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感型敘事與日常生活的神秘性——論吳亮的《朝霞》
本文關(guān)鍵詞:可感型敘事與日常生活的神秘性——論吳亮的《朝霞》 出處:《當代作家評論》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李洱 小說情節(jié) 文學批評家 格非 敘事線索 力比多 全知視角 革命話語 小說敘事 神秘性
【摘要】:正思緒自1980年代初期以來,吳亮一直以文學批評家的身份見稱于中國文壇;2016年初問世的長篇小說《朝霞》,則分明是他過于遲到的小說處女作!冻肌犯σ宦涞,便被眼尖的李洱眼尖地認作"可感"(而非"可視")之作:"可感"不來自《朝霞》中諸色人等的外部行動(行動才是"可視"的),只能出自于諸色人等的內(nèi)心思緒。(1)被李洱有意隱藏起來的潛臺詞,在格非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證:《朝
[Abstract]:Since the early 1980s, Wu Liang has been known as a literary critic in Chinese literary circles. In early 2016, the novel "Chaoxia", it is clear that he was too late for the novel debut. Li er's eye is acutely recognized as "perceptible" (not "visible"): "sense" does not come from the external actions of the colourful people in "Chaoxia" (action is "visible"). The hidden subtext of Li er, which can only come from the inner thoughts of people of various colors and others, has been well confirmed by Ge Fei: [the DPRK]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分類號】:I207.42
【正文快照】: 思緒自1980年代初期以來,吳亮一直以文學批評家的身份見稱于中國文壇;2016年初問世的長篇小說《朝霞》,則分明是他過于遲到的小說處女作。《朝霞》甫一落地,便被眼尖的李洱眼尖地認作“可感”(而非“可視”)之作:“可感”不來自《朝霞》中諸色人等的外部行動(行動才是“可視”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敬文東;對幾種常見病的時間分析——兼說寫作[J];天涯;1997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敬文東;;可感型敘事與日常生活的神秘性——論吳亮的《朝霞》[J];當代作家評論;2017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施戰(zhàn)軍;轉(zhuǎn)換中的李洱[J];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04期
2 ;李洱作品目錄[J];小說評論;2006年04期
3 王瑛;;他者敘事——論李洱小說中的敘述者[J];當代文壇;2006年05期
4 戴瑤琴;;從“懸浮”到“落地”——李洱的個人言說[J];文化學刊;2012年06期
5 張楠;;李洱小說里詩性的細節(jié)[J];中國校外教育;2013年S2期
6 張楠;;談李洱小說中互文的精準運用[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7 ;21世紀鼎均雙年文學獎授獎辭——李洱[J];作家;2003年03期
8 敬文東;記憶與虛構(gòu)——李洱論[J];小說評論;2002年02期
9 王宏圖;行走的影子及其他──李洱《花腔》論[J];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03期
10 敬文東;歷史以及歷史的花腔化——論李洱的《花腔》[J];小說評論;2003年06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易森(吉林市北華大學師范學院);李洱:笑比哭還難看[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2 本報記者 王玉梅;李洱:走出去要推一流作家作品[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
3 朱四倍 教師;看與不看,網(wǎng)絡文學還是網(wǎng)絡文學[N];中國圖書商報;2013年
4 李洱 李靜;李洱:讓你的表達成為一種公共關(guān)懷[N];北京日報;2004年
5 本報記者 俞小石;李洱《花腔》獲得好評[N];文學報;2002年
6 本報記者 張英 實習生 李邑蘭;不知道為什么他們喜歡我[N];南方周末;2008年
7 北喬;《花腔》中的花腔[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
8 ;李洱 探究知識分子心靈困境[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周毅;李洱長篇小說《花腔》引起關(guān)注[N];文匯報;2002年
10 汪政;《花腔》:李洱的歷史詩學[N];光明日報;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部;失落的境地與不棄的言說[D];沈陽師范大學;2016年
2 張慧;李洱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6年
3 董勇;李洱小說敘事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4 王芳;神圣與世俗之間的精神悖謬[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5 趙素俊;多變的題材,,不變的追求[D];河南大學;2011年
6 楊慧茹;折翼天使的眼淚與悲歌[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宗培玉;站在地獄的屋頂上凝望花朵[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王瑛;午后的詩學——論李洱小說的敘述藝術(shù)[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連遠;李洱小說的后現(xiàn)代特征[D];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2012年
10 黃聽松;知識分子的敘述空間[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3924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39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