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論文百科 > 作文大全 >

美學論文范文精選

發(fā)布時間:2018-01-22 08:02

  本文關鍵詞: 美學 論文 范文 精選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與消費社會的全面來臨相伴隨,名目繁多的身體產業(yè)的勃興,以及眾多理論研究對身體重要性的重新發(fā)現(xiàn),標志著一個被布萊恩·特納(BryanS.Turner)稱之為“身體社會崛起”的時代的到來。以下是我們整理的美學論文,希望對你有用。
  
  題目:宗白華的生命美學觀
  
  摘要:宗白華吸收叔本華、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和歌德的泛神論,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加以融合,認為宇宙是無盡的生命,美就在生命。生命,其本質在精神。宇宙的精神體現(xiàn)在活力上,故美在活力,活力也就是創(chuàng)造力。宗白華認為,美不僅在生命,還在秩序。宇宙具有嚴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活力是美的內容,秩序是美的形式。藝術作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是生命與形式的統(tǒng)一,這個統(tǒng)一,就是“境界”.宗白華認為藝術的境界與人生的境界是相通的。他主張以藝術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對人生持一種同情的態(tài)度、把玩的態(tài)度、美化的態(tài)度、超然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不是消極的,它內在地具有一種創(chuàng)造的、進取的精神,是創(chuàng)造與審美的統(tǒng)一,因而充滿著青春的氣概。
  
  關鍵詞:生命秩序 藝術人生
  
  宗白華與朱光潛是同時代的學者,都是中國現(xiàn)當代的美學大師。他們有大致相似的經歷,大致相近的修養(yǎng),但是兩人的學者氣質有很大的不同,在宗白華則多一份詩人氣質,而在朱光潛則多一份科學家的氣質。在治學方式上,宗白華多是詩意的穎悟,朱光潛則多是邏輯的論辯。二人均學貫中西古今,然宗白華主要致力于中國古代美學的研究,創(chuàng)見多多;而朱光潛則主要在西方美學的研究翻譯上,廣有建樹。他們同受德國古典美學熏陶很深,但美學淵源略有不同。當代學者林同華先生認為宗白華是從叔本華到康德再到歌德;朱光潛是從尼采到黑格爾再到克羅齊。
  
  這種看法很符合這兩位先生的實際。在美學體系的建構上,朱光潛先生更注重心理學;宗白華先生更注重哲學。他們都從主客觀的統(tǒng)一上來認識美的本質,但這種統(tǒng)一,在朱光潛先生是統(tǒng)一在主觀的情趣上;而在宗白華先生則統(tǒng)一在生命上。
  
  宗白華的生命美學是相當完備的,他是中國生命美學的代表。宗白華的生命美學有兩個源頭:西方的生命哲學和中國的生命哲學。他成功地實現(xiàn)了兩者的融合。
  
  一、美與生命
  
  宗白華認為“宇宙是無盡的生命”.美就在這生命。他說:什么叫做美?……“自然”是美的,這是事實。
  
  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諸君的書室,仰看那檐頭金黃色的秋葉在光波中顫動,或是來到池邊柳樹下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蕩漾,包管你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這種感覺就叫做“美”.
  
  這種顯現(xiàn)在大自然中的美,宗白華突出強調的是動態(tài)的美。為什么要強調“動”呢?宗白華有兩條理由:
  
  一、物即是動,動即物,不能分離。這種動象,積微成著,瞬息萬變,不可捉摸。這是自然的真相。二、動是生命的表示。生命的本質就在于動。宗白華這兩條理由很能見出他的美學本體論。第一條實際上是強調美在“真”;第二條是強調美在“生”.這“真”與“生”在這里是統(tǒng)一的,“真”統(tǒng)一于“生”.
  
  值得我們作進一步思考的是宗白華的“生命”概念是什么。宗白華沒有專門論述這個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從一些有關的論述來揣摩。宗白華在談自然美時說:“你試看那棵綠葉的小樹。他從黑暗冷濕的土地里向著日光,向著空氣,作無止境的戰(zhàn)斗。終竟枝葉扶疏,搖蕩于青天白云中,表現(xiàn)著不可言說的美。一切有機生命皆借物質扶搖而入于精神的美。”
  
  這里談的是小樹的美,這小樹美在哪里呢?“枝葉扶疏,搖蕩于青天白云中”,這是它外形的美,然這外形并不是孤立的,它由內在的精神所決定。這精神指什么呢?指它“從黑暗冷濕的土地里向著日光,向著空氣,作無止境的戰(zhàn)斗”.小樹的這種戰(zhàn)斗精神就是它的生命。宗白華認為“一切有機生命皆憑借物質扶搖而入于精神的美”.可見,在宗白華看來,生命的本質在于精神。
  
  現(xiàn)在我們又回到“動”,宗白華非常強調藝術要表現(xiàn)“動”,而且認為藝術與照片的區(qū)別就在于“藝術能表現(xiàn)`動‘,而照片不能表現(xiàn)`動'.”
  
  原來,“`動’是宇宙的真相,惟有`動象‘可以表示生命,表示精神。”這就很清楚,宗白華對美的本質的看法是:美在生命,而生命在精神,故美在精神。
  
  問題是這“精神”是什么的精神,按理,只有人才有精神,可是宗白華又明明說:“自然始終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藝術的范本。”
  
  自然界是“無往而不美”的,那是不是說自然美是精神的呢?按宗白華的哲學,是這樣的。宗白華說:“這大自然的全體不就是一個理性的數(shù)學、情緒的音樂、意志的波瀾么?一言以蔽之,我感到這宇宙的圖畫是個大優(yōu)美精神的表現(xiàn)。”
  
  自然哪來的“理性”,哪來的“情緒”,哪來的“意志”?是移情所致?宗白華不談移情,他認為,自然本就有生命。宗白華的自然生命論有多個來源:一是叔本華的“生命意志”說。叔本華視世界的本質為生命意志,不僅人有意志,整個自然界都有意志,意志“它呈現(xiàn)于一株或千百萬株橡樹,都是同樣徹底的。”
  
  第二,宗白華對歌德的泛神論美學觀非常推崇,宗白華的《流云小詩》就體現(xiàn)出這種泛神論的美學觀。比如,他的《深夜倚欄》:“一時間,覺得我的微軀,是一顆小星,螢然萬星里,隨著星流。一會兒,又覺著我的心,是一張明鏡,宇宙的萬星,在里面燦著。”這種自然生命與人的生命一體的美學觀與移情說是完全不同的,移情說認為自然是沒有生命的,因人將感情移入,方才有感情。泛神論則不這樣看,泛神論認為自然本就是有感情的,它與人一樣。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生命是貫通的,宗白華談到歌德的人生時說:“當他縱身于宇宙生命的大海時,他的小我擴張而為大我,他自己就是自然,就是世界,與萬有為一體。”
  
  這種人是小宇宙,自然是大宇宙的觀點,來自德國萊布尼茲的宇宙觀。萊布尼茲認為宇宙中活躍著許多精神元子,每個精神元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宇宙。
  
  宗白華認為美在于生命,這生命的感性表現(xiàn)則是“動”.“動”顯示生命的活力。“大自然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活力,推動無生界以入于有機界,從有機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緒、感覺。這個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進一步要問,“活力”又是什么?宗白華認為它是不可思議的,但其本質是“創(chuàng)造”.他說:“我自己自幼的人生觀是相信創(chuàng)造的活力是我們生命的根源。”
  
  這種對宇宙創(chuàng)造能力的贊頌又分明來自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宗白華明確地說:“柏格森的《創(chuàng)化論》中深含著一種偉大入世的精神,創(chuàng)造進化的意志。最適宜做我們中國青年的宇宙觀。”
  
  二、美與秩序
  
  宗白華一方面認為美在“無窮的生命,,豐富的動力”,另一方面又認為美在“嚴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
  
  宗白華對美的形式十分看重,這在他關于藝術美的論述中尤其明顯。宗白華說:“美是豐富的生命在和諧的形式中。”
  
  這句話可看作宗白華為美下的定義。“生命”、“形式”、“和諧”三個要素都有了。形式是宇宙固有的要素,“宇宙(Cosmos)這個名詞在希臘就包含著`和諧、數(shù)量、秩序‘等意義。”畢達哥拉斯以數(shù)為宇宙的元素,他發(fā)現(xiàn)音的高度與弦的長度成整齊的比例,一面是數(shù)的永恒定律,一面是美的音樂,于是他認為美即是數(shù),數(shù)是宇宙的中心結構,是宇宙的最重要的秘密。就音樂而言,它一面植根于人的心靈深處,一面又體現(xiàn)出宇宙活動的秩序。它的旋律、節(jié)奏是數(shù)的關系的具體顯現(xiàn)。因此,“音樂是形式的和諧,也是心靈的律動,一鏡的兩面是不能分開的。心靈必須表現(xiàn)于形式之中,而形式必須是心靈的節(jié)奏,就同大宇宙的秩序定律與生命之流動演進不相違背,而同為一體一樣。”
  
  藝術是個小宇宙,自然是大宇宙,換句話說,自然也如同藝術,有它的內容與形式,其內容與形式是和諧的,不可分的。“宇宙間含有創(chuàng)造一切的定律與形式”.
  
  這定律是生命活動的定律,這形式是生命創(chuàng)造的形式。那么人生呢?人生亦是一個宇宙,是大宇宙的一個部分,亦是大宇宙的縮影。人生的要義無疑是創(chuàng)造,這正是宗白華所肯定的。創(chuàng)造不是空的,抽象的,它必然會顯示在一種形式之中。如果生命的創(chuàng)造能夠體現(xiàn)在和諧的形式之中,它就是美的。宗白華說:“浮士德人生的問題,就是如何從生活的無盡流動中獲得諧和的形式,但又不要讓僵固的形式,阻礙前進的發(fā)展。”
  
  就人生來說,生命與形式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異于自然中生命與形式的關系。這是因為在自然,生命與形式的和諧是非自覺的,是天然的,它不存在尋找與選擇的問題。而在人生,由于主體是有思想情感的人,他對于自己的生活,無論其內容、形式都要進行尋找與選擇。
  
  這種選擇并不是自由的,它要受許多條件的限制。這樣,主體與客體的種種矛盾、沖突必然發(fā)生。人生的喜怒哀樂究其根本原因就在這里。“人生飄墮在滾滾流轉的生命海中,大力推移,欲罷不能,欲留不許。這是一個何等的重負,何等的悲哀、煩惱。”宗白華認為歌德所塑造的浮士德的形象其意義就在于與命運做頑強的抗爭。
  
  “浮士德情愿拿他的靈魂的毀滅與魔鬼打賭,他只希望能有一個瞬間的真正的滿足,俾他可以對那瞬間說:`請你暫停,你是何等的美啊!’”浮士德形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歌德的夫子自道。生命的存在與發(fā)展,是以獲得與之適應的形式為前提的。
  
  宗白華認為:“生命與形式,流動與定律,向外擴張與向內收縮,這是人生的兩極,這是一切生活的原理。”
  
  這就牽涉兩個問題:一是生命與形式的關系問題;二是小我與大我的關系問題。
  
  關于生命與形式的關系,宗白華認為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離開一定的形式,生命不會存在,而形式如果是生命的形式當然不能離開生命。生命的發(fā)揚、前進,必定體現(xiàn)為生命形式的變化。“一部生命的歷史,就是生活形式的創(chuàng)造與破壞。”然生命與形式不可分,并不等于生命能自然地找到與它諧和的形式。正因為如此,“歌德的人生問題,就是如何從生活的無盡流動中獲得諧和的形式”.
  
  關于小我與大我的關系,實質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所謂“向外擴張”就是小我擴大為大我;“所謂向內收縮”
  
  就是大我收縮為小我。宗白華談歌德時說:“當他縱身于宇宙生命的大海時,他的小我擴張而為大我,他自己就是自然,就是世界,與萬有為一體。他或者是柔軟地象少年維特,一花一草一樹一石都與他的心靈合而為一。”宗白華這種小我與大我合一的哲學來自歌德的泛神論。
  
  生命,不管是小我的生命,還是大我的生命,都以和諧為美。宇宙是和諧的,它既有無盡的生命,又有嚴整的秩序。人“當以宇宙為模范,求生活中的秩序與和諧,和諧與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礎。”那么,怎樣實現(xiàn)這種和諧呢?宗白華提出“執(zhí)中”.
  
  這“執(zhí)中”并非來自中國古代的中庸之道,而是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宗白華說:“達到這種美的道路,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是`執(zhí)中‘、`中庸'.但是中庸之道并不是庸俗一流,并不是依違兩可、茍且折中。乃是一種不偏不倚的毅力、綜合的意志,力求取法乎上,圓滿地實現(xiàn)個性中的一切而得和諧。所以中庸是`善的極峰',而不是善與惡的中間物。”這就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庸有所區(qū)別。
  
  這種“中庸”是以充分展示生命的力度為前提的,它不是簡單地將兩個對立物調和,而取其中。比如,大勇是怯弱與狂暴的執(zhí)中,但它不愿向怯弱靠攏,而是寧愿近于狂暴。人的一生,青年時血氣方剛,偏于粗暴;老年時過分考慮,偏于退縮。唯中年時剛健而又溫雅,方是中庸。宗白華非常推崇中年的美。他認為中年,“它以前是生命的前奏,它的以后是生命的尾聲,此時才是生命豐滿的音樂。這個時期的人生才是美的人生,是生命美的所在。”宗白華以和諧為美,這種審美趣味是古典主義的,他贊揚古希臘的審美理想。希臘人看人生,采取一種靜穆觀照的態(tài)度,“他是一切都了解,一切都不怕,他已經奮斗過許多死的危險。現(xiàn)在他是態(tài)度安詳不矜不懼地應付一切。”
  
  這種古典的美既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又是小我與大我的統(tǒng)一,同時還是真與善的統(tǒng)一,故而,宗白華說:“美是豐富的生命在和諧的形式中。美的人生是極強烈的情操在更強毅的統(tǒng)率之下。”宗白華生活的時代是近代心理學美學泛濫的時期,然宗白華卻很少受其影響,而更多地傾向于德國古典哲學的審美趣味,德國古典哲學的審美理想基本上是屬于古希臘的,康德、黑格爾、文克爾曼、歌德都推崇古希臘的美。宗白華是那樣的推崇德國的這些哲學家,自然深受其影響,因此,他以古希臘的和諧說為立論的依據(jù),是很自然的。
  
  三、藝術與生命
  
  宗白華對藝術的看法,與他的生命美學密切相關,實際上,宗白華的藝術觀是他的生命美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藝術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它有兩個要素:心靈、形式。
  
  所謂藝術創(chuàng)造,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心靈如何最好地、最富有魅力地表現(xiàn)在形式之中。宗白華說:“心靈必須表現(xiàn)于形式之中,而形式必須是心靈的節(jié)奏,就同大宇宙的秩序定律與生命之流動演進不相違背,而同為一體一樣。”這就是說,藝術也是一個宇宙,它如同大宇宙一樣,是生命與形式的統(tǒng)一。
  
  藝術作品作為生命與形式的統(tǒng)一,宗白華將它命名為“境界”.他說:“一個藝術品里的形式的結構,如點、線之神秘的組織,色彩或音韻之奇妙的諧和,與生命情緒的表現(xiàn)交融組合成一個`境界'.每一座巍峨崇高的建筑里是表現(xiàn)一個`境界',每一曲悠揚清妙的音樂里也啟示一個`境界'.”
  
  “境界”本是中國古典美學的范疇,宗白華將它用到這里,顯然是將這一范疇國際化了,或者說是對“境界”做新的解釋,使這一范疇不僅能解釋中國古代藝術的現(xiàn)象,而且能解釋所有民族、各個時代的藝術現(xiàn)象。在中國古典美學,境界側重于心造的含義,梁啟超說:“境者,心造也。”唐代劉禹錫說“境生象外”,基本上奠定了“境”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品格。這就是說,與“象”相比較,“境”比較地空靈虛幻,所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境界在中國美學中本也包含有生命的含義,它是情與景的統(tǒng)一,但它這方面的含義只是作為題中應有之義,并未加以強調。宗白華在將境界作為一個藝術學的最普遍范疇使用時,則將這方面的含義突出、強調了。
  
  藝術作為境界,有三個問題很值得深入探討。
  
  第一,藝術的形式組織。一定的形式組織對于藝術十分重要。宗白華說,藝術家在從事藝術創(chuàng)造時,憑著對人生對宇宙最為虔誠的“愛”與“敬”去深入感受生活,在感官直覺的現(xiàn)量境中領悟人生與宇宙的真境,再借感覺界的對象表現(xiàn)這種真實。“但感覺的境界欲作真理的啟示須經過`形式’的組織,否則是一堆零亂無系統(tǒng)的印象。”宗白華還說:“藝術家往往傾向于以`形式‘為藝術的基本,因為他們的使命是將生命表現(xiàn)于形式之中。”
  
  不同的藝術品種有不同的形式結構,正是這種形式結構使得藝術獲得了不同于現(xiàn)實的美的品格,“使平凡的現(xiàn)實超入美境”,具體來說,形式的作用有三項;1、美的形式組織所具有的“間隔”作用。宗白華認為,美的對象之第一步需要間隔,圖畫的框、雕像的石座、劇臺的簾幕乃至觀景的窗,都起一種間隔作用。間隔在一定時空中的情景往往是美的,甚至可以說,“美的境界都是由各種間隔作用造成。”藝術的形式組織使一片自然或人生的內容自成一獨立的有機體形象,引動我們對它能有集中的注意、深入的體驗。經過如此間隔的藝術盡管展現(xiàn)的生活場景亦如現(xiàn)實,但實已與現(xiàn)實無功利關系,“藝術是要人靜觀領略,不生欲心的。”它“超脫于實用關系之上,自成一形式的境界,自織成一個超然自在的有機體”.2、藝術形式組織的“構圖”作用。宗白華認為藝術的形式組織能使片景孤境組成一內在自足的境界,無待于外而自成一意義豐滿的小宇宙,啟示著宇宙人生更深一層的真實。3、藝術形式組織的“由美入真”的作用。宗白華認為這是形式最后與最深的作用。
  
  藝術形式不僅化實相為空靈,為我們制造一個獨立自足的小宇宙,以獨特的美的魅力陶醉我們,而且,它能讓我們在美的欣賞、迷醉之中,去深入領略“真”的偉力。宗白華說:
  
  每一個偉大時代,偉大的文化,都欲在實用生活之余裕,或在社會的重要典禮,以莊嚴的建筑、崇高的音樂、閎麗的舞蹈,表達這生命的高潮、一代精神的最深節(jié)奏。(北平天壇及祈年殿是象征中國古代宇宙觀最偉大的建筑)建筑形體的抽象結構、音樂的節(jié)律與和諧、舞蹈的線紋姿式,乃最能表現(xiàn)吾人深心的情調與律動。
  
  這就是藝術的偉大作用,它雖然無關實際生活,卻同樣顯示出生命的意義,正如《莊子》一書中說的“大而無用”的樗樹,在惠子看來,“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立之涂,匠者不顧。”然在莊子看來,這頂天立地的大樗卻是用處很大。請聽他如何說:“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之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藝術正是這樣的“無用之用”.
  
  第二,藝術的價值結構。關于藝術的價值,宗白華認為至少有三種:一、形式的價值,就主觀感受而言,即為“美的價值”.宗白華認為,人類在生活中所體驗的境界與意義,如用邏輯體系來表示,是哲學與科學;如在人生的實踐行為、人格心靈里表達出來,是道德與宗教。
  
  “但也還有那在實踐生活中體味萬物的形象,天機活潑,深入`生命節(jié)奏的核心',以自由諧和的形式,表達出人生最深的意趣,這就是`美’與`美術‘.”.
  
  宗白華進一步指出:“美與美術的特點是在形式、在`節(jié)奏',而它所表現(xiàn)的是生命的內核,是生命內部最深的動,是至動而有條理的生命情調。”
  
  這是藝術的第一種價值。藝術的第二種價值是抽象的價值,就客觀言,為“真的價值”,就主觀感受而言,是“生命的價值”.這種生命的價值,宗白華又解釋為“生命意趣之豐富與擴大”.宗白華對“真”的理解顯然不取自西方哲學,而取自中國的古典哲學。西方的哲學傳統(tǒng),將“真”看成真理;中國的古典哲學才將“真”主要理解成生命。中國古典哲學中的“道”、“太極”都可看作生命本體。宗白華認為藝術不是機械的攝影而是以象征的方式提示人生情景的普遍性,通過藝術,我們可以體驗人生的意義。“藝術的里面,不只是`美',且飽含著`真'.”
  
  這種“真”的呈露,使藝術欣賞者,周歷多層的人生境界,擴大胸襟,以至與人類的心靈合為一體,這樣,藝術的“真的價值”已升華到“啟示的價值”了。這“啟示的價值”,到底是什么,宗白華借清代大畫家惲南田對一幅畫景的描述來說明。惲南田說:“諦視斯境,一草一樹、一丘一壑,皆潔庵靈想所獨辟,總非人間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榮落在四時之外。”宗白華說這幾句話真說盡藝術所啟示的最深的境界。首先,它說明藝術的境相是幻相,它出自藝術家的“靈想”,并不是生活本身,但它顯示出的真實卻高出于生活,現(xiàn)實生活總是在一定時空之中,而藝術的真實卻可以是超時空的,所謂“其意象在六合之表,榮落在四時之外”.顯然,藝術顯示的真實是宇宙本體的真實。宗白華說:“藝術同哲學、科學、宗教一樣,也啟示著宇宙人生最深的真實”.
  
  這“最深的真實”就是宇宙本體的真實。在這點上,藝術與哲學、科學、宗教沒有什么不同,只是藝術顯示真實的方式是幻想與象征,它不直接訴諸人的理智而訴諸人的直覺與情感。也就是說它以美入真。
  
  從字面上看,宗白華對藝術價值的認識似乎比較地重視美與真,而忽視善。其實善并沒有被忽視掉,宗白華說的“抽象的價值”就包含善。所謂“生命的價值”“人生的意義”難道不是善?宗白華對藝術價值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中國道家哲學的影響,特別是他談藝術的“啟示價值”,簡直就像在談道家的“體道”.
  
  第三,藝術境界與生命境界。宗白華對藝術境界與生命境界的關系有很精彩的認識。宗白華認為,生命境界廣大,包括著經濟、政治、社會、宗教、科學、哲學。這一切都可以反映在文藝里,可見藝術的境界是生命境界的反映,但是“文藝不只是一面鏡子,映現(xiàn)著世界,且是一個獨立的自足的形相創(chuàng)造。它憑著韻律、節(jié)奏、形式的和諧、彩色的配合,成立一個自己的有情有相的小宇宙。這宇宙是圓滿的、自足的,而內部一切都是必然性的,因此是美的。”
  
  藝術的境界雖然是獨立自足的,但并不是與外界封閉絕緣的,它“從左鄰`宗教’獲得深厚熱情的灌溉”,又“從右鄰`哲學‘獲得深雋的人生智慧、宇宙觀念,使它能執(zhí)行`人生批評’和`人生啟示‘的任務。”
  
  宗白華說,因與世界接觸的層次不同,人生可以有五種境界:功利的境界,倫理的境界,政治的境界,學術的境界,宗教的境界。這五種境界,各有其特殊的追求。
  
  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愛,政治境界主于權,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之于藝術境界,“介于后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為虛境,創(chuàng)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
  
  宗先生這些看法都相當好,尤其可貴的是宗先生早在40年代就認識到,文藝立根在一定時代的經濟、政治土壤里,必然受到時代的生產力狀況和政治狀況的影響。他說:“文藝站在道德和哲學旁邊能并立而無愧。
  
  它的根基卻深深地植在時代的技術階段和社會政治的意識上面,它要有土腥氣,要有時代的血肉,縱然它的頭須伸進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著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境。”宗白華這種看法已經接近歷史唯物主義了。
  
  四、藝術人生
  
  宗白華治美學不只是關注藝術,也關注人生。他提出依據(jù)真實的宇宙觀,建立科學的藝術的人生觀。藝術人生觀即人生美學,它與藝術美學同為美學的兩翼。
  
  什么叫藝術的人生觀?宗白華說:“藝術人生觀就是從藝術的觀察上推察人生生活是什么,人生行為怎樣?”他最為推崇的藝術人生的典范,一是中國的晉人,在《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中,宗白華滿懷深情地贊賞晉人的藝術人生;一是德國的歌德。宗白華說歌德對人生的啟示是多方面的,“歌德是世界的一扇明窗,我們由他窺見了人生生命永恒幽邃、奇麗廣大的天空。”宗白華的藝術人生觀集中體現(xiàn)為人生的態(tài)度。概括來說,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同情”的態(tài)度。宗白華非?粗剡@種同情的生活態(tài)度。他說:“藝術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呀,無限的同情對于自然,無限的同情對于人生,無限的同情對于星天云月、鳥語泉鳴,無限的同情對于死生離合、喜笑悲啼。”同情不僅指以情感的態(tài)度看待世界,而且指以愛的態(tài)度對待世界。“同情是社會結合的原始,同情是社會進化的軌道,同情是小己解放的第一步,同情是社會協(xié)作的原動力。”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各種利害關系的制約,人們很難做到同情。藝術超功利的審美性質,使得它在同人的情感交流方面具有特殊的優(yōu)越性。宗白華說:“真能結合人類情緒感覺的一致者,厥唯藝術而已。”藝術的目的就是融社會的感覺與情緒于一致。
  
  中國古代有“樂教”,其用心就是讓人們在音樂的欣賞中,實現(xiàn)情感的交流,達到心意的一致。宗白華認為藝術的同情作用不僅“謀社會同情心的發(fā)展與鞏固”,而且,能夠讓人類的同情心向外擴張到整個宇宙。這樣,就會覺得全宇宙就是一個大同情的社會組織。大自然的一花一草都充滿了愛意,這個世界就是美的世界了。
  
  第二,“把玩”的態(tài)度。“把玩”包含兩方面的意思:
  
  一是超出功利的欣賞的態(tài)度;二是細細領略其深層意義的態(tài)度。宗白華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黃昏的時候,他走到街頭一家鐵匠鋪門首,看見黑漆漆的店里,一堆火光閃耀,映著一個工作的鐵匠,那情景仿佛是一幅荷蘭畫家的畫稿。宗白華深為這情景而感動,心里充滿藝術的思想,繼而想到人生的問題。他說,“黃昏片刻之間,對于社會人生的片段,作了許多有趣的觀察,胸中充滿了樂意,慢慢走回家中,細細玩味我這豐富生活的一段。”這種“玩味觀察”顯然不同于一般的觀察。它是審美的。
  
  晉人的人生態(tài)度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藝術的人生態(tài)度。宗白華認為,“晉人以虛靈的胸襟、玄學的意味體會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瑩的美的意境!”這里,宗白華特別看重心境的虛靈,只有以虛靈的心境待物,才能對物持一種超功利的把玩的態(tài)度。晉人風神瀟灑,不滯于物。優(yōu)美的自由心靈找到了一種最適合于表現(xiàn)他自己的藝術,這就是書法中的行草。王羲之的行草就是晉人自由心靈的最好的象征。
  
  晉人不僅意趣超越,心如朗月,而且對人對物都“一往情深”.正是這一往情深,保證了晉人的人生態(tài)度既瀟灑出塵,又靄然在世。宗白華認為“晉人之美,美在神韻(人稱王羲之的字韻高千古)。神韻可說是`事外有遠致',不沾滯于物的自由精神(目送歸鴻,手揮五弦)。這是一種心靈的美,或哲學的美,這種事外有遠致的力量,擴而大之可以使人超然于死生禍福之外,發(fā)揮出一種鎮(zhèn)定的大無畏的精神來。”宗白華對晉人的美的論述可以看作是他的藝術人生觀的一種表達。
  
  第三,“美化”的態(tài)度。宗白華認為藝術的人生觀就是把人生“當作一個高尚優(yōu)美的藝術品似的創(chuàng)造,使他理想化、美化”.
  
  藝術的創(chuàng)造總是在一定的理想包括人生理想、審美理想的指導下進行的。藝術作品既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更是藝術家人生理想審美理想的表達。
  
  既然“藝術創(chuàng)造的手續(xù),是懸著一個具體的優(yōu)美的理想,然后把物質的材料照著這個理想創(chuàng)造去,我們的生活,也要懸一個具體的優(yōu)美的理想,然后把物質材料照著這個理想創(chuàng)造去。藝術創(chuàng)造的作用,是使他的對象協(xié)和,整飭,優(yōu)美,一致。我們一生的生活,也要能有藝術品那樣的協(xié)和,整飭,優(yōu)美,一致?傊囆g創(chuàng)造的目的是一個優(yōu)美高尚的藝術品,我們的人生的目的是一個優(yōu)美高尚的藝術品似的人生。”看來,藝術的人生態(tài)度不只是把玩人生,而是要按照美的理想去創(chuàng)造人生。
  
  第三,“超然入世”的態(tài)度。既是“超然”,又是“入世”,這正是典型的審美態(tài)度。宗白華關于此種態(tài)度有透徹的論述。他說:“超世而不入世者,非真能超然者也。真超然觀者,無可而無不為,絕非遁世,趨于寂滅,亦非熱中,墮于激進,時時救眾生而以為未救眾生,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進謀世界之福,而同時知罪福皆空,故能永久進行,不因功成而色喜,不為事敗而喪志,大勇猛,大無畏,其思想之高尚,精神之堅強,宗旨之正大,行為之穩(wěn)健,實可為今后世界少年,永以為人生之標準者也。”
  
  這種“超然入世”說,顯然吸取了中國古代道家的人生觀,但沒有道家的遁世思想;它將儒家重進取的進步思想融會進來,成為一種富有美學意味的人生哲學。
  
  不難看出,宗白華的藝術人生觀核心是重進取、重創(chuàng)造。它將狹隘的個人的功利消去,卻贏得了最大的社會的功利;它不以具體的成敗為標準,卻獲得了永久的動力;它不以目的為全部價值所在,而將無限的樂趣寄寓過程之中。創(chuàng)造與審美融為一體,必然與自由實現(xiàn)統(tǒng)一。這種人生哲學充滿蓬勃的生機,富于青春氣概,這正是宗白華傾心的“少年中國”的精神哲學啊!
  
  參考文獻:
  
  [1]參見林同華:《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遼寧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頁
上一篇:美學原理論文范例精選
下一篇:簡論白居易“中和”音樂美學思想



本文編號:145415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zuowenbaike/145415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d58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