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論文百科 > 造句*成語 >

姍姍來遲的近義詞、反義詞

發(fā)布時間:2017-04-08 21:39

  本文關(guān)鍵詞:姍姍來遲造句,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成語名字】姍姍來遲
【漢語拼音】shān shān lái chí
【成語解釋】
形容女子遲步緩來的樣子。語本《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后亦用“姍姍來遲”形容人或事物不依時出現(xiàn),害人苦等。
【成語典故】
《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
及夫人卒,上以后禮葬焉。其后,上以夫人兄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封海西侯,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shè)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令樂府諸音家弦歌之。
【成語注解】
1、上:皇帝。指漢武帝(公元前156~87),漢景帝之子。在位時,文治武功鼎盛,其時東西文化交流,南海商務(wù)繁盛。在位五十四年崩,廟號武帝。
2、李夫人:生卒年不詳,漢中山人,漢武帝寵妃,李延年之妹。容貌美麗,善于歌舞。早卒,武帝曾作賦悼念。
3、方士:研究神仙、祈禳等法術(shù)的人。
4、 帷帳:帳幕。
5、還幄:回到帳幕。
6、 就視:靠近觀看。
7、 樂府:漢武帝置,為掌管音樂的機關(guān),職掌制定樂譜,采集民間詩歌以入樂,并負責訓(xùn)練樂工。
【成語出處】
1、《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來遲!』”(源)
2、清.袁牧〈答人求娶妾書〉:“倘弓鞋三寸,而縮頸粗腰,可能望其凌波微步,姍姍來遲否?”
3、清.無名氏《帝城花樣.小薌傳》:“小蘭如芙蓉女兒,明秀無匹,姍姍來遲,媚不可言。”
【成語用法】
一、
語義說明    形容女子遲步緩來的樣子。
使用類別    用在“緩緩而來”的表述上。
姍姍來遲造句】    
1、在眾人翹首企盼中,女主角終于姍姍來遲,巧笑倩兮地向大家揮手致意。
2、樂聲輕揚,布幕緩緩升起,只看到一位曼妙女郎姍姍來遲地出現(xiàn)在舞臺中央。
二、
語義說明    形容人或事物不依時出現(xiàn),害人苦等。
使用類別    用在“延遲到達”的表述上。
姍姍來遲造句】    
1、姍姍來遲的人總有一堆奇怪的理由。
2、他每次總是姍姍來遲,害得大家老等他一人。
3、你今天上班怎么姍姍來遲,是不是貪睡起晚了?
4、我實在服了你,車子都跑掉了,你才姍姍來遲。
5、我受不了她每次約會總是姍姍來遲,所以分手了。
6、老板今天約好客戶開會,你如果又姍姍來遲,準被開除。
7、她姍姍來遲,只說了一句話:“塞車。∮惺裁崔k法?”
8、在盛夏的尾聲中,幾朵姍姍來遲的荷花,帶來了些許涼意。
9、她用充滿期盼的眼神看著燕巢,但今年燕子似乎跟人開起玩笑,,偏偏姍姍來遲。
辨識
【反義詞】:捷足先登
辨似:
形音辨誤    姍,“姍姍”形容女子走路緩慢從容的姿態(tài)。古典文獻里雖可見“姍姍”作“珊珊”,然今較少使用。
【參考詞語】:珊珊來遲
【漢語拼音】:shān shān lái chí
【成語解釋】:猶“姍姍來遲”。見“姍姍來遲”條。
1、清.周友良《珠江梅柳記》:“鴇母延入客座,俄而珠圍翠繞,以次出見,有二美者,珊珊來遲,半遮半掩,顏有羞澀狀。”
2、《孽;ǎ谖寤亍罚“那時唐卿、玨齋也都來了,只有菶如珊珊來遲,大家只好先坐了。”
【姍姍來遲的成語故事】
據(jù)《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載,漢武帝寵妃李夫人,因為長得十分美麗,又擅長唱歌跳舞,很得武帝歡心,但是,進宮沒幾年,她就生病過世。李夫人死后,漢武帝非常思念她,還將她的畫像掛在甘泉宮中。有一個名叫少翁的方士,知道這件事后,就自我推薦,說可以召喚李夫人的靈魂來和漢武帝相見。那天晚上,少翁作法后,漢武帝果然看到一個形似李夫人的黑影出現(xiàn)在帳幕中,或坐或行。礙于少翁之前交代不能太靠近觀看,使得漢武帝更加思念李夫人,心情變得十分感傷,便寫了一首詩,請樂工譜曲傳唱宮中,這首詩歌的部分內(nèi)容是:“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大意是:帳幕中的人影是不是你呢?我站在這里看著你,你為什么偏偏來得這么慢呢!”后來“姍姍來遲”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女子遲步緩來的樣子;亦用來形容人或事物不依時出現(xiàn),害人苦等。


  本文關(guān)鍵詞:姍姍來遲造句,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9377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xkhy/29377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b016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