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_盧舍那大佛像
本文關(guān)鍵詞:盧舍那大佛,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盧舍那大佛像
龍門唐代石窟中,奉先寺大像龕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凡是到過龍門的人,都會被盧舍那大佛的博大壯美所震撼。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間,后代稱九間房。奉先寺在開窟造像時,別具匠心,一反常規(guī),不采取全部開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勢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種渾然天成的浩然大氣。摩崖像龕南北寬36米,東西進深40.70米,為一巨型露天窟龕。
拾級而上,登上窟龕的平臺,崖壁間一尊巨大的雕像即刻映入眼簾,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大盧舍那佛像。大盧舍那是龍門石窟最為壯麗的一尊石雕像,它典雅安詳?shù)刈诎私鞘鼭缴徸希涿鼷愋阊,雍容高貴的氣勢,把大唐藝術(shù)推向了極致。我們的子孫,世世代代都會為它的神奇感到驕傲和迷惑。
在這個神圣與恢弘交織著的崖壁間,任何人都會被這氣勢雄偉、直上云天、神態(tài)祥和寧靜的雕刻藝術(shù)所征服,感到前所未有過的身心震顫和靈魂的激蕩。據(jù)說大盧舍那是釋迦牟尼的報身像,就是說,它是釋迦牟尼的另一種身份或境界,它是理想的化身。
大盧舍那石雕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梵語“盧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輝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陽神信仰而來。1500年來,大佛僅雙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質(zhì)層的裂隙結(jié)構(gòu)及氣溫變化因素而塌毀,其余仍基本保存完好。雖然如今人們已經(jīng)無法真切地看到當(dāng)初大佛被粉飾一新,受人頂禮膜拜的情景,但是仍可以推想出當(dāng)初皇家貴族在此舉行隆重祭禮的場面。無疑,這里的一切所表現(xiàn)的是大唐盛世的偉大和繁榮。
站在近處,舉目凝望大佛,會使人驚嘆不已。大佛身著通肩大衣,自右肩回繞至左肩,覆蓋著全身的舒緩的衣褶,,飄逸而浩蕩?此屏魉,然而在薄薄的衣襞下卻顯示出壯碩軀體的健美之質(zhì)感。透過佛身壯實厚重、韻律般的道道曲線,以及額面上大而彎曲的眉線和微微浮起的唇線,我們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鮮活的藝術(shù)氣息。
大佛的身后光艷奪目,是馬蹄形的神光和寶珠形的頭光,突出了大佛器宇軒昂之勢。身光上冉冉躍動的火焰紋,以及飄然飛動的飛天,給大佛以舒適悠然之動感。尤其三層熠熠生輝的頭光使得原本不大的頭部質(zhì)感,加上那長長的內(nèi)削而下垂的耳垂的質(zhì)感,使其更加清麗幽靜和厚重莊嚴起來。當(dāng)你和它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對視時,你會頓覺心境空靈升華,恬然平靜,會立時變得大徹大悟,超凡脫俗。
(編輯:姬榮菲 楊佴旻)
本文關(guān)鍵詞:盧舍那大佛,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464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xindetihui/14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