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焰火》中的人性刻畫
本文關(guān)鍵詞:《白日焰火》中的人性刻畫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白日焰火》 中國電影 人性刻畫
【摘要】:2014年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新起點,其標志之一是《白日焰火》"單槍匹馬"拿下金熊、銀熊雙獎。影片的成功與其對人性的深入刻畫息息相關(guān)。可以說,對人性反思的完美呈現(xiàn)是導演刁亦男尋找藝術(shù)和商業(yè)平衡的主要著力點,也是《白日焰火》走出國門、通向世界的康莊大道。文章從發(fā)泄、暴力、愛——人性刻畫之顯性特征,復雜的心理透視——刻畫人性之隱性手段,從救贖到批判——人性刻畫的當代意義三方面,分析《白日焰火》中的人性刻畫。
【作者單位】: 廣州體育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關(guān)鍵詞】: 《白日焰火》 中國電影 人性刻畫
【基金】: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課題“體育類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教育策略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3A252;負責人:楊利香;負責單位:廣州體育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分類號】:J905
【正文快照】: 2014年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新起點,其標志之一是《白日焰火》“單槍匹馬”拿下金熊、銀熊雙獎。[1]這部在市場和文化思考層面都取得重大成就的國產(chǎn)片迅速成為影視評論界的新寵兒,相關(guān)研究論文層出不窮,一時間從存在主義、符號學、黑色描寫、性別修辭等出發(fā)的相關(guān)成果,如天女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宜文;20世紀前半期中國電影的美學觀念及特征[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2 史可揚;中國傳統(tǒng)美學和藝術(shù)語境下的中國電影[J];電影創(chuàng)作;2000年05期
3 孟憲勵;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電影的兩大分野——文人電影研究之一[J];電影藝術(shù);2000年02期
4 陳吉德;論中國電影表現(xiàn)知識分子的三次浪潮[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5 梅朵;談中國電影出現(xiàn)的積極變化[J];文藝理論研究;2000年04期
6 周星;論中國電影現(xiàn)代性進程[J];戲劇;2000年01期
7 周星;90年代中國電影多元化狀況[J];戲劇藝術(shù);2000年06期
8 劉云舟;九十年代中國電影評述[J];福建藝術(shù);2000年04期
9 汪方華;世紀更迭之期中國電影的一種描述[J];電影評介;2001年08期
10 黃敏;;現(xiàn)實主義,中國電影不息的追求——從《不見不散》看賀歲片的主題傳承[J];寫作;200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龔莉萍;;試論后現(xiàn)代文化語境對中國電影的影響[A];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xiàn)實與前景——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4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陳培湛;;新時期中國電影民俗意象描寫的啟示[A];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xiàn)實與前景——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4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石川;;家的重建:中國電影的一種敘事策略研究[A];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xiàn)實與前景——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4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張振華;;改革開放使中國電影煥發(fā)異彩[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5 屈建平;;超越初級 與強手匹敵——漫談中國電影進入美國市場的機遇和挑戰(zhàn)[A];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xiàn)實與前景——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4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陳旭光;;“全球化”/“民族化”的二律背反與中國電影的選擇策略[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背景下藝術(shù)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藝術(shù)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馬丁·吉澤爾曼;;探析中國電影在德國成功的因素——中國明星在國外形象的個案研究[A];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第二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2年
8 王寧;;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的文化批判[A];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第二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2年
9 周星;;全球化空間中的中國電影生存發(fā)展和獨立品格[A];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第二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2年
10 黃式憲;;從全球化視野看中國電影的現(xiàn)代性崛起[A];和而不同——全球化視野中的影視新格局——第三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星;《神女》:造就中國電影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N];北京日報;2005年
2 趙軍;走出去的中國電影把什么帶進來[N];中國電影報;2005年
3 彭紅平;降價潮引爆中國電影業(yè)[N];中國婦女報;2000年
4 萬一 鄔煥慶 葉超;國產(chǎn)電影 期待化蛹為蝶[N];中國改革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宮永德;資本掀動中國電影新浪潮[N];中國企業(yè)報;2002年
6 劉福泉;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的拓荒者[N];河北日報;2005年
7 本報記者 張秀安;森川和代:日本需要中國電影[N];吉林日報;2002年
8 苗春;振興中國電影[N];今日信息報;2004年
9 北新;為中國電影“會診開方”[N];遼寧日報;2000年
10 萬 一 鄔煥慶 王英誠;2005:中國電影負重飛翔[N];人民法院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瀟;世紀之交中國電影趨勢[D];蘇州大學;2007年
2 李欣;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電影對女性形象的敘述與展示[D];復旦大學;2005年
3 蔣俊;論中國電影精神之獨立[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4 高飛;論佛教文化對中國電影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1年
5 王艷云;早期中國電影中的上海影像研究[D];上海大學;2008年
6 石川;政治.影像.詩意——1949—1966年的中國電影[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1年
7 高小健;重論1930年代的中國電影[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6年
8 李超;現(xiàn)代進程中的空間呈現(xiàn)[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唐佳琳;新興電影運動:30年代中國電影的現(xiàn)代性追求[D];中國傳媒大學;2009年
10 孟君;90年代中國電影中的作者表述[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7053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70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