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村留守兒童題材紀錄片研究
本文選題:農(nóng)村留守兒童題材紀錄片 + 價值 ; 參考:《新疆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摘要】:我國近年來開始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這個群體進行關(guān)注,我國第一部獲得重要獎項的農(nóng)村留守兒童題材紀錄片是2007年香港翡翠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關(guān)愛農(nóng)村留守兒童》,該紀錄片獲得了亞太兒童權(quán)利獎。隨后幾年,我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題材的紀錄片越來越多,其中不乏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這些紀錄片從不同的角度去關(guān)注農(nóng)村留守兒童,包括關(guān)注很多的社會熱點問題,讓我們能夠從一個更客觀也更全面的角度去了解農(nóng)村留守兒童這個群體。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個案研究法和文獻研究法相結(jié)合的方法,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題材的紀錄片進行了比較綜合性的研究。本文除了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題材紀錄片的發(fā)展狀況作出一定的梳理與總結(jié),還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題材紀錄片的關(guān)注焦點、社會價值、存在的問題及成功案例進行總結(jié)。關(guān)注焦點是很接地氣的,包括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心理與情感、監(jiān)護人、教育情況的關(guān)注,對農(nóng)村村干部、政府形象的關(guān)注,對農(nóng)村鄉(xiāng)風與傳統(tǒng)習俗的關(guān)注,對人與自然之間關(guān)系的關(guān)注。農(nóng)村留守兒童是缺少關(guān)愛的一個群體,留守老人也同樣是缺少關(guān)懷的一個群體,而留守兒童的父母輩也是存在不少問題的群體,他們很多人出去打工沒有顧及好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沒有費用寄回是常事,有的甚至出門打工十多年都沒有音訊,夫妻間離異的情況很多,有的還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農(nóng)村教育存在失衡問題,存在教學環(huán)境惡劣、教師的數(shù)量少且待遇不高等問題。農(nóng)村留守兒童現(xiàn)象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產(chǎn)生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也必然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前進而消失。民俗文化是先輩的智慧,是寶貴的民族記憶,是我們應(yīng)當加以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而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轉(zhuǎn)型對民俗文化的沖擊、外來文化的輸入對民俗文化的滲透等原因,很多民俗文化都逐漸消亡了。農(nóng)村留守兒童題材紀錄片對這些問題都予以紀錄,發(fā)揮了紀錄歷史的作用,作為日后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參考文獻。當然,紀錄片價值不僅僅在于紀錄,更大的價值在于給人們帶來思考、反思,并去改變現(xiàn)狀。農(nóng)村留守兒童題材的紀錄片是改變農(nóng)村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命運的一個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國民素質(zhì)的一個良好教材。由于農(nóng)村留守兒童題材紀錄片是近十來年的文化現(xiàn)象,其發(fā)展尚不成熟,還處于探索的階段。論文最后試圖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題材的紀錄片作品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對應(yīng)的成功案例作出了初步的總結(jié)。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begu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group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The first documentary about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which was made by Hong Kong Jade TV Station in 2007, "caring for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won the Asia-Pacific Children's Rights Award. In the following years, ther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documentaries on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mong which there are many excellent works. These documentaries focus o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cluding many hot social issues. Let us understand the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from a more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The text analysis method, case study method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re used in this paper to m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documentary of the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In addi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documentar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ocus, social valu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uccessful case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documentarie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s very approachable, including th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concern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the care of guardians and education, the concern about village cadres, the imag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ncern about rural customs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A concern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re a group lacking care, and the elderly are also lack of care, and the parents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also a group with many problems. Many of them go out to work without regard for the elderly and children of good families. It is common for them to send back no fees. Some even go out to work for more than 10 years without any news. There are many divorces between couples, and some are headed for the road of illegal and criminal activitie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rural education, such as poor teaching environment, low number of teachers and low treatment. The phenomen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is a group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and this group must disappear with the progres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lklore culture is the wisdom of the forefathers, the precious national memory,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 should protect.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impact on the folklore culture,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foreign culture into the folk culture, and so on, Many folk cultures are dying out. These problems are recorded in the documentarie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which play a historical role and serve as references with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in the future. Of course, documentary value lies not only in records, but also in bringing people thinking, reflecting, and changing the status quo. The documentary film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hange the fate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also a good teaching materia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eople. As the documentary on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its development is not mature, and it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exploration. Finally, the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ocumentary work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uccessful cases.
【學位授予單位】:新疆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J95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鍵;從《人與熊》看紀錄片創(chuàng)作理念的變化[J];電視研究;2000年10期
2 孫曾田;紀錄片的價值與創(chuàng)作[J];電視研究;2000年12期
3 劉波;紀錄片創(chuàng)作方法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01期
4 劉頤靜;紀實與藝術(shù)表現(xiàn)──紀錄片的兩翼[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03期
5 王國平;人物紀錄片表現(xiàn)什么[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06期
6 劉通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幾點感悟[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08期
7 王慶文;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S1期
8 張紅軍,朱梅;“真”的美化與“美”的真化——從美學角度看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9 王慰慈,方方;臺灣紀錄片創(chuàng)作訪談錄[J];現(xiàn)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10 劉宇鯤;對紀錄片本質(zhì)的再認識──兼議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若干認識誤區(qū)[J];現(xiàn)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董小玉;;紀錄片“真實”性的再解讀[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2 趙劍;;試論紀錄片的關(guān)系真實[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3 譚俐莎;;底層紀錄與時代見證(摘要)——中國獨立紀錄片掠影[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紀錄片編導(dǎo)人才素質(zhì)與培養(yǎng)方式的創(chuàng)新(摘要)——以紀錄片的制作過程為視角[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5 孫紅云;;中國第一人稱紀錄片的發(fā)展及其特征[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蘭國際紀錄片評獎活動的發(fā)展格局與趨勢[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郭講用;;從《體育人間》看中國電視體育紀錄片[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8 吳國慶;;借鑒國際紀錄片風尚 打造傳播精品[A];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九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何蘇六;;加快紀錄片改革發(fā)展,凝練和提升文化氣質(zhì)[A];北京精神:構(gòu)建精神家園 提升文化軟實力——第五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鉆石體系”的我國紀錄片產(chǎn)業(yè)競爭力研究[A];2013福建省傳播學年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黃海貝;紀錄片:如何完成“紀錄”的使命[N];中國文化報;2007年
2 黃海貝;紀錄片:如何完成紀錄使命[N];今日信息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李舫;人文紀錄片:尋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報;2006年
4 曾林;思維的品格:關(guān)于紀錄片的思考[N];中華新聞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王臻青;紀錄片為啥沒有院線觀眾?[N];遼寧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英子;青海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高地[N];青海日報;2010年
7 深圳商報記者 劉瑜;紀錄片,賠本賺吆喝?[N];深圳商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陳原;電影紀錄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報;2011年
9 喻德術(shù);國產(chǎn)紀錄片現(xiàn)狀艱難出路何方?[N];中國文化報;2011年
10 實習生 毛君 本報記者 張樹偉;推動紀錄片人才自覺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陸敏;紀錄片藝術(shù)傳播研究[D];武漢大學;2012年
2 趙曦;紀錄片邊界問題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3 余權(quán);宣傳性紀錄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黃瑛;“狂喜的真實”:沃納·赫爾佐格的紀錄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5 盤旋;人類學視閾下的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羅鋒;“歷史的細語”:新紀錄運動中的底層影像研究(1991-2010)[D];復(fù)旦大學;2011年
7 李靈革;紀錄片下的中國[D];浙江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杰;中國獨立紀錄片生存與發(fā)展初探[D];中南大學;2008年
2 羅娟;海外華人題材紀錄片的文化價值[D];暨南大學;2008年
3 石琳;紀錄片市場營銷為王[D];復(fù)旦大學;2008年
4 師歡歡;我國大陸?yīng)毩⒓o錄片傳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張苗苗;試論紀錄片中商業(yè)利益和人文價值的統(tǒng)一對立[D];廈門大學;2009年
6 安麗平;中國獨立紀錄片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7 王增偉;新紀實主義紀錄片[D];重慶大學;2009年
8 周菲菲;新虛構(gòu)紀錄片的美學特質(zhì)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9 王潤田;論大型歷史考古紀錄片《巴人之謎》與《遠祖之謎》對“渝派紀錄片”的建構(gòu)作用[D];西南大學;2010年
10 唐莉;作為“民間記憶”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分析[D];安徽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9521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952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