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電影中的父親形象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07 07:49
父親這一角色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重要的文化內(nèi)涵,其地位和作用以及他與子輩關系的變化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觀念的變遷。社會轉(zhuǎn)型期的中國社會道德倫理的重新定位和新型家庭觀念的重塑都透過父親這一重要的文化符號指涉出來,這一時期的父親形象和父子關系通過電影這門藝術形式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以張楊為代表的優(yōu)秀電影人通過對傳統(tǒng)父權文化的質(zhì)疑反思,啟迪著人們不斷探索著新時期下道德倫理的重新建構。本論文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的內(nèi)容,第一部分著重總結概括了張楊電影中不同類型的父親形象和父子關系,并借用精神分析學派相關理論對父親形象的內(nèi)涵進行了相關闡釋。第二部分對張楊電影中的父親形象的表現(xiàn)進行了具體的分析。第三部分則把張楊的作品與東西方的導演分別進行比較,力圖更加全面準確的把握對父親不同態(tài)度背后的文化成因。最后一部分則把論文導入到父親形象背后的家庭倫理觀念和傳統(tǒng)文化,思索父親背后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倫理,反思在社會轉(zhuǎn)型期中個人自由發(fā)展與傳統(tǒng)倫理的困境和出路。
【文章來源】:西南交通大學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張楊導演及作品概述
1.2 研究意義和價值
1.3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1.4 研究方法和創(chuàng)新
第2章 張楊作品里的父親題材分析
2.1 張楊作品里的父親形象
2.1.1 被排斥消解的父親
2.1.2 被放逐找尋的父親
2.1.3 被認同接納的父親
2.2 張楊電影中父子關系分析
2.2.1 傳統(tǒng)父子關系的沒落
2.2.2 現(xiàn)代父子關系的困惑
2.2.3 后現(xiàn)代父子關系的迷茫
2.3 張楊電影中父親形象的理論闡釋
2.3.1 精神分析學派理論與與父子關系
2.3.2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理和榮格理論
第3章 做為第六代導演的張楊的個性化書寫
3.1 第六代導演父親形象的特征
3.1.1 第六代導演總體藝術特征
3.1.2 第六代導演父親形象敘事策略
3.2 張楊導演父親形象的個性化敘事策略
3.2.1 父親形象的主題要素
3.2.2 父親形象的影像構成
3.2.3 父親形象的表現(xiàn)形式
3.2.4 父親形象的文化內(nèi)涵
第4章 比較視野下的父親形象書寫及其背后的文化差異
4.1 張楊的《洗澡》與李安的《飲食男女》
4.1.1 《洗澡》: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
4.1.2 《飲食男女》:傳統(tǒng)文化的衰落
4.2 張楊的《向日葵》與丘赫萊依的《小偷》
4.2.1 張楊的《向日葵》:由沖突到和解
4.2.2 丘赫萊依的《小偷》:由沖突到?jīng)Q裂
第5章 張楊電影中的家庭倫理關系透視
5.1 張楊電影中家庭倫理關系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
5.1.1 家國同構的傳統(tǒng)政治結構
5.1.2 家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
5.1.3 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及家庭觀念
5.2 張楊電影父親形象嬗變背后的社會內(nèi)涵
5.2.1 社會轉(zhuǎn)型與父親地位的變化
5.2.2 家庭倫理觀念的變化
5.3 張楊電影父親題材的啟示
5.3.1 傳統(tǒng)家庭觀的反思
5.3.2 傳統(tǒng)家庭觀的重構
5.3.3 家庭倫理觀的去向
結語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階段發(fā)表論文及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電影中父親形象的角度和文化內(nèi)涵[J]. 張宏. 電影文學. 2010(19)
[2]以父權為核心的家庭倫理思考——李安電影解讀[J]. 孟春蕊. 文藝爭鳴. 2009(09)
[3]淺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父子關系的嬗變[J]. 蔣愛莉.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2)
[4]儒家文化與家庭倫理劇的創(chuàng)作[J]. 彭文祥. 中國電視. 2007(08)
[5]已知和未知的“第六代”[J]. 吳小麗.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6)
[6]從批判、反思到皈依傳統(tǒng)——論張揚電影的價值取向[J]. 王穎. 山東社會科學. 2006(04)
[7]傳統(tǒng)、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當代中國家庭倫理的三重視野[J]. 高樂田. 哲學研究. 2005(09)
[8]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的雙重變奏——張楊電影的創(chuàng)造性敘事與表意[J]. 峻冰.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2)
[9]向傳統(tǒng)回歸的敘事——張揚電影論[J]. 李學武.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5)
[10]弒父行為之后 當代電影中的家庭:缺失與補償[J]. 李奕明. 電影藝術. 1989(06)
碩士論文
[1]張揚導演電影透視[D]. 王妮.陜西師范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269244
【文章來源】:西南交通大學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張楊導演及作品概述
1.2 研究意義和價值
1.3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1.4 研究方法和創(chuàng)新
第2章 張楊作品里的父親題材分析
2.1 張楊作品里的父親形象
2.1.1 被排斥消解的父親
2.1.2 被放逐找尋的父親
2.1.3 被認同接納的父親
2.2 張楊電影中父子關系分析
2.2.1 傳統(tǒng)父子關系的沒落
2.2.2 現(xiàn)代父子關系的困惑
2.2.3 后現(xiàn)代父子關系的迷茫
2.3 張楊電影中父親形象的理論闡釋
2.3.1 精神分析學派理論與與父子關系
2.3.2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理和榮格理論
第3章 做為第六代導演的張楊的個性化書寫
3.1 第六代導演父親形象的特征
3.1.1 第六代導演總體藝術特征
3.1.2 第六代導演父親形象敘事策略
3.2 張楊導演父親形象的個性化敘事策略
3.2.1 父親形象的主題要素
3.2.2 父親形象的影像構成
3.2.3 父親形象的表現(xiàn)形式
3.2.4 父親形象的文化內(nèi)涵
第4章 比較視野下的父親形象書寫及其背后的文化差異
4.1 張楊的《洗澡》與李安的《飲食男女》
4.1.1 《洗澡》: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
4.1.2 《飲食男女》:傳統(tǒng)文化的衰落
4.2 張楊的《向日葵》與丘赫萊依的《小偷》
4.2.1 張楊的《向日葵》:由沖突到和解
4.2.2 丘赫萊依的《小偷》:由沖突到?jīng)Q裂
第5章 張楊電影中的家庭倫理關系透視
5.1 張楊電影中家庭倫理關系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
5.1.1 家國同構的傳統(tǒng)政治結構
5.1.2 家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
5.1.3 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及家庭觀念
5.2 張楊電影父親形象嬗變背后的社會內(nèi)涵
5.2.1 社會轉(zhuǎn)型與父親地位的變化
5.2.2 家庭倫理觀念的變化
5.3 張楊電影父親題材的啟示
5.3.1 傳統(tǒng)家庭觀的反思
5.3.2 傳統(tǒng)家庭觀的重構
5.3.3 家庭倫理觀的去向
結語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階段發(fā)表論文及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電影中父親形象的角度和文化內(nèi)涵[J]. 張宏. 電影文學. 2010(19)
[2]以父權為核心的家庭倫理思考——李安電影解讀[J]. 孟春蕊. 文藝爭鳴. 2009(09)
[3]淺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父子關系的嬗變[J]. 蔣愛莉.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2)
[4]儒家文化與家庭倫理劇的創(chuàng)作[J]. 彭文祥. 中國電視. 2007(08)
[5]已知和未知的“第六代”[J]. 吳小麗.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6)
[6]從批判、反思到皈依傳統(tǒng)——論張揚電影的價值取向[J]. 王穎. 山東社會科學. 2006(04)
[7]傳統(tǒng)、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當代中國家庭倫理的三重視野[J]. 高樂田. 哲學研究. 2005(09)
[8]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的雙重變奏——張楊電影的創(chuàng)造性敘事與表意[J]. 峻冰.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2)
[9]向傳統(tǒng)回歸的敘事——張揚電影論[J]. 李學武.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5)
[10]弒父行為之后 當代電影中的家庭:缺失與補償[J]. 李奕明. 電影藝術. 1989(06)
碩士論文
[1]張揚導演電影透視[D]. 王妮.陜西師范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2692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269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