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與“新興”的共存——試析劉吶鷗的電影特性論
本文關(guān)鍵詞:“尖端”與“新興”的共存——試析劉吶鷗的電影特性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作為最早將西方現(xiàn)代主義電影理論譯介到中國的電影理論家之一,劉吶鷗及其電影理論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極富跨文化意味的典型案例。在"尖端文學"與"新興文學"之"前衛(wèi)"精神的影響下,劉吶鷗構(gòu)建起了一種脫胎于法國印象派—先鋒派與蘇聯(lián)蒙太奇學派的電影特性論。在其理論體系中,"影戲的"一詞居于核心地位,純粹性、動態(tài)性、機械性與時代性四要素則分別對應著"影戲的"的不同向度。無論從理論化深度,還是體系化程度來看,劉吶鷗的電影特性論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更為重要的是,它也為我們重新考察劉吶鷗以及其他中國早期電影理論家的文化主體性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路徑與參照。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藝術(shù)學院;
【關(guān)鍵詞】: 劉吶鷗 電影特性論 “尖端文學”與“新興文學” 西方電影理論 文化主體性
【分類號】:J90
【正文快照】: 中國電影自誕生之初,便因電影本身的舶來與流動特質(zhì),以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屬性,持續(xù)處于一種地區(qū)與全球交錯影響的狀態(tài)之中。稍晚形成的中國電影理論亦是如此。正是在這種地區(qū)/全球的背景下,中國早期電影理論家在將大量西方現(xiàn)代理論話語引入電影理論領(lǐng)域的同時,也自覺或不自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俊國;都市文化理性與劉吶鷗的都會小說[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2 祝良文;“孤島時期”的穆時英、劉吶鷗[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祝良文;穆時英、劉吶鷗的身份、死因及其他[J];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07期
4 朱文清;現(xiàn)代尤物的畫像——從劉吶鷗的新尤物妖人故事看其女性觀[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10期
5 張屏瑾;;在沉醉與狂歡中戰(zhàn)栗 劉吶鷗和他的魔力上海[J];上海文化;2009年04期
6 傅建安;;劉吶鷗小說與新時期都市書寫[J];南方文壇;2010年02期
7 聞兵;;試論劉吶鷗筆下的摩登女郎形象[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年02期
8 李悅;歐陽長鋮;;影像敘述——劉吶鷗小說對電影藝術(shù)的自覺借鑒[J];四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李安;;男性:模糊的存在——淺析劉吶鷗小說的男性塑造[J];濟源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10 郭紅央;;上海租界文化對劉吶鷗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猶家仲;;劉吶鷗小說是現(xiàn)代的還是后現(xiàn)代的[A];東方叢刊(2004年第3輯 總第四十九輯)[C];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璐;“西西弗”式的荒誕和幸福[D];浙江大學;2014年
2 劉芬;科學意識影響下的劉吶鷗文學創(chuàng)作特色探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3 劉江萍;劉吶鷗的都市書寫世界[D];華僑大學;2003年
4 郭琴;劉吶鷗小說中的“都市摩登女”形象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5 原欣榮;劉吶鷗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年
6 符曉;1930年代的都市生活[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7 彭瑩;藝術(shù)的雙重變奏[D];渤海大學;2013年
8 郭海榮;都市意識與都市視閾[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9 陳齊樂;都市寫作中的暗流[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10 歐陽長鋮;劉吶鷗小說的電影化傾向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guān)鍵詞:“尖端”與“新興”的共存——試析劉吶鷗的電影特性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542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454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