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與國家形象——以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為例
本文關(guān)鍵詞:飲食文化與國家形象——以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為例
【摘要】:國家形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形象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多元化的,對外的直接體現(xiàn)就是認同度和信任度。本文以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從飲食文化的角度,通過電視紀錄片以小見大,分析中國電視紀錄片對建構(gòu)國家形象的啟示。
【作者單位】: 西藏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關(guān)鍵詞】: 電視紀錄片 國家形象 飲食文化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藏地區(qū)文化傳媒體系的構(gòu)建與西藏對外傳播研究”(12CXW030)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J952
【正文快照】: 國家形象傳播由三部分組成,即媒體傳播、形象傳播、公眾接收和解讀。任何媒體都有責任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式傳播國家的正面形象,電視紀錄片也不例外。紀實與非虛構(gòu)形象語言是電視紀錄片的特點。注重人的命運、生存狀態(tài)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價值取向以及豐富的內(nèi)容題材和表達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仲昕;;電視紀錄片藝術(shù)價值的體現(xiàn)[J];記者搖籃;2002年06期
2 安遠;希望多播電視紀錄片[J];電視研究;2002年08期
3 吳瑛;探索頻道帶給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啟示[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2年12期
4 陳曉東;;淺談電視紀錄片的真實與主體表現(xiàn)意識[J];山東視聽;2003年02期
5 葉青,李林;電視紀錄片意境初探[J];當代電視;2003年12期
6 江鳴;電視紀錄片的使命感[J];傳媒觀察;2003年06期
7 李峰;;初探電視紀錄片的情境設(shè)計[J];記者搖籃;2003年10期
8 王偉平;;論電視紀錄片的真實性[J];新聞實踐;2003年06期
9 賈秀清;;電視紀錄片類型探索——評口述歷史電視紀錄片《百年小平》的形式突破[J];電視研究;2004年09期
10 張琳琳;李亞東;夏修兵;;淺談電視紀錄片的情感構(gòu)筑[J];山東視聽;2004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石屹;;全景式觀察中國電視紀錄片節(jié)目[A];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xiàn)實與前景——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4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張宏仁;;在電視紀錄片《徐霞客》攝制組關(guān)機儀式上的講話[A];徐霞客研究(第20輯)[C];2010年
3 ;12集大型電視紀錄片《話說長城》[A];《萬里長城》2007年第2期[C];2007年
4 石屹;;中國電視紀錄片50年發(fā)展[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5 田柳;;展現(xiàn)奇人風采 抒寫科學人生——電視紀錄片《徐霞客》觀后[A];徐霞客研究(第21輯)[C];2010年
6 張阿利;高字民;;全球化語境下中國西部電視紀錄片之發(fā)展前瞻[A];和而不同——全球化視野中的影視新格局——第三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4年
7 趙紅燕;;大型電視紀錄片《徐霞客》首播儀式在京舉行[A];徐霞客研究(第21輯)[C];2010年
8 段直霞;;在電視紀錄片《徐霞客》關(guān)機儀式上的致辭[A];徐霞客研究(第20輯)[C];2010年
9 楊旦修;;論當代中國文化形態(tài)嬗變下電視紀錄片的欄目化生存[A];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xiàn)實與前景——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4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10 徐冬青;;在電視紀錄片《徐霞客》封鏡儀式上的講話[A];徐霞客研究(第20輯)[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蒙海波;電視紀錄片的風格[N];中國文化報;2008年
2 李穎婷 呼倫貝爾市電視臺;由電視紀錄片制作引發(fā)的對人學的思考[N];中華新聞報;2009年
3 宋海品;百集電視紀錄片《中國勞!吩佾@大獎[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孟剛;電視紀錄片發(fā)力[N];中國消費者報;2011年
5 王中原;揭開電視紀錄片的面紗[N];中國教育報;2011年
6 湯雪;電視紀錄片直擊誠信危機[N];光明日報;2013年
7 鄭偉;電視紀錄片在放逐中成長[N];中國文化報;2002年
8 鄭偉;電視紀錄片:在放逐中長大[N];華夏時報;2002年
9 毛貴民;江蘇電視紀錄片漸入佳境[N];中國藝術(shù)報;2006年
10 中國民族博物館 向林鋒;電視紀錄片《多彩中華》的攝制與思考[N];中國民族報;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舒媛媛;中國新時期電視紀錄片的美學進展[D];蘇州大學;2004年
2 于子淇;電視紀錄片趣味性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3 王靜;中國電視紀錄片敘事語法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4 孔慶熹保;中國當代電視紀錄片的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邏輯與美學型制[D];復旦大學;2012年
5 祁麟;數(shù)字立體技術(shù)影響下的3D電視紀錄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6 王君一;產(chǎn)業(yè)化背景下電視紀錄片發(fā)展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3年
7 李圓;《世界遺產(chǎn)在中國》電視紀錄片第十二集、第十九集譯實踐報告[D];遼寧大學;2015年
8 相雯;電視紀錄片《我的抗戰(zhàn)》敘事研究[D];遼寧大學;2015年
9 李莎莎;中國電視紀錄片觀賞性研究[D];遼寧大學;2015年
10 曾毅;電視紀錄片主題的生態(tài)美學之維[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0185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01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