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的“未來敘事”——后現(xiàn)代、生態(tài)與技術意識形態(tài)
本文選題:好萊塢電影 + 未來敘事 ; 參考:《學術研究》2017年06期
【摘要】:好萊塢比其他任何民族國家電影都關注未來敘事,有其文化與現(xiàn)實因素。在這種敘事中,"是其所是"的身份問題越來越突出。在生命科技的現(xiàn)實支持下,"人機合體"成為最大程度的主客換位、最典型的主體間性,代表了科技未來發(fā)展與人類未來生存的合一。它從技術主義的角度對無意識及其隱秘欲望的展示,表現(xiàn)出人類心理的可控性。不僅如此,未來敘事在敘述與故事之間保持了必要的張力:反科技、反理性主義恰恰體現(xiàn)出科技主義、理性精神。好萊塢電影的技術意識形態(tài)在不同元素的競爭中得到了辯證的維護,由此擁有了絕對的全球話語權,但正因為如此,嚴重限制了其他民族國家對未來的想象。
[Abstract]:Hollywood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future narrative than any other national national film, with its cultural and realistic factors. In this narrative, the problem of "it i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Under the support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 machine fit" has become the biggest subject and guest transposition, and the most typical intersubjectivity represen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being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uture survival. It shows the unconscious and the secret desire from the technical point of view, showing the controllability of the human psychology. Not only that, the future narrative maintains the necessary tension between the narrative and the story: ant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nti rationalism embodies the technical ide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ational spirit. The technical ideology of the Hollywood film. The dialectical maintenance of the competition in different elements has the absolute global power of discourse, but that is why it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imagination of other nations to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中文系;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基于海外動態(tài)數(shù)據(jù)庫的中國電影競爭力研究(1980-2014)”(16BZW158)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J9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再新;與好萊塢抗衡的歐洲電影[J];電影藝術;2000年02期
2 何月;好萊塢電影美國文化中的“空降兵”[J];市場觀察;2000年12期
3 ;好萊塢電影續(xù)集 大騙單[J];電影文學;2001年10期
4 肖筱;好萊塢的災難片[J];時代消防;2002年02期
5 陳洪蘭;好萊塢電影的“性”表演[J];世界文化;2002年02期
6 鮑玉珩;好萊塢市場經(jīng)營術[J];電影藝術;2002年03期
7 何建平;論好萊塢商業(yè)機制形成的文化/社會基礎(下)[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8 徐曉東;拉普特飛島與塵世凡間——法國觀念電影與好萊塢娛樂片的比較[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9 羅伯特·C.艾倫;李小剛;;全家人單獨在一起:好萊塢與“家庭電影”[J];世界電影;2006年02期
10 藍愛國;;重磅出擊:好萊塢的大片情結[J];藝術廣角;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徐海娜;;好萊塢電影:美國的形象大使和文化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1冬季號(總第8期)[C];2011年
2 吳衛(wèi)華;;符號暴力:好萊塢的中國形象流行橋段[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重樓;寶萊塢“消化”好萊塢的意義[N];中國文化報;2011年
2 張煒;好萊塢何以充當“媚惑大眾的武器”[N];團結報;2011年
3 彭侃;好萊塢電影是如何“走出去”的[N];新華每日電訊;2012年
4 本報記者 慢舟;好萊塢“金剛”勇闖中國[N];中國貿(mào)易報;2012年
5 摩根資產(chǎn)管理執(zhí)行董事 莫兆奇;好萊塢的暗淡夏季[N];上海證券報;2012年
6 記者 李婷;獅門影業(yè),好萊塢下一個大玩家?[N];文匯報;2012年
7 陳眾議;且說好萊塢這部大片[N];中華讀書報;2013年
8 北京商報記者 盧揚;中國電影資本如何在好萊塢實現(xiàn)商業(yè)價值[N];北京商報;2013年
9 ;好萊塢電影特效師解密電影背后的事[N];電腦報;2013年
10 本報記者 張漢澍;進口電影“營改增”交鋒幕后:中影博弈好萊塢[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渝風;他者的形象:質(zhì)疑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形象(1980—1999)[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2年
2 葉宇;1930年代好萊塢對中國電影的影響[D];北京大學;2008年
3 翁君怡;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華形象”[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楠;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D];齊齊哈爾大學;2012年
2 武洪昌;論當今好萊塢電影的中國元素[D];山東師范大學;2014年
3 陳紫薇;跨文化身份的影像表述[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4 魯燁;好萊塢歌舞片的類型演變與創(chuàng)新[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5 牟娟;新世紀好萊塢電影中國形象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年
6 劉楠楠;杜比數(shù)字音效出現(xiàn)前的新好萊塢電影的聲音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7 付荔;好萊塢電影的中國元素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5年
8 高超;論好萊塢動畫中的“中國元素”挪用[D];湘潭大學;2015年
9 韓迎迎;“新好萊塢”時期美國電影業(yè)整合研究:1980-2000[D];蘭州大學;2016年
10 李圣丹;21世紀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形象:新瓶裝舊酒[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0338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033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