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影視論文 >

多聲道民族志電影的創(chuàng)作嘗試及其意義--以《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記》的拍攝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7-12-13 06:59

  本文關鍵詞:多聲道民族志電影的創(chuàng)作嘗試及其意義--以《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記》的拍攝為例


  更多相關文章: 民族志 民族志電影 多聲道 佤族木鼓文化 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記


【摘要】:被拍攝者在影片的拍攝和剪輯過程中是否具有主體性,對民族志電影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被拍攝者的主體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其能否表述自己的觀點,能否在影片內(nèi)部與影片制作者形成合作、交流的空間,進而打破民族志電影制作者作為唯一表達者的局面,形成民族志電影的"多聲道"表達。在民族志影片《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記》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被拍攝者獲得表達途徑,走出作為"他者"的困境,并與拍攝者、項目主管方共同決定電影的拍攝過程和內(nèi)容。同時,在《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記》這一"多聲道"民族志電影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還反思了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關系,使二者成為平等對話的主體,這一創(chuàng)作嘗試對中國民族志電影的制作也具有反思意義。
【作者單位】: 德國馬克斯·普朗特宗教與族群多樣性研究所;
【分類號】:J905
【正文快照】: 與文本不同,民族志電影“影片一開始就是人身體的出場”,[1](P9)其呈現(xiàn)的是被拍攝者而非民族志影片作者,這與傳統(tǒng)民族志研究中作者的唯一權威性相矛盾。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之間的關系決定著影片的最終呈現(xiàn)內(nèi)容。在傳統(tǒng)的民族志電影制作中,被拍攝者不具有主體性,他們常常處于被動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芭芭拉·艾菲;楊昆;;影視人類學的當下處境[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2 楊俊蕾;;真實全景與視覺平等:簡論影視人類學中的影像邏輯與倫理問題[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3 陳學禮;論民族志電影的“真實”[J];云南社會科學;2003年06期

4 段世琳;淺論佤族木鼓與木鼓文化[J];思想戰(zhàn)線;1995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禎;;多聲道民族志電影的創(chuàng)作嘗試及其意義--以《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記》的拍攝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6年06期

2 李冰;;論舞蹈教育工作的普及[J];知音勵志;2016年09期

3 李文英;修倜;;論人類學紀錄片的審美創(chuàng)造機制[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年04期

4 徐杰舜;;視覺人類學與圖像時代——中山大學鄧啟耀教授訪談錄[J];民族論壇;2015年03期

5 孟志軍;;影像復制時代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J];新聞知識;2015年02期

6 沈霄;;倫理學視閾下的《北方的納努克》[J];西部廣播電視;2014年23期

7 鄭旭;;淺論民族志紀錄片的“翻譯”的真實性問題[J];大眾文藝;2014年14期

8 郭培;;新世紀中國影視人類學研究文獻綜述[J];商;2014年14期

9 張明;;在紀錄美學與科學性之間[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10 梅英;;佤族木鼓原始用途考析[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2年06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劉蕓;影視人類學和主流人類學──未來的展望[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2 范志平;尋找文化人類學與影視藝術的結合點[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3 杜榮坤;略論中國影視人類學的發(fā)展──在開幕式上的講話[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4 詹承緒;深入調(diào)查研究是拍好人類學影視片的重要保證[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5 楊光海;從事影視人類學36年的回顧與思考[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6 納日碧力戈;影視人類學今昔[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7 張江華;影視人類學及其影片性質述論[J];民族研究;1994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康敏;民族志與“我”和“我的敘述”——以劉新《自我的他性:當代中國的自我的譜系》為例[J];思想戰(zhàn)線;2005年01期

2 麻國慶;;民族志經(jīng)驗反思[J];思想戰(zhàn)線;2006年02期

3 高丙中;;民族志發(fā)展的三個時代[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4 高丙中;;中國社會科學需要培育扎實的民族志基本功[J];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02期

5 彭兆榮;;民族志視野中“真實性”的多種樣態(tài)[J];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02期

6 王玨;;《一條螺旋形的道路——留聲機是如何改變了民族志》書評[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阮云星;;民族志與社會科學方法論[J];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02期

8 馮學紅;;民族志書寫的創(chuàng)變走向與圖景[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9 張海燕;陳融;;口述民族志:人類學的另一種探索[J];文化學刊;2009年01期

10 彭兆榮;譚紅春;;民族志的“真實性”[J];廣西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張小軍;;民族志方法論的互補性[A];慶賀黃淑娉教授從教50周年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戚曉萍;;論民族志方法與“花兒”研究[A];西北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13年

3 馬鋒;;超越民族志:在解釋中探尋可能之規(guī)律——傳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4 陳力丹;王晶;;節(jié)日儀式傳播:共同信仰的維系與嬗變——以廣西羅城仫佬族依飯節(jié)的民族志調(diào)查為例[A];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10年刊)[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本報記者 唐紅麗;到海外研究一個“真實的世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2 張東輝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戈怡;博物館里的民族志研究[N];中國民族報;2010年

4 劉秀秀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走進人類學的新田野:互聯(lián)網(wǎng)民族志調(diào)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5 本報記者 孫妙凝;中國人類學民族志寫作在探索中前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6 劉蘇里;《變革》:一個典范文本的產(chǎn)生[N];江淮時報;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陸文靜;在家教育聯(lián)合體的民族志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2 陸橙;淺析民族志方法在深度報道中的運用[D];云南大學;2013年

3 楊妮妮;民族志視域下的校長行為邏輯[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4 王旭升;電視與西北鄉(xiāng)村社會日常生活[D];蘭州大學;2009年

5 翟淑平;飯局:共餐的延續(xù)[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6 樊水科;鄉(xiāng)村儀式傳播與鄉(xiāng)民生活世界[D];蘭州大學;2007年

7 劉立;電視·頭面人物·博物館—傳播媒介與攏嘎寨的日常生活[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8 程潔;論戴維·莫利民族志受眾理論及其在我國學界與業(yè)界的研究現(xiàn)狀和啟示意義[D];西北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128418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28418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0b2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