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改編電影”的敘事研究
本文關鍵詞:“新聞改編電影”的敘事研究
【摘要】:電影作為一個集大成的藝術門類,自誕生以來就集各家所長,不僅表現(xiàn)在對繪畫、音樂、攝影等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汲取,還表現(xiàn)在故事題材的借鑒。電影為了拓展自己的題材范圍,把改編延伸到了新聞故事領域。就近年上映的電影來看,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電影取材新聞故事,包括:《失孤》《親愛的》《解救吾先生》以及本文著重分析的四部電影《可可西里》《落葉歸根》《走路上學》《馬背上的法庭》等,“新聞改編電影”已經(jīng)成為電影改編的一種趨勢。本文從“新聞改編電影”的故事題材選取和處理、敘事分析、結構調(diào)整、價值追求四個方面論述,研究探討從新聞改編成電影之后的敘事變化規(guī)律,再結合具體的影片給以分析佐證。電影對新聞故事題材的選擇和處理方面,主要是對新聞故事進行故事情境設計和故事沖突設計,進而為電影人物活動創(chuàng)造合適的情境,挖掘塑造符合電影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新聞到電影的敘事立場的變化,從敘事人、敘事視角、敘事聚焦著手,分析敘事從客觀向主觀的轉(zhuǎn)變,進而挖掘故事情感,彰顯電影社會責任;從新聞的“塊狀”敘事結構到電影的“線性”敘事結構的調(diào)整,沖突強化電影的“線性”敘事結構,通過電影情節(jié)、情感、審美完善這種敘事結構;電影選取新聞故事進行改編,最直接的目的是傳遞價值觀念,從新聞的價值的直接傳遞到電影價值的間接傳遞,通過“泛情化”和故事悲劇性的敘寫將價值情感隱藏于電影故事的意識形態(tài)中。電影選材新聞故事不是簡單的“新聞+電影”的形式,而是要通過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和新聞的故事魅力創(chuàng)造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更加重要的是,近年來活躍于電影銀屏的導演,特別是我國的第六代導演,他們改變以往電影描述社會的角度,把游走于城市邊緣的人物搬上大銀幕,讓更多的人認識他們、關注他們。本文從敘事角度對“新聞改編電影”進行研究,新聞到電影,傳播媒介發(fā)生了變化,從文字敘事轉(zhuǎn)向聲畫敘事,故事題材從真實走向虛構,帶來的直接變化就是傳播效果的擴大。新聞傳遞的主題思想、價值觀念通過電影聲畫的表達,傳播效果更加顯著、受眾接受更加直觀、故事內(nèi)容更加深刻、情感更加豐滿。新聞故事通過電影的傳播,尤其是對邊緣人物生活現(xiàn)狀的剖析,使他們以及他們生活的困境得到社會最廣泛的關注以及幫助。
【關鍵詞】:新聞 電影 改編 敘事 價值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J905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緒論11-17
- 一、“新聞改編電影”的發(fā)展歷史11-13
- 二、研究問題和研究現(xiàn)狀13-16
- 三、研究方法和意義16-17
- 第一章 “新聞改編電影”對故事題材的選擇與處理17-33
- 第一節(jié) 新聞故事的寫作技巧17-21
- 一、人物是主線18
- 二、設置懸念是關鍵18-19
- 三、內(nèi)容的細節(jié)化和深刻性19-21
- 第二節(jié) “新聞改編電影”中的故事情境設計21-28
- 一、人物關系的戲劇化設置22-24
- 二、時間環(huán)境和空間環(huán)境的重構24-26
- 三、內(nèi)容的合理化結構26-28
- 第三節(jié) “新聞改編電影”的故事沖突設計28-33
- 一、差異形成沖突29
- 二、沖突圍繞人物展開29-30
- 三、沖突刻畫人物性格30-33
- 第二章 “新聞改編電影”敘事立場的變化33-47
- 第一節(jié) 新聞敘事立場分析34-37
- 一、新聞敘事人的真實、客觀存在34
- 二、新聞敘事視角的全方位感知34-35
- 三、新聞敘事聚焦的本質(zhì)透析35-37
- 第二節(jié) 電影敘事立場分析37-43
- 一、電影敘事人的確認與風格形成37-39
- 二、電影敘事視角的全方位感知和觀眾的有限感知39-41
- 三、電影敘事聚焦的情感體驗41-43
- 第三節(jié) 從新聞敘事立場到電影敘事立場的改變及效果43-47
- 一、敘事者的改變:從客觀敘事到參與敘事43
- 二、敘事視角的改變:從報道事實到傳遞思想43-44
- 三、敘事聚焦的改變:從事實的陳述到情感的烘托44
- 四、敘事改變的效果44-47
- 第三章 “新聞改編電影”的敘事結構調(diào)整47-60
- 第一節(jié) 新聞的“塊狀”敘事結構47-49
- 第二節(jié) 電影的“線性”敘事結構49-53
- 一、電影的情節(jié)性“線性”敘事結構49-50
- 二、電影沖突推動“線性”敘事結構50-53
- 第三節(jié) “新聞改編電影”的“線性”敘事結構帶來的表現(xiàn)差異53-60
- 一、邏輯緊密的情節(jié)結構53-55
- 二、完整的情感體驗55-57
- 三、層層深入的審美熏陶57-60
- 第四章 “新聞改編電影”的價值追求60-73
- 第一節(jié) 新聞的價值的直接宣傳60-62
- 一、新聞的輿論宣傳作用60-61
- 二、新聞最終的價值是問題的解決61-62
- 第二節(jié) 新聞的價值在電影中的逐步深入62-67
- 一、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電影62-64
- 二、電影中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的間接傳遞64-65
- 三、“泛情化”的敘事策略對電影價值觀念的深化65-67
- 第三節(jié) 從新聞到電影的價值延伸67-73
- 一、審美價值的情感表達68-70
- 二、社會價值的隱喻表達70-73
- 結語73-75
- 參考文獻75-80
-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80-81
- 致謝81-8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詠;網(wǎng)絡時代的電影與電影中的網(wǎng)絡[J];電影藝術;2001年02期
2 鮑·瓦特遜,徐建生,李鴻祥;品位無可爭辯:圖利電影與電影理論的局限[J];世界電影;2001年02期
3 龍熙芳;電影誕生歷險記[J];桌面出版與設計;2001年03期
4 王達成;數(shù)字電影[J];影像技術;2002年01期
5 陸孝修;非洲電影概況[J];當代電影;2003年04期
6 白木 ,子蔭;電影史話:第一次活動照相[J];影視技術;2003年06期
7 崔斌箴;整體電影史觀的興起與評價[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8 陳栩翔;為什么我們需要數(shù)字電影[J];現(xiàn)代電視技術;2003年11期
9 崔斌箴;整體電影史觀的興起與評價[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10 陳栩翔;為什么我們需要數(shù)字電影[J];現(xiàn)代顯示;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賀圣達;;電影在東南亞:發(fā)展、問題和前景[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大眾文化在亞洲:全球化、區(qū)域化和本土化”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周憲;;視覺文化語境中的電影[A];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首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1年
3 丁亞平;;電影史的視界:方法與范式——兼談人物志電影研究[A];和而不同——全球化視野中的影視新格局——第三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4年
4 祁林;;景觀電影之“景觀”魅力探源[A];和而不同——全球化視野中的影視新格局——第三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4年
5 海日寒;;新時期蒙古族電影的文化與藝術問題[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6 王準;;數(shù)字時代的電影特效創(chuàng)作[A];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影視科技論文集[C];2003年
7 施梅輕;陳冠平;李淑英;;農(nóng)村16毫米電影中間片國產(chǎn)化研究[A];2011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影視技術文集[C];2011年
8 孫紹誼;;新媒體與早期電影[A];和而不同——全球化視野中的影視新格局——第三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4年
9 任庭義;;論電影與青年文化消費[A];建設經(jīng)濟文化強。禾魬(zhàn)·機遇·對策——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9年學術年會文集(4)[C];2009年
10 王婷;;論數(shù)字時代電影版權侵犯的內(nèi)生救濟——〈阿凡達〉帶給電影產(chǎn)業(yè)的“潘多拉”[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下冊)[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實習生 褚慧 黃婉琪 本報記者 李湘萍;電影,,原來也可以閱讀[N];廣西日報;2004年
2 趙軍;聰明和不聰明的電影[N];中國電影報;2014年
3 謝其章;70年前曾有過的“電影雜志年”[N];光明日報;2004年
4 本報駐瑞典記者 劉仲華;瑞典 讓電影發(fā)揚光大民族文化[N];人民日報;2003年
5 本報記者 王東;電影圖書的“華麗轉(zhuǎn)身”[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6 本報記者 謝迪南;電影票房在上漲,電影圖書呢[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7 鈺添 編譯;美電影圖書的選題角度[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8 戴錦華;“學電影的孩子 告別講義時代”[N];文匯報;2003年
9 記者 陳揚渲;浙江省電影有限公司掛牌成立[N];浙江日報;2005年
10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 童剛;繼承百年電影傳統(tǒng) 譜寫新的電影篇章[N];中國電影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芳;中國主旋律影視劇表達主流意識形態(tài)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2 陳巖;試論電影空間敘事的構成[D];南京藝術學院;2015年
3 段運冬;電影,作為隱喻的藝術[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4 李靜;新時期體制演變中的電影進口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5 劉_";基于認知符號架構下電影深層體系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侯微;戰(zhàn)爭電影與國家認同[D];復旦大學;2009年
7 康爾;電影表述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4年
8 孟巖;泰中動作電影比較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7年
9 王者凌;中國電影現(xiàn)實主義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楊抒;電影中的電影:元電影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佳育;電影的商業(yè)性對電影美術造型的影響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年
2 李鼐;關于數(shù)字電影傳播特征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靜雯;心理分析視域下的電影觀照[D];河北大學;2009年
4 謝麗佳;圖片電影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5 許燕燕;電影生產(chǎn)力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6 胡曉東;生態(tài)電影的人文思考[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2年
7 洪啟龍;“生活的發(fā)現(xiàn)”:從現(xiàn)實走向“極簡”的銀幕哲思[D];西南大學;2015年
8 鄧延慶;李玉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識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9 羅婧婷;中國內(nèi)地小妞電影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10 袁凌軒;中國續(xù)集電影創(chuàng)新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9928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99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