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伯頓電影哥特式意象研究
本文選題:蒂姆伯頓電影 + 哥特; 參考:《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摘要】:本文以蒂姆伯頓的電影文本作為研究內容,結合意象、哥特文學、空間來探討伯頓電影中典型的意象和他獨有的哥特式電影風格。哥特風格是他電影風格最集中的體現(xiàn),在他的電影中傳統(tǒng)電影建構的原型機制是被質疑和顛覆的,好萊塢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類型化電影模式受到了沖擊,電影語言敘事原本單一嚴肅的局面也被解構。在現(xiàn)有資料中,研究伯頓電影風格的有很多,但是很少將其電影的哥特意象歸納整理并放置于后現(xiàn)代文化語境下進行探討。本文的研究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展開,從最基本的哥特文化作為鍵入點,結合現(xiàn)階段電影發(fā)展的趨勢和蒂姆伯頓的作品文本,對伯頓獨有的哥特風格電影的典型意象概述總結和提煉升華。 第一章中首先簡單介紹蒂姆伯頓以及他從影以來所創(chuàng)作的電影作品。結合后現(xiàn)代主義語境,論述電影作品中的話語表達、視聽經(jīng)驗和文化內涵。其次在哥特文學中,愛倫坡的藝術成就是不可否認的,他的作品既有哥特的鬼魅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讓哥特的視像下包裹了陰郁的溫情,這一點是愛倫坡對哥特文學藝術的特殊貢獻,也是對蒂姆伯頓來說也是最有影響的部分。 第二章中從空間方面探討蒂姆伯頓電影的空間意象。主要從封閉空間、自然空間和奇境空間三個方面看導演在空間上哥特式的獨特建構。封閉的空間是哥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空間意象,是故事情節(jié)展開的基礎。自然空間和奇景空間的建構就更多的融入了導演自身的想法。在電影里空間的轉換實際上也是話語權和主體身份的轉換,這種空間想象和建構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 第三章主要是對導演所拍電影通篇梳理,結合大量的具體文本對于蒂姆伯頓電影中反復出現(xiàn)的典型哥特式影像意象進行分析,總結出這些典型意象在電影中的作用和內涵。也正是這些看似恐怖的意象在他影片中的和諧并存,造就了他作品的獨特風格。 全文梳理了蒂姆伯頓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點和風格,在哥特文化方面以愛倫坡的文學作品為代表深入分析,闡明了哥特藝術在蒂姆伯頓影片里的重要性。對于蒂姆伯頓電影中的哥特空間設置和女巫、機械、鬼怪等幾類典型影像意象的分析證明他的影片對于哥特風格的突破,不只局限與傳統(tǒng)單一的哥特恐怖意象,而是衍伸出了自己獨有的哥特風格,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和升華。蒂姆伯頓的哥特電影中情感世界被發(fā)掘和放大,并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這種感性體驗不斷被提升,審美情感和思考空間也被進一步引發(fā),這樣一來不只是藝術上的欣賞,同時還上升到哲學上的反思,個人的信念和價值體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伯頓電影對生命本原及終極意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本文將蒂姆伯頓的哥特式電影放置于后現(xiàn)代主義的大背景下考量,結合后現(xiàn)代主義語境下導演的哥特風格,深入探討和研究蒂姆伯頓電影哥特意象的重要意義和對傳統(tǒng)電影的反叛和突破,全面解析導演對于人生的另類感悟。一個處于商業(yè)電影環(huán)境下的導演,能而用荒誕調侃的方式來驗證自己的人生價值敢于突破好萊塢的傳統(tǒng),他的電影里沒有刻意的渲染與抒情,多的是一份純真與自然。在蒂姆伯頓哥特風格大獲成功的影響下,哥特風格也于其它類型電影多元素融合,贏得了巨大的發(fā)展空間。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90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蘆柳源;;后現(xiàn)代主義視野下哲學思潮對戲劇的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2 孫慧;;安貝托·艾柯的小說敘事策略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1期
3 張旭;探析杰姆遜后現(xiàn)代美學理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6期
4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5 張旭平;建構與解構:主體在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哲學中的命運[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6 馬杏苗;對現(xiàn)代社會合理精神基礎的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7 袁文彬;;馬克思主義語言哲學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李明;;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與大眾文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9 阮玉慧;;論譯者的主體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10 張勁松;;擬真時代:鮑德里亞媒介理論的后現(xiàn)代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于文秀;;第三種大眾文化理論——波德里亞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俞可;;校長專業(yè)發(fā)展研究的方法論探索:社會化路徑[A];教育領導研究(第一輯)[C];2009年
3 李倍雷;徐立偉;;大眾傳媒背景下的審美教育研究[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徐雅芬;;西方生態(tài)倫理學研究的回溯與展望[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5 呂尚彬;;后現(xiàn)代廣告:人本觀廣告的新形態(tài)[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6 李世雁;翟波;;建設生態(tài)倫理淺論——科技倫理的自然與社會走向[A];“科技高速發(fā)展對倫理道德底線的沖擊及其化解”主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盛國榮;;論技術的社會活動過程性[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8 李世雁;;現(xiàn)代生態(tài)學的后現(xiàn)代性[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9 劉益宇;;兩種信仰系統(tǒng)的“和而不同”——科學與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王麗;;技術中的符號[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魏曉紅;喬治·艾略特小說的心理描寫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聯(lián)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5 翟艷芳;全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呂敏宏;手中放飛的風箏[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聞婧;古代青銅器紋飾與傳統(tǒng)建筑彩畫紋飾的語義探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連青;后現(xiàn)代廣告設計語言的風格及其操縱性[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季婧;理查德·羅蒂新實用主義真理觀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巖;跋涉在路上—女性視域下的李少紅影視劇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姜思哲;敘事學視野下的中國電視談話類節(jié)目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李湘;論虹影小說的河流意象[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王傳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9 王海娜;法蘭克福學派與費斯克大眾文化理論之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10 李進;時空交錯下的別樣言說[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7599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759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