. From the broad sense
【作者單位】: 西安石油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設(shè)計系;
【分類號】:I207.3;J90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海錦霞;《牡丹亭》與《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比較[J];河南機電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2003年02期
2 寇致銘;蘇永莉;;“大流亡”中一“亭”——昆劇《牡丹亭》在海外上演的文化框架[J];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學(xué)報;2006年04期
3 王省民;;試論明清戲劇的傳播模式——以《牡丹亭》的傳播為例[J];戲劇文學(xué);2007年01期
4 張淼;;論《牡丹亭》對情的塑形[J];重慶郵電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7年02期
5 張筱梅;;《牡丹亭》在明清時期閨閣女性中的傳播[J];長江論壇;2007年03期
6 張筱梅;;論才女讀者群對《牡丹亭》的接受[J];天府新論;2007年05期
7 趙天為;;曲譜中的《牡丹亭》[J];南京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7年05期
8 王省民;黃來明;;《牡丹亭》評點的傳播學(xué)意義[J];四川戲劇;2008年06期
9 王寧;;明末清初江南閨閣女性《牡丹亭》閱讀接受簡論[J];戲劇藝術(shù);2008年03期
10 陳嬌龍;;《牡丹亭》的禁毀與傳播[J];邢臺學(xué)院學(xué)報;201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趙征軍;;“一體化”時代戲劇典籍《牡丹亭》的英譯與傳播[A];中國翻譯學(xué)學(xué)科建設(shè)高層論壇摘要[C];201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寧波大學(xué) 黃敏學(xué);春夢迢遙《牡丹亭》[N];光明日報;2014年
2 陳益;少兒不宜《牡丹亭》[N];文學(xué)報;2014年
3 王文靜;最美的還是那株牡丹[N];北海日報;2010年
4 向志柱 湖南省社會科學(xué)院;《牡丹亭》藍本問題再辨[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2年
5 本報記者 陳韌;看《牡丹亭》成為香港大學(xué)生的時尚[N];撫州日報;2006年
6 陳剛;論《牡丹亭》的多重意蘊[N];光明日報;2006年
7 羅兆榮;湯顯祖《牡丹亭》寫作時間說[N];麗水日報;2006年
8 劉夢溪;《牡丹亭》與《紅樓夢》[N];中華讀書報;2004年
9 本報記者 陳韌;湯翁研究呈現(xiàn)縱深發(fā)展態(tài)勢[N];撫州日報;2006年
10 歐陽逸冰;緣盡情愈濃[N];文藝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2條
1 王燕飛;《牡丹亭》的傳播研究[D];上海戲劇學(xué)院;2005年
2 張雪莉;《牡丹亭》評點本、改本及選本研究[D];復(fù)旦大學(xué);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元農(nóng);《牡丹亭》題序傳播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xué);2015年
2 田甜;《牡丹亭》的明清女性讀者群研究[D];復(fù)旦大學(xué);2009年
3 原輝;跨文化交流視野下的《牡丹亭》[D];北京語言大學(xué);2008年
4 趙雅琴;明清江南閨閣女性《牡丹亭》接受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08年
5 汪妍;美國漢學(xué)界的《牡丹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4年
6 陳寧;傳播學(xué)視野下的《牡丹亭》[D];陜西理工學(xué)院;2012年
7 劉穎;《牡丹亭》戲曲語言的修辭藝術(shù)[D];南京林業(yè)大學(xué);2010年
8 鄭力元;詩性的迸發(fā)—《牡丹亭》創(chuàng)作精神研究[D];青島大學(xué);2011年
9 王芳;情與生:《牡丹亭》的道教文化內(nèi)蘊[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5年
10 潘婷;《牡丹亭》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贛南師范學(xué)院;2013年
,本文編號:18232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823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