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日本“社會性”的倫理意涵——從“大東亞共榮圈”到《羅生門》中的他者
本文關鍵詞:論日本“社會性”的倫理意涵——從“大東亞共榮圈”到《羅生門》中的他者
【摘要】:在反思源于西方的"現(xiàn)代"并試圖克服其弊端的研究中,日本文化被當作一種富有魅力的可替代性選擇。作為在亞洲諸國中最早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的國家,日本也曾經以亞洲文化的代言人和守護者自居,并以"大東亞共榮圈"來對抗西方帝國主義。其中所表現(xiàn)的"日本文化"的自我解釋及其對亞洲鄰國的立場,作為西方現(xiàn)代的替代性選擇顯然值得質疑,而電影《羅生門》中折射出的羞恥感與責任的關系,則存在著重建與內外他者關系的可能性。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
【關鍵詞】: 日本文化 他者 羞恥感 責任
【分類號】:J905
【正文快照】: 0073-09引言旅居日本的學者大多會對日本文化中的“同質性”(homogeneity)有著學術和實踐意義上的驚訝體驗。這些體驗包含了許多內容,其中有些又會變成新的旅程的起點。有人對“日本人”作為一個人種的同質性感到驚訝1,也有人對不同于戰(zhàn)后日本“經濟奇跡”(economic miracle)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柏楊;中國人·中華人——新馬港之行,我見我聞我思我寫,之二[J];華文文學;1986年02期
2 于淑娟;假共榮 真侵吞——包藏禍心的《大東亞共榮圈詳圖》[J];蘭臺世界;2000年06期
3 王永江;簡論“大東亞共榮圈”始末[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4 雪菲;;應當歌頌“大東亞共榮圈”的“建設者”嗎?[J];科學與無神論;2010年02期
5 趙建民;“大東亞共榮圈”的歷史與現(xiàn)實思考[J];世界歷史;1997年03期
6 蘇梧;“大東亞共榮圈”是“友誼”,還是侵略?[J];中國天主教;1995年04期
7 金增新;偽滿覆亡與“大東亞共榮圈”理論的破產[J];新長征;1995年11期
8 馮瑋;從“滿蒙領有論”到“大東亞共榮圈”——對日本殖民擴張主義的再認識[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2年02期
9 鄭雯;;試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對日奉行孤立主義政策的歷史因素[J];黑龍江史志;2013年23期
10 韓東育;東亞的病理[J];讀書;2005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金香海;;亞洲視角與東亞和諧社會的構建(英文)[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世界政治變遷與文明的互動”國際關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黑龍江省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 呂秀蓮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檔案局 甘少華;日本軍國主義狼子野心的見證——大東亞共榮圈圖[N];中國檔案報;2005年
2 王屏;“大東亞共榮圈”的欺騙性[N];人民日報;2005年
3 居欣如;今天怎樣紀念“七·七”[N];解放日報;2013年
4 本報記者 武天敏;交鋒[N];解放軍報;2010年
5 盧鑒;日媒:美憂中國“染紅”亞洲[N];國防時報;2010年
6 記者姬新龍;抨擊日通過派兵法案[N];人民日報;2003年
7 楊子巖;生活在武士時代的安倍[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屏;近代日本亞細亞主義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本文編號:9297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929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