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文化傳播的新媒介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游戲研究中心;
【基金】:2009年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蘇南發(fā)展動漫游戲產業(yè)的政策調查與研究”,項目編號:09TQA001 江蘇省屬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07SJB880014
【分類號】:G20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娟;李月敏;;日本動漫文化輸出戰(zhàn)略[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2 王峗;劉曉程;;動漫與民族文化[J];新聞世界;2009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翠玉;;發(fā)達國家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經驗與啟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年11期
2 錢燕青;;從日本動漫談日本的社會文化[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1年12期
3 閆蘋蘋;薛剛;;武術動漫:中國武術產業(yè)發(fā)展的新路徑[J];電影評介;2012年12期
4 朱笑;;淺談我國動漫產業(yè)發(fā)展現狀[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5 郝力;;淺析日語借詞“控”[J];華章;2009年20期
6 管瑋;;簡論日本文化輸出對我國的影響[J];南通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7 劉真;;由日本動漫在中國的興盛引發(fā)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8 汪玲伊;徐依;;中學生QQ昵稱的社會語言學分析——以南寧29中高一年級學生為例[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02期
9 汪逸霏;張舒予;;動畫角色的視覺表征探析[J];現代視聽;2011年04期
10 吳靜;;實力至上的弱肉強食——論日本動漫中的暴力與殺戮[J];青年文學家;2011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邢紅梅;謝士法;;外來動漫與我國文化安全[A];2011京津冀區(qū)域協作論壇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霍步剛;國外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比較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9年
2 李三強;“變相”之美[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劉曉輝;中國動漫產業(yè)國際競爭戰(zhàn)略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2 胡倩;動漫與國家形象——日本動漫在中國的傳播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3 劉明霞;試論戰(zhàn)后日本文化外交[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劉薇;從矢澤愛的作品看日本動畫與漫畫的關聯性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9年
5 劉德群;可愛文化對本土電視動畫創(chuàng)作的啟示性探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徐黎;文化交流四要素關系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7 葉常青;日本動漫產業(yè)國際化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8 吳婕;日本動漫海外傳播影響力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霄;日本動漫對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影響的研究[D];中北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關曉輝;;全球一體化時代的動漫[J];電視字幕(特技與動畫);2007年06期
2 徐渭;;哈哈鏡中的重重魅影——對部分日本動漫的一種文化考察[J];書屋;2006年02期
3 石勇;;動漫文化:不可小覷的青少年亞文化[J];中國青年研究;2006年11期
4 嚴勵;;文化的傳承與文化的顛覆——析動漫文化的從何而來與向何處去[J];裝飾;2006年08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蘭璐希;;淺析影響電視購物頻道節(jié)目制作的因素[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2 張倩;劉佳;;中國民間故事傳播形式及傳播效果淺析[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3 羅以澄;黃雅X;;論動漫在電視新聞傳播中的敘事價值——以兩岸三地的華語電視新聞節(jié)目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4 樓旭東;吳霜;岳英迪;;態(tài)度的改變——動漫與科技傳播中的受眾[J];理論界;2008年11期
5 商建輝;;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現代媒介生存[J];現代視聽;2007年06期
6 羅雪揮;;當孩子們重玩媽媽的游戲[J];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24期
7 劉勇;黎愛斌;;博客寫作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心理原因[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8 焦萍;;非傳媒傳播形式在我軍國際形象塑造中的運用[J];政工學刊;2011年02期
9 王峗;劉曉程;;動漫與民族文化[J];新聞世界;2009年06期
10 ;并進[J];南方電視學刊;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希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上海食文化發(fā)展的幾個問題——從十七大報告的有關文化的論述談起[A];上海食文化研究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7年
2 王崢;;習語的文化內涵及其翻譯的歸化和異化[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田華;馬春;;文化背景與個體化整體護理[A];全國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4 吳春容;;科技期刊互聯網發(fā)展思考[A];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四)[C];2008年
5 馬利;;加強黨對新媒體的建設、運用和管理[A];改革創(chuàng)新鑄輝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方曉紅;;經濟信息在蘇南農村的傳播現狀調查研究[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7 趙自然;;小議“過度效應”[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葉丹;;在顛覆傳統(tǒng)中創(chuàng)新未來——談媒體內容管理的發(fā)展方向[A];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8年
9 黃升民;陳素白;;社會意識的表皮與深層——中國受眾廣告態(tài)度意識考察[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傳播、媒介與創(chuàng)意產業(yè)-對后工業(yè)文明的思考”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10 童菲;;信息·均衡:“議程設置”與“沉默螺旋”的博弈解讀[A];科技傳播與社會發(fā)展——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暨第五屆全國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趙正;多種手段應對網絡“自媒體”[N];中國經營報;2009年
2 深圳采納營銷策劃公司總經理 朱玉童;娛樂讓品牌活得不一樣[N];經理日報;2008年
3 陳寶泉;“虎媽”之爭應多從教育文化背景上反思[N];中國消費者報;2011年
4 本報駐法國記者 李釗;中法名企鐘情多文化背景工程師[N];科技日報;2011年
5 ;“虎媽”之爭需反思教育文化背景[N];中國改革報;2011年
6 軍區(qū)文化工作站站長 李金詠;以先進的傳播形式傳播先進文化[N];戰(zhàn)士報;2001年
7 記者 章亞鈞;讓圖片生產方式和傳播形式大變革[N];嘉興日報;2010年
8 黃燕;“放下身段”抓讀者[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9 王量迪;讓氣象新聞化為報紙競爭利器[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10 楊靜;作為消費者的讀者[N];中國建材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虹;中國動畫傳播狀況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楊竹;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語使用者使用英語情態(tài)附加語的差異[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9年
3 馮曉杭;中美大學生自我意識情緒跨文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張春林;當代中國傳媒的受眾策略研究——從社會轉型中受眾身份衍變的角度[D];四川大學;2004年
5 周葆華;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歷史考察[D];復旦大學;2005年
6 傅曉微;艾·巴·辛格創(chuàng)作思想及其對中國文壇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5年
7 孟凡麗;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課程開發(fā)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8 陳兵;文化與商業(yè)困境中的電視品牌建構[D];浙江大學;2005年
9 李姝;面向信息時代波普建筑信息傳播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5年
10 孫德宏;新聞的審美傳播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志華;消費文化背景下網絡廣告設計策略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2 李冠群;英語和漢語修辭傾向的對比[D];上海海事大學;2005年
3 蔣韻;回應式重復在中美學生電話會話中的對比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4 張淼;沖突與融合:從《大地》三部曲看中美文化的差異[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杜建鋒;黨錮之禍與漢末文學[D];武漢大學;2005年
6 黃永華;漢英稱謂語之跨文化比較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6年
7 高小燕;論文化與外交[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8 張煒;傳媒變革與受眾取向互動分析[D];河海大學;2004年
9 彭書躍;論杰克·倫敦在中美兩國的文學地位的變遷[D];四川大學;2005年
10 姚春梅;唐代西域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5375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ongmansheji/2537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