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后理論”到“后自然”——通向一種新的電影本體論
發(fā)布時間:2021-07-13 02:45
哲學與電影,兩者在本體論層面上處于一種對抗關(guān)系。"洞穴"與"后窗"這兩個隱喻則妥切地標識出這份歷史性與結(jié)構(gòu)性的對抗。在那正在到來的"后電影狀態(tài)"下,電影固然遭遇巨大挑戰(zhàn),然而哲學卻并未勝出,那是因為對抗的雙方隱在共享著相似的本體論預設(shè)。建立在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的研究成果上,我們應該拒斥"洞穴"與"后窗"所共享的本體論預設(shè),并在兩者之間構(gòu)建一種"中間地帶"的電影本體論。從這種新本體論的視野出發(fā),電影研究將不再討論電影"是"什么,而是以"追隨行動者他們自身"作為研究進路。
【文章來源】:文藝研究.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3 頁
【文章目錄】:
一、“洞壁”與“后窗”:哲學與電影的本體論對抗
二、“后自然”的本體論:“中間地帶”里的旋渦
三、可變化的本體論下的電影研究:“追隨行動者他們自身”
結(jié)語:為什么是電影?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作為死亡驅(qū)力的愛——精神分析與電影藝術(shù)之親緣性[J]. 吳冠軍. 文藝研究. 2017(05)
[2]德波的盛景社會與拉康的想像秩序:兩條批判性進路[J]. 吳冠軍. 哲學研究. 2016(08)
本文編號:3281176
【文章來源】:文藝研究.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3 頁
【文章目錄】:
一、“洞壁”與“后窗”:哲學與電影的本體論對抗
二、“后自然”的本體論:“中間地帶”里的旋渦
三、可變化的本體論下的電影研究:“追隨行動者他們自身”
結(jié)語:為什么是電影?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作為死亡驅(qū)力的愛——精神分析與電影藝術(shù)之親緣性[J]. 吳冠軍. 文藝研究. 2017(05)
[2]德波的盛景社會與拉康的想像秩序:兩條批判性進路[J]. 吳冠軍. 哲學研究. 2016(08)
本文編號:32811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281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