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字到影像: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改編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 張愛玲 小說 電影改編 出處:《貴州師范大學(xué)》2014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xué)位論文
【摘要】:近些年,張愛玲的一些優(yōu)秀文學(xué)作品被不斷的搬上銀幕,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向世人展示其新的生命力。本論文以張愛玲五部小說的電影改編為例,即《傾城之戀》、《怨女》、《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色,戒》,從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影像畫面的多義性、主題的重新定位這三個角度出發(fā),分析小說在電影改編過程中產(chǎn)生的新美學(xué)效果,,并對文字向影像轉(zhuǎn)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風(fēng)格差異做深入的探討。 本論文分為四章:第一章通過對張愛玲小說與電影之間關(guān)系的詳細敘述,揭示出張愛玲小說中故事的傳奇性、鮮明的畫面感、電影手法的妙用等電影特質(zhì),并指出張愛玲小說獨特語言風(fēng)格的難以影像化; 第二章對五部小說中主要人物在改編影片中的形象進行重新審視,解析改編影片對小說中人物形象做不同程度改變的原因,并總結(jié)人物形象變動為改編影片帶來的得與失; 第三章以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和《色·戒》為例,深入剖析小說中特殊意象的內(nèi)蘊在影片中的擴大和填充,挖掘出其豐富影片畫面意象多義性的作用,同時傳達出電影通過增添相關(guān)意象達到升華小說主題目的; 第四章是關(guān)于小說改編成電影后的主題變動研究,五部改編影片根據(jù)變動的主題分為愛情主題和人文關(guān)懷主題兩類。繼而再分析主題變動的主要因素在于導(dǎo)演個人風(fēng)格的融入,并且對電影主題做出新的定位。 結(jié)語部分回到電影與文學(xué)的互動關(guān)系上,指出由于闡釋方式的不同,改編影片或多或少的消解了原著的精神,但是電影改編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又延伸了文學(xué)作品的文化意蘊。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some of Zhang Ailing's outstanding literary works have been constantly put on screen, showing their new vitality to the world with a brand new attitude. This paper takes the film adaptation of five novels of Zhang Ailing as an example. That is, "Love of Qing City", "resentful woman", "Red Rose and White Rose", "Half-Life", "Color, caution", starting from the three angles of remolding the character image, the polysemy of the image picture, and the reorientation of the them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aesthetic effects of the novel in the process of film adapta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differences in sty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words to image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through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ang Ailing's novel and the film, reveals the legendary nature of the story, the vivid picture sense, the witty use of the film technique and so on.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unique language style of Zhang Ailing's novels is difficult to visualize. The second chapter reexamines the imag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five novels,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the adapted films change the characters in different degrees, and sums up the gains and losses brought by the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s. The third chapter takes the film "Red Rose and White Rose", "Half-Life" and "Lust, caution" as an example to deeply analyze the expansion and filling of the special image in the film, and to find out the role of the rich image of the film in the polysemy of the image. At the same time, it conveys that the film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sublimation by adding relevant images. Chapter 4th is about the theme changes after the novel is adapted into a movie. The five adapted films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changing theme: love theme and humanistic concern theme. Then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theme change ar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irector's personal style and the new orientation of the film theme. The conclusion part goes back to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m and literature, pointing out that the adaptation of the film more or less dispels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book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methods, but the film adaptation tries and innovates in artistic expression. It also extends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literary works.
【學(xué)位授予單位】:貴州師范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206.7;J90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健;論張愛玲小說的現(xiàn)代意識[J];求索;2000年04期
2 張曉平;世俗蒼涼:張愛玲小說的審美底蘊[J];韶關(guān)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0年03期
3 蔣益;論張愛玲小說的女性意識[J];江漢論壇;2001年10期
4 郭曉鴻;張愛玲小說的文化模式[J];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叢刊;2001年02期
5 閆秀平,齊衛(wèi)華;是錦心繡口還是陳詞濫調(diào)——論張愛玲小說中的古典詞語[J];昌濰師專學(xué)報;2001年03期
6 陸蕓;張愛玲小說女性婚戀情感淺析[J];麗水師范?茖W(xué)校學(xué)報;2001年04期
7 劉麗華;市民生活、都市人性、荒涼基調(diào):張愛玲小說創(chuàng)作的幾個特點[J];陜西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1年02期
8 王小鳳;時間在張愛玲小說中的意義[J];天水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1年04期
9 盧學(xué)英;論張愛玲小說的凡俗化傾向[J];新余高專學(xué)報;2001年01期
10 施文青;幽默在張愛玲小說中的藝術(shù)生成[J];陰山學(xué)刊;2001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林幸謙;;反父權(quán)體制的祭奠——張愛玲小說論[A];中國語言文學(xué)資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艾萍;;淺談張愛玲小說中比喻的得體性[A];得體修辭學(xué)研究[C];1999年
3 喬向東;;反駁與偏離——張愛玲小說對于新文學(xué)的反抗[A];《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4 章渡;;反高潮——張愛玲小說的敘事風(fēng)格[A];中國語言文學(xué)資料信息(1999.2)[C];1999年
5 朱凌;;“母性”的現(xiàn)代重構(gòu)與解構(gòu)——論張愛玲小說中“母性”形象的叛逆[A];東方叢刊(2005年第3輯 總第五十三輯)[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子雨;文學(xué)匿名、張愛玲小說的契機以及廣播的文化品位[N];中華讀書報;2008年
2 白銀電大 張青蓮;淺析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形象[N];甘肅日報;2009年
3 史文;十月文藝版《色,戒》搭電影車上市[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4 本報書評人 楊小洲;《閱讀的故事》:他到底寫了些什么?[N];中華讀書報;2010年
5 左懷建;浮世也悲哀[N];中國婦女報;2002年
6 本報記者 張裕;鐘璐:我感受著,編我的舞[N];文匯報;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虹;更衣記—論張愛玲小說的舞臺改編[D];上海戲劇學(xué)院;2008年
2 李慶;論張愛玲小說的否定結(jié)構(gòu)[D];蘭州大學(xué);2010年
3 王利君;張愛玲小說技巧分析[D];黑龍江大學(xué);2008年
4 郝友;張愛玲小說的語言藝術(shù)研究[D];天津大學(xué);2007年
5 高媛;論張愛玲小說中的妓女形象[D];吉林大學(xué);2009年
6 李明卿;張愛玲小說的隱喻世界[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10年
7 秦妞;張愛玲小說的敘事藝術(shù)[D];湖南科技大學(xué);2010年
8 何永賢;論張愛玲小說對女性丑的揭示[D];延邊大學(xué);2006年
9 蔡敏燕;蒼涼——張愛玲小說創(chuàng)作的審美定勢[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2年
10 余新明;解讀張愛玲小說的三個關(guān)鍵詞:歷史·女性·荒涼[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4年
本文編號:15258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52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