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湯蹈火的近義詞、反義詞
本文關鍵詞:赴湯蹈火造句,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成語名字】赴湯蹈火
【漢語拼音】fù tāng dào huǒ
【成語解釋】
甘愿奔投至烈火沸水當中。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語本《漢書.卷四九.爰盎鼌錯傳.鼌錯》。
【成語典故】
《漢書.卷四九.爰盎鼌錯傳.鼌錯》
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勢,戰(zhàn)則為人禽,屯則卒積死。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其性能寒。楊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邊,輸者僨于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fā)之,名曰“謫戍”。先發(fā)吏有謫及贅婿、賈人,后以嘗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后入閭,取其左。發(fā)之不順,行者深怨,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戰(zhàn)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計為之也。故戰(zhàn)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攻城屠邑則得其財鹵以富家室,故能使其眾蒙矢石,赴湯火,視死如生。今秦之發(fā)卒也,有萬死之害,而亡銖兩之報,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復,天下明知禍烈及己也。陳勝行戍,至于大澤,為天下先倡,天下從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成語注解】
1、典故或見于《傅子》。
2、拜爵之賞:授予爵位作為賞賜。
3、 財鹵:掠奪的財物。鹵,通“擄”,掠奪、強取。
4、蒙矢石:冒著箭矢和石頭的攻擊。蒙,冒。
5、湯:沸水。
《傅子》(據《三國志.卷六.魏書.董二袁劉傳.劉表》裴松之注引)
初表謂嵩曰:“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曹公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嵩對曰:“圣達節(jié),次守節(jié)。嵩,守節(jié)者也。夫事君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以嵩觀之,曹公至明,必濟天下。將軍能上順天子,下歸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國實受其佑,使嵩可也;設計未定,嵩使京師,天子假嵩一官,則天子之臣,而將軍之故吏耳……。”
【成語出處】
1、《三國志.卷六.魏書.董二袁劉傳.劉表》裴松之注引《傅子》:“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
2、《金史.卷一○六.朮虎高琪列傳.劉炳》:“自古名將料敵制勝,訓練士卒,故可使赴湯蹈火,百戰(zhàn)不殆。”
3、《醒世恒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秦重道:『小娘子若用得著小可時,就赴湯蹈火,亦所不辭,豈有推托之理!”
4、《兒女英雄傳.第九回》:“漫講上山捉虎,下海擒龍,就是赴湯蹈火,碎骨粉身,我安龍媒此時都敢替你去作!”
5、《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三四回》:“這是什么話!這種不平之事,我是赴湯蹈火,都要做的。”
【成語用法】
語義說明: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
使用類別:用在“不畏艱險”的表述上。
【赴湯蹈火造句】
1、只要是您老交代的事,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2、只要國家需要,即使赴湯蹈火,我們也在所不辭。
3、只要我答應了你,就是赴湯蹈火,我也絕不推辭。
4、這些人個個都是英雄好漢,赴湯蹈火,何所畏懼?
5、他早已下了赴湯蹈火的決心,要挑戰(zhàn)任何艱難險阻。
6、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即使赴湯蹈火,我也在所不辭。
7、這些年來,為了爭取農民的權益,他不惜赴湯蹈火,冒險犯難。
8、他心里面想:“自己縱然不敢赴湯蹈火,總也不能顯得太過懦弱。”
【近義詞】 出生入死,肝腦涂地,粉身碎骨,奮不顧身
【反義詞】 畏縮不前,貪生怕死
辨似:
形音辨誤
同:“赴湯蹈火”及“出生入死”都有冒險犯難的意思。
異:“赴湯蹈火”側重于不懼艱險;“出生入死”側重于不顧生死。
赴湯蹈火 出生入死 辨似造句
這些年來,為了爭取農民的權益,他不惜赴湯蹈火,冒險犯難。
憑著他的機智和勇敢,在八二三炮戰(zhàn)中,出生入死地完成了軍情傳遞任務。
【參考詞語】:赴蹈湯火
【漢語拼音】:fù dào tāng huǒ
【成語解釋】:即“赴湯蹈火”。見“赴湯蹈火”條。
1、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
2、明.張居正〈乞鑒別忠邪以定國是疏〉:“臣是顧命大臣,義當以死報國,雖赴蹈湯火皆所不避,況于毀譽得喪之間。”
【參考詞語】:探湯赴火
【漢語拼音】:tàn tāng fù huǒ
【成語解釋】:猶“赴湯蹈火”。見“赴湯蹈火”條。
1、晉.傅玄《傅子.卷一.貴教》:“ 使下唯力是恃,唯爭是務。恃力務爭,至有探湯赴火而忘其身者。”
【參考詞語】:蹈湯赴火
【漢語拼音】:dào tāng fù huǒ
【成語解釋】:即“赴湯蹈火”。見“赴湯蹈火”條。
1、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三》:“且須散金帛犒師旅,使聞鼓而蹈湯赴火,聞金而星布云合。”
【參考詞語】:蹈赴湯火
【漢語拼音】:dào fù tāng huǒ
【成語解釋】:即“赴湯蹈火”。見“赴湯蹈火”條。
1、《太平廣記.卷四九二.靈應傳》:“君子殺身以成仁,徇其毅烈,蹈赴湯火,旁雪不平,乃寶之志也。”
2、清.王韜〈代上廣州府馮太守書〉:“犬馬之報,惟力是視,雖蹈赴湯火所不辭。”
【參考詞語】:赴湯投火
【漢語拼音】:fù tāng tóu huǒ
【成語解釋】:猶“赴湯蹈火”。見“赴湯蹈火”條。
1、《三俠五義.第四回》:“這有何難?只要你家相公應允,我就是赴湯投火也是情愿的。”
【參考詞語】:赴湯跳火
【漢語拼音】:fù tāng tiào huǒ
【成語解釋】:即“赴湯蹈火”。見“赴湯蹈火”條。
1、《崇禎本金瓶梅.第八八回》:“小夫人說那里話,若肯在老爺前,抬舉小人一二,便消受不了,雖赴湯跳火,敢說不去?”
【參考詞語】:探湯蹈火
【漢語拼音】:tàn tāng dào huǒ
【成語解釋】:猶“赴湯蹈火”。見“赴湯蹈火”條。
1、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三出》:“寧南兵變,料無人能將檄傳;探湯蹈火咱情愿,也只為文士遭譴。”
【赴湯蹈火的成語故事】
鼌錯(公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后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由于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后,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后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采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鼌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于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鼌錯。鼌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張應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將士保衛(wèi)疆土,他說:“對于能固守城池及戰(zhàn)勝敵人者,要給予爵位以示獎賞;對于能攻陷敵方城池者,要贈予所得的財貨以增加他的財富與權勢。唯有如此,才能使將士們甘愿冒著生命的危險,不顧生死的為國效忠。”后來“赴湯蹈火”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但也有學者以為,“赴湯蹈火”一語應源自《傅子》。據載,東漢末年豪強四起,劉表占領了荊州,有一次他派部下韓嵩前去刺探曹操的虛實。韓嵩對劉表說:“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表示在君臣的名分下,他一定會堅守節(jié)操,為達使命而不顧艱難危險。這里的“赴湯蹈火”,意思同樣是奮不顧身,不避艱險,與〈鼌錯傳〉中的“赴湯火”并無差別。
本文關鍵詞:赴湯蹈火造句,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148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xkhy/414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