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_高中作文_民國文言作文:漸行漸遠的優(yōu)雅
本文關鍵詞:作文,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首頁 > 民國文言作文:漸行漸遠的優(yōu)雅
民國文言作文:漸行漸遠的優(yōu)雅
2016年07月07日 13:30 選稿:張喆 來源:搜狐教育
丁慈礦,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小學語文教師,上海寫作學會理事,上海楹聯學會理事。從教以來,致力于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教材研究,多篇文章在《人民教育》《小學語文教師》《文匯報》等省級以上報刊發(fā)表。編著有《小學對課》《小學生汪曾祺讀本》《小學文言啟蒙》等。另有專訪刊載于《上海教育》《教師月刊》《文匯報》等,曾先后應邀赴十余省市進行教學交流活動。
讀了不少民國時期的白話老作文,我很想讀讀當年的文言老作文。自從190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最新國文教科書》,到192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最后一套國文教材《新撰國文教科書》,在這期間大多數小學使用的都是國文課本,也就是文言課本。學生們讀的全是文言文,寫的想必也是文言文。
《新撰國文教科書》(小學初級用)第七冊中有一篇很有趣的課文《水仙花》:
早春時,窗下置水仙一盆。父命二子,各作短文記之。兄之文曰:“水仙為多年生之草。葉細長,有并行脈。莖生于葉叢之間;閭阈危渖,別有杯形之副冠,色黃。其地下莖為塊狀!钡苤脑唬骸敖裼邢勺,姿態(tài)楚楚。帶裊,裙長,凌波無語。名曰水仙,真無愧也!”父見之曰:“兄所作,科學家之文,弟所作,文學家之文也!
課文中的這位父親(其實就是編者胡懷琛先生)真是循循善誘,“科學家”、“文學家”之贊譽恰到好處,教師若能以此文加以引導,相信孩子們一定能寫出像樣的文言文片段。
2009年年初,我在舊書網站購得一本《中學生文選》,讓我大喜的是,其中也收錄了各地一些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文言作文。書的初版年月不詳,再版于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從作文內容透露的信息來看,文章作于上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根據1922年頒布《學校系統(tǒng)改革案》,將小學分為初級小學校和高級小學校,可以推斷這些文章的作者應是高級小學的學生,相當于現在的小學五六年級。
受白話文運動的影響,自1920年起,國語課本(即白話文課本)開始在初級小學使用,然后逐漸過渡進入高級小學,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育的文白之爭從未停歇,最終在上世紀30年代初白話文課本取得了全勝。整個小學階段,國語課本完全替代了國文課本,這似乎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但總讓人有些遺憾。
周汝昌先生出生于1918年,讀小學時恰巧經歷了語文教科書的文白嬗變,他讀初小時,白話課本剛剛取代了文言課本,進入高小時,用的卻是文言課本。先生曾回憶說:“記得一入高小,換用了世界書局的國文課本,效果立顯不同了。這兒所選的歷代短篇名作精品,都是‘文言’了,從《苛政猛于虎》到《岳陽樓記》,從《秋聲賦》到《病梅館記》……還有《祭妹文》……體制風格,文采情操,極為豐富美好,沒有單一感(千篇一律的文風氣味,語式口吻……),沒有說教性,篇篇打動心弦,引人入勝。學童們一拿起這種新課本,面有驚奇色,也有喜色。他們并沒有喊‘這可太難了’,也絕沒有‘奈何’之嘆,更不見愁眉苦臉之態(tài)。這是令人作深長思的。很奇怪:從小學讀的‘白話文’,到今一字‘背’不出;而那些‘文言’名篇杰作,總難忘卻——至少還能背出其中的若干警句。這或許是我自己的‘天性’和‘偏好’吧?”
在小學白話文課本完全取代文言文課本的八十余年后,再來讀讀這些文言老作文,這些與周先生同齡的小學生的作文,令人感慨萬千。這些老作文散發(fā)著純正漢語的清香,悠遠綿長……
春郊游記
廣東番禺三區(qū)南田小學盧焯坡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課余在家,殊無聊賴。聞街外有賣花之聲,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覺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綠水,白鳥紅花,楊柳垂綠,桃梅堆錦。仰望白云如絮,,俯視碧草如氈。見有茅亭,乃入座。未幾,炊煙四起,紅輪欲墜,乃步行而回。就燈下而記之。
【讀后感】讀著這篇老作文,我不知不覺就想到初小國文課本中的一篇課文“夕陽西下,炊煙四起,三五童子,放學歸來!蔽淖蛛m短,意境甚美。再來看這篇作文,文字如此優(yōu)雅,描寫如此生動,對偶恰到好處。恬靜的鄉(xiāng)野生活已不可復得,真是恍如隔世!
春日游公園記
廣東番禺三區(qū)南田小學黎壽泉
星期之日,偕友某君作公園之游。時則春風和煦,園花盛開,草木青蔥,群鳥飛鳴,游目騁懷,至足樂也。至音樂亭畔,聞有樂歌之聲,自放音機出,因與某君駐足聽之。既而環(huán)游公園,乃知音機之設,遍于園中。公園之大,一人歌之,千萬人得而聽之。與民同樂,其斯之謂歟?游罷歸來,因為之記之。
【讀后感】我第一次看到“游目騁懷”,是在師專書法課上臨寫《蘭亭序》的時候——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那時還不清楚文字的意思,臨摹了若干遍,方覺得妙不可言。看看這位前輩小學生,他已將“游目騁懷”化用到文章中去了!
清晨上學記
廣東番禺三區(qū)南田小學游杈波
庚午之春,某日晨起,推窗一望,則大雨淋漓。遍地紅花雜綠葉,夜來風雨洗春嬌,可為斯詠也。未幾,入書房攜書上學。出門,狂風大雨,撲面飛來,大懼急退,入坐房中,無聊而觀書。忽觀至“訥爾遜冒雪返!敝轮粒盐嵝,一躍而起,再攜書,奮勇出門。沿途花柳飄搖,泥濘滿路,四望無人,獨自前行,衣履盡濕,及到校后,乃更衣而坐,未幾,鐘遂鳴矣。竊思:吾人不為榮譽則已,若求榮譽,必堅忍耐勞,以戰(zhàn)勝艱難辛苦,方有出人頭地!不然,則畏風怕雨,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矣,乃記之以自勉。
【讀后感】讀文章,可以想見小作者是一個很有趣的人,初見狂風大雨而大懼急退,后觀“訥爾遜冒雪返!庇謯^勇出門,一個頂風冒雨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
春江垂釣記
四川郫縣縣立第四小學劉在镕
某星期日,學校放假。吾謂友曰:“時當春日,江水清澈,而江邊之景又可玩賞。吾友可往江邊垂釣否?”友曰:“可!”乃持竿而行。沿途縱觀春景,時則桃紅柳碧,草長鶯飛,顧而樂之。
不覺已至江邊矣,余與友乃于垂陽下,選釣魚磯而坐。則見浪花四散,水天一色,真奇觀也。友乃以手持竿,垂于江中。未幾,釣線一動,手舉竿,遂得一魚,魚屢躍而不得脫。余見友得魚甚喜,余又持竿釣之,終日不獲一魚。友笑謂余曰:“事必學而后能,垂釣亦猶是也!”余曰:“然!當靜心以學之!庇嗨鞖w,乃留友于吾家宿,遂將魚烹而食之,味甚鮮美。吾因謂友曰:“今日得魚之時,魚躍亦可憐否?”友曰:“彼貪餌而來,是自取也!然貪餌而致死者,豈獨一魚也哉?”
【讀后感】筆法果然老練!借友人之言道出己之胸臆,“彼貪餌而來,是自取也!然貪餌而致死者,豈獨一魚也哉?”堪稱警句,一小學生竟有此等見識!方今之世,不知多少“貪餌”之輩自取淪落,何時醒悟?讀此文深感前賢可畏。
記地震
四川郫縣縣立第四小學李蓂
民國二十二年,七月五日。余正伏案潛修,忽聞屋宇有軋軋之聲。因出戶視之,則見樹木傾斜,花草搖動,溪水有洶涌之狀,墻垣有簸動之形。吾方驚詫,覺地面簸蕩,若乘舟而涉波濤者,噫!奇異哉,非地震歟?因思夫震撼之大,時間之久,為前所未有者。不數日,友人告余曰,前日地震,茂縣以上之大山崩頹,壓死人民,不可勝數,岷江上流,為之壅塞。
余因之有感焉。吾人處此安全之地而不受地震之災,豈非吾人之幸福乎?雖然,中華四面受敵,外人協以謀我,國勢飄搖,視地震尤烈,吾人不得狃于目前之安全而忘土崩瓦解之危險也!
【讀后感】這篇作文記敘的是1933年7月5日發(fā)生的四川茂縣疊溪地震,從文中可以看出,郫縣震感也非常強烈——樹木傾斜,花草搖動,溪水有洶涌之狀,墻垣有簸動之形。小作者為我們保留了一段史實,文末由地震而生發(fā)出的感嘆更是發(fā)人深省。
書樓望月記
四川萬縣分水場縣立第二小學陳曉初
一夕,人靜矣。余倚窗讀書,偶見月光射入,宛如白練,頓生明月入懷之感,遂棄書起立,循欄徘徊。見夫玉免懸空,光輝皎潔。舉目四望,萬籟寂寥,清風夜起,促織微吟,顧而樂之。適有孤鴻橫嶺東,展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其音交交,掠余而西也。
時已夜半,月涼似水,忽見草際微動,黑影隱露。余不禁長嘯,嘆曰:“人耶?鬼耶?何裹足而弗前!”半晌無聲,長空寥廓,清寒殊甚。少焉,嫦娥西匿,余亦就寢。
【讀后感】此文吾讀之再三,有似曾相識之感。忽憶及東坡之《后赤壁賦》——“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痹瓉砣绱!小作者將東坡妙句化入文中,水乳交融,渾然天成!讀畢,為之擊節(jié)而贊:東坡千載后,亦有知音矣!
聽鵑記
四川郫縣縣立第四小學魏邦權
民國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夜,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斯時明月在地,庭中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龍蛇蟠結,蓋竹柏葡萄影也。已而庭樹之上,鳴聲凄切。傾耳聽之,似喚“不如歸去”者,蓋杜鵑也。其鳴急迫,其聲凄厲。凡入耳者,未有不動于衷也。夫鵑一鳥耳,晝夜悲鳴,催人耕作,故又謂之“催耕鳥”焉。余聽之,不禁有感于中矣!夫人生之光陰有幾,而九十春光,尤如白駒過隙焉,彼杜鵑者,夜半啼血,欲喚回將去之東風,吾人對此垂暮之春,能不感韶華之易逝哉?因聽鵑而作記自警。
【讀后感】又是一個蘇東坡的崇拜者,文章前段從東坡《記承天寺夜游》脫化而出,后段的議論由杜鵑鳥而生發(fā),足見少年老成!
夜月采蓮記
廣東番禺三區(qū)南田小學江炳崧
飯后齋中獨坐,好友忽臨,約往外游。乃束裝偕往,蓋月下泛舟也。舟次池中,舉目四眺,則亭亭獨立,不蔓不枝,微風吹來,搖曳波中者,凌波仙子也。而月影星光,益輔其美,殊可樂也!余以良宵美夕,人生難再,故至夜闌興盡,始搖舟而歸,并攜蓮一枝,置諸瓶內,以驅塵俗。歸而記之。
【讀后感】月下泛舟,池中觀蓮,何其美妙!置蓮瓶內,以驅塵俗,何其高雅!此非周敦頤乎?此篇作文文字之美倒在其次,生活態(tài)度大可玩味。
本文關鍵詞:作文,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665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zuowenbaike/66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