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文化表征研究
本文選題:楊德昌 切入點:眷村 出處:《電影文學》2017年1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作為臺灣電影導演楊德昌的聲譽之作,以一起少年情殺案為主線將20世紀60年代臺北的眷村生活鋪陳開來。電影將鏡頭對準了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動蕩、不同年齡層人們的困惑以及青少年認同的迷失。本文從敘事空間、身份認同、文化迷失這三個維度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文化表征進行深度探討,試圖剖析導演通過解構(gòu)美好青春來探索與表達嚴肅社會問題的全過程,深度挖掘眷村人們在自我身份及文化認同、迷失的深層意義。
[Abstract]:As a famous work of Taiwanese film director Yang Dechang, the Kuling Street Juvenile Kill incident, with a juvenile murder case as the main line, lays out life in Taipei's family village on 1960s. The film focuses on the turbulenc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narrative space, identity identity and cultural los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Kulingjie Juvenile murder",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narrative space, identity and cultural los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director's explo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through deconstructing the beautiful youth, and deeply excavates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self-ident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people in the village.
【作者單位】: 成都理工大學;深圳大學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shù)學項目“中國文化資助現(xiàn)狀分析及制度設(shè)計研究”(項目編號:WYM10100)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J90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靜宜;;用光影憑吊青春——記《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J];電影;2014年03期
2 何李新;何敬衛(wèi);;《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身份、知識分子與視聽[J];吉林藝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3 林楠;;牯嶺街全是少年[J];音樂大觀(非音樂);2007年08期
4 何李新;;懷舊·愛情·社會——論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J];懷化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5 肖睿;野獸——關(guān)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J];青年文學;2005年04期
6 曲朋;;青春期電影對愛的詮釋[J];戲劇之家;2014年08期
7 曾嘉;;臺北文化一隅[J];兩岸關(guān)系;2007年12期
8 曾瑩;;荼蘼花事了——解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人物形象[J];東南傳播;2006年10期
9 戴小楠;;牯嶺街尋“耳背上的印記”[J];兩岸關(guān)系;2013年05期
10 王磊;;云中小鎮(zhèn)牯嶺街[J];旅游;2009年10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本報記者 吳亞明 李煒娜;街巷中的臺北背影[N];人民日報;2011年
2 臺灣詩人,導演,,楊德昌電影《獨立時代》的編劇 鴻鴻;孤獨的狼[N];東方早報;2011年
3 撰文 崔若林;江西最早的公路[N];九江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彥君;廬山牯嶺街臨街建筑保護與更新案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5861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586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