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長莫及是什么意思,鞭長莫及的出處及原文
本文關鍵詞:鞭長莫及造句,,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成語鞭長莫及的意思,鞭長莫及是指用里拉昂達不到力所不及,比喻距離太遠而無能為力,鞭長莫及的出處及原文,了解鞭長莫及的意思,擴展詞庫的同時會運用成語鞭長莫及,學以致用。
原意是指雖然鞭子長,但是打不到馬肚子上,后來借指力量達不到,力所不及。
鞭長莫及近反義詞近義詞:愛莫能助、力不從心、鞭長不及。
反義詞:不在話下、綽綽有余、近水樓臺。
鞭長莫及出處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
鞭長莫及原文楚子伐宋。宋人使樂嬰齊告急于晉。晉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sǒu)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鞭長莫及示例除掉腹地里幾省外國人鞭長莫及,其余的雖然沒有擺在面子上瓜分,暗地里都各有了主子了。(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
大元帥正有事于開封,欲救襄陽則鞭長莫及,不救則孤守襄陽之師不能自存。(姚雪垠《李自成》)
鞭長莫及典故春秋時期,楚莊王派左司馬申舟訪問齊國,派公子馮出使晉國。當時,從楚國到齊國必經宋國;從楚國到晉國必經鄭國。按規(guī)定,從別國經過,事先要得到別人的允許?墒浅f王自恃楚國為大國,可以輕視別國,不把宋國和鄭國放在眼里,所以就沒有通知宋國和鄭國。
臨行前,申舟擔心地對楚莊王說:“鄭國明于事理,到晉國去不向它借路還關系不大;可宋國不講情面,到齊國去不向它借路,我恐怕會被他們殺死。”楚莊王說:“不用擔心,假如他們真敢殺你,我就替你報仇。”
宋國國君知道了后,十分氣憤,將申舟扣留下來。大臣華元對國君說:“楚國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國當作已亡,領土已歸屬于他。我們必須維護獨立主權的尊嚴,不能受這種侮辱!就算楚國要發(fā)兵進攻,大不了就亡國。但我們寧可戰(zhàn)敗,也不服屈辱!”宋國國君聽了后,處死了申舟,并隨時迎接楚國的進攻。
楚莊王得知消息后,果然派兵進攻宋國,并將宋國都城睢陽團團圍住。雙方相持了好幾個月,楚國也未能取勝。楚軍把宋國圍困了半年,第二年春,宋國被逼無奈,只好派大夫樂嬰向晉國求助。
晉景公欲派援兵去幫助宋國解圍,可是晉國大夫伯宗極力反對,他對晉景公說:“我們不能派兵幫宋打楚,古話說的好,‘雖鞭長,不及馬腹(鞭子再長,也打不到馬的肚子)’,現今的楚國正在興旺時期,楚國的強盛是上天贈與它的,別人不能與它相爭。我們晉國再強大,也不能違抗天命,又怎能管得了楚國呢?”
晉景公仍然猶豫不決,他說:“人家有難相求于我們,我們竟不加理睬,這有點說不過去吧?我感到恥辱。”伯宗進一步勸道:“這算不了什么,山林沼澤里難免有污垢疾害,就是美玉也難免有斑點。因此說,國君有時不免要含恥忍辱,這是小毛病損害不了大德。”
聽了伯宗這番道理,晉景公才決定不派兵去救援宋國。
鞭長莫及造句1、某個國家的政治異見者完全有可能將他的網站架設在世界其他地方——而他所有批評的當局因遠在天邊而鞭長莫及。
2、遠在深山的小鎮(zhèn)的項目來不及做,實在太偏僻,我們是鞭長莫及愛莫能助啊。
3、許多父母把年幼孩子送往國外,由于鞭長莫及,對孩子們的生活狀況便無法掌握,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
4、南朝繼兩晉之后統治寧州,由于南朝自身衰弱和寧州地區(qū)長期動亂等方面的原因,南朝對寧州地區(qū)的統治,大部分時間是鞭長莫及。
5、姐姐在萬里之外的美國遇到了困難,我們要幫助她也是鞭長莫及,無能為力。
本文關鍵詞:鞭長莫及造句,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633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xkhy/36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