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G時代與稚拙風格設計
本文選題:稚拙 + 風格; 參考:《中國美術學院》2009年碩士論文
【摘要】: 當今動漫、電玩、涂鴉、游戲、網(wǎng)絡、高科技產品等等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其中ACG(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游戲GAME的縮寫)已超越了娛樂產業(yè)的范疇,成為當今不可忽視的亞文化現(xiàn)象。70年代末、80后出生的一代人在這個時代生活、成長。他們已經(jīng)開始成為重要的消費群體和新興的設計師群體。動漫、電玩、游戲等也已成為他們學習、工作之余的主流娛樂生活,深刻影響著這一代人的生活、審美和思想。不可否認,ACG已經(jīng)成為一個時代。 這個時代的這一特征不可避免地影響了當代設計的發(fā)展,影響了設計師的風格。本論文重點研究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風格——稚拙風格。稚拙風格是一種在動漫、電玩、涂鴉、游戲、網(wǎng)絡等影響下形成的,在當今設計中廣泛流行的,并受年青一代喜愛的風格。 本論文希望通過研究一代人的特征,去研究一種時代現(xiàn)象,并著重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設計風格。從某種角度說,稚拙風格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對稚拙風格的研究,有助于理解這一代人的心理、他們的審美、他們的好惡、他們對設計的需求,有助于對青年消費者和未來消費群(青少年、兒童)在設計需求上的方向把握。研究這一風格,也可以在其中提煉出對平面設計有幫助的養(yǎng)分,用于指導我們的設計實踐,為我們的設計提供新的視野,新的方法,拓展新的思路。研究的成果希望對這對當今的設計師有一定參考價值。
[Abstract]:Nowadays, animation, video games, graffiti, games, networks, high-tech products and so on are full of people's lives. Among them, the animation cartoon comics (GAME) has exceeded the scope of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nd has become a sub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At the end of the 1970s, the generation born in the 1980s lived and grew up in this era. They have begun to become important consumer groups and emerging groups of designers. Animation, video games, games and so on have become their study, work after the mainstream entertainment life,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ife of this generation, aesthetic and thought.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ACG has become an era. This characteristic of this era inevitab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design and the stylist's sty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styles-childish style. Childish style is a form of animation, video games, graffiti, games, network, and so on, widely popular in today's design, and b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favorite style. This paper hope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generation, to study a phenomenon of the times, and focus on the representative design style. In a way, childish style is the epitome of an era. The study of childish style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y of this generation, their aesthetics, their likes and dislikes, their demand for design, and their interest in young consumers and future consumers. Children) the direction of design needs. The study of this style can also be used to extract helpful nutrients for graphic design, to guide our design practice, to provide new vision, new methods and to expand new ideas for our desig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expected to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oday's designers.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J5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霞;;如何把握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J];大眾文藝;2011年15期
2 張成國;;談歐·亨利短篇小說中的現(xiàn)實主義[J];才智;2011年17期
3 曹樺;;中國流行音樂及演唱風格探析[J];音樂創(chuàng)作;2011年04期
4 李首龍;;探索貝多芬奏鳴曲《月光》演奏技巧與音樂風格[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1年06期
5 肖曉陽;;版面設計的風格與標準[J];美術大觀;2011年07期
6 艾孜買提·阿布都克里木;;論油畫風格與地域文化的關系[J];大舞臺;2011年08期
7 駱振光;;平面公益廣告領域風格探究[J];青春歲月;2011年18期
8 趙彥榮;趙麗麗;;空谷幽蘭 無聲凋零——“湖畔派”詩人愛情詩賞析[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9 梁美戀;;淺論肖開愚的詩歌風格[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10 戴冬梅;李嵐;;“悲涼壯闊”與“明凈澄澈”相交映——論王維送別詩中的兩種風格[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杜京朝;馮蘇寧;;淺談專題片風格的定位和體現(xiàn)[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胡雪敏;張海燕;;再生纖維素纖維的性能及產品風格[A];第三屆全國染整行業(yè)技術改造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旖;;竹纖維汗布絲光處理前后風格對比[A];“云竹杯”首屆中國竹纖維產業(yè)發(fā)展峰會論文集[C];2007年
4 郭曉峰;;試論提高科技期刊的品位[A];學報編輯論叢(第六集)[C];1996年
5 黃志欣;;淺析海倫剪紙的風格特色[A];黑龍江省綏化市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楊鴻武;蔡蓮紅;蔣丹寧;;語音表現(xiàn)力的感知分析研究[A];第一屆建立和諧人機環(huán)境聯(lián)合學術會議(HHME2005)論文集[C];2005年
7 周強;;主科嚴格對位的教學思考[A];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8 杜趙群;于偉東;;服裝面料風格的模糊聚類研究[A];2005現(xiàn)代服裝紡織高科技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招霞;;室內裝飾織物色彩與室內環(huán)境的關系[A];色彩科學應用與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孟云飛;;流行書風淺議[A];北京三希堂藝術院藝術家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胡寄樵;《散氏盤銘》左書考辨[N];中國文物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顧咪咪;童趣 稚拙 生動[N];解放日報;2002年
3 黃白雨;陸儼少《峽江清秋》辨?zhèn)蝃N];中國文化報;2008年
4 黃丹麾;簡約的形式與明艷的色彩[N];美術報;2006年
5 何漢卿;純真的精彩[N];美術報;2006年
6 斯舜威;風格在寂寞中形成[N];美術報;2006年
7 葛本山;一襟晚照滿青山[N];美術報;2011年
8 王冰;2500年來,被封建勢力摧殘的國民性格[N];山西科技報;2005年
9 吳祖光;人品清淳畫品高Fine patintings by a Pure Personality[N];美術報;2005年
10 天寒;南京書畫院進京展示整體創(chuàng)作實力[N];文藝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洪偉;油畫筆觸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2 陳于書;20世紀中國家具藝術風格解讀[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8年
3 徐晨陽;“意”與“物”[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4 張見;傳教士影響下明清人物畫風之嬗變[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5 趙巖;明清西洋風繪畫研究(1579-1840)[D];東南大學;2006年
6 李放;蘇軾書法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7 胡疆鋒;亞文化的風格:抵抗與收編[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8 周雪豐;鋼琴音樂的力度形態(tài)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9 陳志杰;文言在外漢翻譯中的適用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10 鄭春泉;十五世紀哥特式繪畫風格對意大利繪畫影響的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曉飛;楊家埠木版年畫考[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2 余何;淥水亭文人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蔣毅;從歌劇《蝴蝶夫人》看普契尼[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4 伍立峰;戰(zhàn)國中山國工藝美術的風格[D];蘇州大學;2005年
5 賈如麗;中國現(xiàn)代插圖藝術風格及審美思潮的流變[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建梅;中小學教師教學領導風格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7 黃清玲;美麗的詩魂[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陶春林;略論謝g詩歌的“清麗”風格[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牟效萱;中韓傳統(tǒng)家具的比較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5年
10 張宏志;從《永別了,,武器》中讀海明威的藝術風格[D];內蒙古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631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ongmansheji/1863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