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漫藝術視覺表達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22 14:59
日本的動漫藝術憑借其美觀的人物造型設計、場景設計以及動人的故事背景與劇情設定,在世界上吸引了大批的動漫擁躉。日本動漫藝術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緣于其東方化的視覺藝術審美及東方視覺文化意味的設計表現(xiàn),這使得日本動漫藝術能夠另辟蹊徑,在世界動漫藝術界形成獨樹一幟的視覺藝術風格。本文以日本動漫藝術的典型案例為切入點,圍繞“線條化”“平面化”以及“符號化”三個層面視覺表達語言的審美呈現(xiàn),試圖從中探尋隱藏的規(guī)律,并對這些案例加以分析研究,深入探討日本動漫藝術的視覺表達特征。在學術方面,是在對日本動漫藝術研究中發(fā)掘與以往不同的研究方向的大膽嘗試;在實踐方面,也為我國動漫藝術的復興與發(fā)展提供一定的經(jīng)驗與建議,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動漫藝術探索出一條民族化、特色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道路。
【文章來源】:青島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日本民間傳說中的妖怪形象以漫改動畫[6]《鬼燈的冷徹》為例,同為一部玄幻題材的動漫作品,其中很多人物
話傳說中的代表性形象;再融合進白澤[8]、閻魔大王[9]、眾獄卒、牛頭馬面、十鬼王、妲己(玉藻前)[10]、地獄、桃源鄉(xiāng)[11]、龍宮城[12]等神話形象、傳說地點共同組成一個奇異玄妙的世界,然而在《鬼燈的冷徹》中,都被賦予了全新的形象與性格,并加以詼諧風趣、奇巧幽默的構思設定和藝術加工,閻魔大王、地獄獄卒、牛頭馬面、十鬼王等日本神話體系中具有“中土血統(tǒng)”的陰界神明的異鄉(xiāng)演化,反映了日本神話體系從文化根源上探討,是以本土原有妖怪文化為基礎,經(jīng)過中國傳統(tǒng)神話傳說與禪宗文化[13]東傳后才逐漸羽翼豐滿的(見圖1.2)。圖1.2在日本TV動畫《鬼燈的冷徹》中亮相的“地獄工作人員”[7]日本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神之一,日本神話中的其他神明都是由伊邪那美與其兄長伊邪那岐結合所生。[8]白澤的原型是中國的上古神獸,最早記載于葛洪《抱樸子》,通曉天文地理、過去未來,傳說黃帝在東海巡狩之時,遇到此祥瑞神獸,請他繪制了名為《白澤精怪圖》鬼神圖鑒,以此記載世間鬼神精怪,告誡子孫人民。[9]源自中國道教將佛教神話中的“閻摩羅王”收編入道教獨有的“十殿閻王”體系,為十殿閻王中的五殿閻王,十殿閻王又稱“十殿鬼王”,是地獄冥界的主管者,十殿鬼王按序分別是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轉輪王,五殿“閻羅王”為鬼王之大,亦稱“閻摩羅王”、“閻魔王”、“閻王爺”,屬下鬼差有“牛頭馬面”等。這一神話體系隨唐宋對日文化交流的漢傳佛教(禪宗)以及道教經(jīng)義的輸出而流傳到日本,成為日本禪宗與神道教“妖怪文化”發(fā)展的組成之一。[10]日本民間傳說中認為平安時代末期魅惑鳥羽天皇的“玉藻前”與迷惑商紂王帝辛的“妲己”、禍亂古印度摩竭佗國的“華陽天”是同一只九尾狐妖所化。[11]在?
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圖2.1日本動漫藝術中的線條化表現(xiàn)形式二、線條“強”、“弱”力道的藝術感受藝術表現(xiàn)形式有一個通性,就是會為人類帶來“外感”與“內(nèi)感”的同步體驗或滯后體驗,即看到某一作品時首先在感官上會產(chǎn)生感知。即“外感”,如視覺、聽覺、觸覺等,而后會在心理上產(chǎn)生共感,即“內(nèi)感”,而視覺相對來說是最強烈最直接的感官,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圖優(yōu)效應(thepictorialsuperiorityeffect)[14],意為視覺藝術的形式對情感的傳達更為迅猛,使人印象更深刻。因此,傳達某種情感就成為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初衷,也是其最終目的所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就叫做“藝術感受”。我國杰出的劇作家曹禺先生曾言“強弱在于力”,一部動漫作品若想于視覺上達成合理恰當?shù)臄⑹卤硎,需要對比理念的支撐——想要表達出某種藝術效果,需寄情于強弱,寄形于力道。在逐幀繪制的動畫制作過程中或在漫畫的分格繪制中,用線的力道用于控制所呈現(xiàn)的形態(tài),即“力”,也是拉開對比的控制手法。持筆力道大,畫出來的線條形狀感則強,線[14]圖優(yōu)效應(thepictorialsuperiorityeffect):圖片(視覺化的事物)會給予人更加強烈的感受力,使人更易從中獲得信息且傳達迅速,將信息的傳遞增大化,從而使人產(chǎn)生情緒與感想并留存于記憶當中。即視覺藝術的傳感性優(yōu)于其他藝術形式。1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當代動漫設計中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運用[J]. 黃加升. 大眾文藝. 2018(11)
[2]地方文化資源與動漫文化結合的探索之路[J]. 胡欣. 大眾文藝. 2017(08)
[3]對比中日動漫民族文化的表達與創(chuàng)新[J]. 彭甜甜,蔡金萍,申騰. 電子制作. 2013(17)
[4]從日本動漫中學習平面設計[J]. 丁然. 青春歲月. 2013(09)
[5]動漫·角色·符號:日本當代都市民俗的意義表達[J]. 韓若冰. 民俗研究. 2013(02)
[6]論動漫視覺設計及提升策略[J]. 董焱. 信息與電腦(理論版). 2012(11)
[7]動漫受眾的審美走向與消費趨勢[J]. 吳仕華,何軍. 新聞界. 2012(15)
[8]二次元的反叛——從日本動漫看視覺文化與后現(xiàn)代性的關系[J]. 王雅俊. 青年文學家. 2011(18)
[9]浮世繪對日本現(xiàn)代動漫的影響[J]. 張曉. 大眾文藝(理論). 2009(11)
[10]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的考察[J]. 張夢. 藝術教育. 2009(05)
博士論文
[1]日本動漫角色與角色消費研究[D]. 韓若冰.山東大學 2015
碩士論文
[1]基于數(shù)據(jù)分析下的美日動畫電影分鏡頭藝術風格對比研究[D]. 閆江婷.西安工程大學 2018
[2]日本動漫的中國元素應用研究[D]. 郝予堯.海南師范大學 2018
[3]動漫文化下飾品設計的研究[D]. 王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7
[4]二次元的迷因[D]. 于菁竹.中央民族大學 2016
[5]動畫角色造型符號化設計方法研究[D]. 申寧濤.四川美術學院 2016
[6]日本動漫中妖怪造型設計的應用研究[D]. 王晶.山東師范大學 2015
[7]日本動漫作品中的中國元素[D]. 劉文.渤海大學 2014
[8]影視動畫鏡頭藝術規(guī)律及特色研究[D]. 趙鐸.西北大學 2012
[9]動漫圖形語言研究[D]. 黃家鷗.廣西師范大學 2012
[10]古代造型元素在日本動漫和游戲角色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 楊瑞雪.北京印刷學院 2011
本文編號:3297370
【文章來源】:青島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日本民間傳說中的妖怪形象以漫改動畫[6]《鬼燈的冷徹》為例,同為一部玄幻題材的動漫作品,其中很多人物
話傳說中的代表性形象;再融合進白澤[8]、閻魔大王[9]、眾獄卒、牛頭馬面、十鬼王、妲己(玉藻前)[10]、地獄、桃源鄉(xiāng)[11]、龍宮城[12]等神話形象、傳說地點共同組成一個奇異玄妙的世界,然而在《鬼燈的冷徹》中,都被賦予了全新的形象與性格,并加以詼諧風趣、奇巧幽默的構思設定和藝術加工,閻魔大王、地獄獄卒、牛頭馬面、十鬼王等日本神話體系中具有“中土血統(tǒng)”的陰界神明的異鄉(xiāng)演化,反映了日本神話體系從文化根源上探討,是以本土原有妖怪文化為基礎,經(jīng)過中國傳統(tǒng)神話傳說與禪宗文化[13]東傳后才逐漸羽翼豐滿的(見圖1.2)。圖1.2在日本TV動畫《鬼燈的冷徹》中亮相的“地獄工作人員”[7]日本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神之一,日本神話中的其他神明都是由伊邪那美與其兄長伊邪那岐結合所生。[8]白澤的原型是中國的上古神獸,最早記載于葛洪《抱樸子》,通曉天文地理、過去未來,傳說黃帝在東海巡狩之時,遇到此祥瑞神獸,請他繪制了名為《白澤精怪圖》鬼神圖鑒,以此記載世間鬼神精怪,告誡子孫人民。[9]源自中國道教將佛教神話中的“閻摩羅王”收編入道教獨有的“十殿閻王”體系,為十殿閻王中的五殿閻王,十殿閻王又稱“十殿鬼王”,是地獄冥界的主管者,十殿鬼王按序分別是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轉輪王,五殿“閻羅王”為鬼王之大,亦稱“閻摩羅王”、“閻魔王”、“閻王爺”,屬下鬼差有“牛頭馬面”等。這一神話體系隨唐宋對日文化交流的漢傳佛教(禪宗)以及道教經(jīng)義的輸出而流傳到日本,成為日本禪宗與神道教“妖怪文化”發(fā)展的組成之一。[10]日本民間傳說中認為平安時代末期魅惑鳥羽天皇的“玉藻前”與迷惑商紂王帝辛的“妲己”、禍亂古印度摩竭佗國的“華陽天”是同一只九尾狐妖所化。[11]在?
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圖2.1日本動漫藝術中的線條化表現(xiàn)形式二、線條“強”、“弱”力道的藝術感受藝術表現(xiàn)形式有一個通性,就是會為人類帶來“外感”與“內(nèi)感”的同步體驗或滯后體驗,即看到某一作品時首先在感官上會產(chǎn)生感知。即“外感”,如視覺、聽覺、觸覺等,而后會在心理上產(chǎn)生共感,即“內(nèi)感”,而視覺相對來說是最強烈最直接的感官,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圖優(yōu)效應(thepictorialsuperiorityeffect)[14],意為視覺藝術的形式對情感的傳達更為迅猛,使人印象更深刻。因此,傳達某種情感就成為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初衷,也是其最終目的所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就叫做“藝術感受”。我國杰出的劇作家曹禺先生曾言“強弱在于力”,一部動漫作品若想于視覺上達成合理恰當?shù)臄⑹卤硎,需要對比理念的支撐——想要表達出某種藝術效果,需寄情于強弱,寄形于力道。在逐幀繪制的動畫制作過程中或在漫畫的分格繪制中,用線的力道用于控制所呈現(xiàn)的形態(tài),即“力”,也是拉開對比的控制手法。持筆力道大,畫出來的線條形狀感則強,線[14]圖優(yōu)效應(thepictorialsuperiorityeffect):圖片(視覺化的事物)會給予人更加強烈的感受力,使人更易從中獲得信息且傳達迅速,將信息的傳遞增大化,從而使人產(chǎn)生情緒與感想并留存于記憶當中。即視覺藝術的傳感性優(yōu)于其他藝術形式。1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當代動漫設計中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運用[J]. 黃加升. 大眾文藝. 2018(11)
[2]地方文化資源與動漫文化結合的探索之路[J]. 胡欣. 大眾文藝. 2017(08)
[3]對比中日動漫民族文化的表達與創(chuàng)新[J]. 彭甜甜,蔡金萍,申騰. 電子制作. 2013(17)
[4]從日本動漫中學習平面設計[J]. 丁然. 青春歲月. 2013(09)
[5]動漫·角色·符號:日本當代都市民俗的意義表達[J]. 韓若冰. 民俗研究. 2013(02)
[6]論動漫視覺設計及提升策略[J]. 董焱. 信息與電腦(理論版). 2012(11)
[7]動漫受眾的審美走向與消費趨勢[J]. 吳仕華,何軍. 新聞界. 2012(15)
[8]二次元的反叛——從日本動漫看視覺文化與后現(xiàn)代性的關系[J]. 王雅俊. 青年文學家. 2011(18)
[9]浮世繪對日本現(xiàn)代動漫的影響[J]. 張曉. 大眾文藝(理論). 2009(11)
[10]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的考察[J]. 張夢. 藝術教育. 2009(05)
博士論文
[1]日本動漫角色與角色消費研究[D]. 韓若冰.山東大學 2015
碩士論文
[1]基于數(shù)據(jù)分析下的美日動畫電影分鏡頭藝術風格對比研究[D]. 閆江婷.西安工程大學 2018
[2]日本動漫的中國元素應用研究[D]. 郝予堯.海南師范大學 2018
[3]動漫文化下飾品設計的研究[D]. 王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7
[4]二次元的迷因[D]. 于菁竹.中央民族大學 2016
[5]動畫角色造型符號化設計方法研究[D]. 申寧濤.四川美術學院 2016
[6]日本動漫中妖怪造型設計的應用研究[D]. 王晶.山東師范大學 2015
[7]日本動漫作品中的中國元素[D]. 劉文.渤海大學 2014
[8]影視動畫鏡頭藝術規(guī)律及特色研究[D]. 趙鐸.西北大學 2012
[9]動漫圖形語言研究[D]. 黃家鷗.廣西師范大學 2012
[10]古代造型元素在日本動漫和游戲角色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 楊瑞雪.北京印刷學院 2011
本文編號:32973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297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