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論文百科 > 教師論文 >

少數(shù)民族七年級學生歷史閱讀能力培養(yǎng)實踐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6-10-19 14:31

1 導言

1.1 研究緣由
伊犁地區(qū)有眾多較偏遠的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牧區(qū),聚集著很多少數(shù)民族孩子。這些孩子的母語不是漢語,在家庭日常生活及跟同伴玩耍交流中大都用母語,小學時期接受的是雙語教學,每天開設母語課程。他們知識水平低,漢語基礎較差,給當?shù)貙W校及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昭蘇縣察汗烏蘇鄉(xiāng)便是其中之一。這次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實踐探索就是在伊犁地區(qū)昭蘇縣察汗烏蘇鄉(xiāng)中學七年級進行的。本科畢業(yè)后,我來到昭蘇縣察汗烏蘇鄉(xiāng)中學擔任歷史學科任課教師,班里大多是少數(shù)民族學生,漢語水平差。在歷史課堂上,學生聽不懂漢語歷史授課,更別說對歷史專用名詞的理解了,由于缺乏學習興趣,教學成效很差。學生習慣了舊式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上課不聽講,下課不看書,沒有學習的主動性,歷史教學成了單方面知識的灌輸,學生無反應,教師無成就,整個教學過程幾乎無有效性可言,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究其根源,還得落實到學生的學。教學即教會學生學,若學生自身都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教學如何能成功。正如教育家所說,“教師的任務是堅持不懈地發(fā)展孩子對學習的真正滿足感”,也就是說要引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使學生有信心有興趣去學。學生聽不懂,讀不懂,歷史學習不能帶給他們滿足感和成就感,缺乏學習歷史的內(nèi)在動力,這才是他們不愿意學習歷史的真正原因。這就要求教師從基礎抓起,從閱讀抓起。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閱讀能力,讓他們能夠讀得懂課本,能夠理解其意思,讓他們覺得自己能夠學得懂歷史,從根本上引發(fā)其對歷史學習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增強他們學習歷史的信心,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其學業(yè)水平,從而改變歷史教學惡性循環(huán)的狀況,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

1.2 研究綜述
隨著課改的深入發(fā)展,學者和教師們開始關注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大多數(shù)歷史老師認為要提高學生歷史閱讀能力,抓住課堂、用好課本是關鍵。為此歷史教師們從歷史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各個角度進行了研究探索。就培養(yǎng)歷史閱讀能力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很多專家學者在論文中都有所涉獵,如:朱麗昕闡述了培養(yǎng)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重要性,提到一方面中學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 歷史閱讀能力,是歷史學習的基礎,其他活動如觀察、分析、概括、判斷等都在閱讀過程中進行,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密不可分。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成為培養(yǎng)歷史思維的首要任務。另一方面,隨著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學習材料不斷增加,大量的原始資料、圖片、歷史地圖、歷史故事等,使課文的閱讀量進一步增大。在這種情況下,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獲取、辨識、篩選各種信息,形成閱讀能力成為我們教師更加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務。[1]陳娟提到在歷史課程的改革中歷史課程目標中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一方面作者認為學生想要自主學習,提高閱讀能力是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提高觀察、分析、思維等高層次能力的基礎。另一方面中學歷史課知識點多、記憶量大,每課時要求完成的知識量和文字量遠遠超過其它學科,因此,對閱讀能力的要求也高于其它學科。[2]芮友明指出:“初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對實現(xiàn)歷史課程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盵3]
..........

2 歷史閱讀能力的概念及意義

2.1 歷史閱讀能力的概念及構成
“閱讀能力是閱讀者運用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順利而有效地完成閱讀活動的能力,它是以了解文章意義為中心的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主要是指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11]“歷史閱讀能力就是通過看歷史書籍(包括各種材料)并理解其意思的能力!盵12]歷史閱讀能力可以大體上分為歷史文本資料閱讀能力和歷史非文本資料閱讀能力兩大類。“歷史的文本資料閱讀又可以分為歷史課內(nèi)文本資料閱讀和歷史課外文本資料閱讀!盵13]對于大部分的一線歷史教師來說,往往強調課內(nèi)歷史閱讀能力,而文本也往往直指教材。(這里的研究亦是針對課內(nèi)歷史閱讀能力直指教材)文本資料閱讀能力指的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概念,主要指的是文字閱讀能力。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歷史文本閱讀能力則是指閱讀主體(學生)以自己的經(jīng)驗,對歷史文本進行閱讀,從中獲取有關信息并加以處理的一種體驗、再創(chuàng)造活動的能力!盵14]“非文本史料一般指除有文字記載的文獻資料以外的一切資料形式的總和,與文字史料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盵15]在課堂教學中,歷史非文本閱讀能力主要是指的學生對歷史圖像的閱讀能力。歷史圖像閱讀能力是指“有效運用教材圖像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從圖像中獲取信息和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讀能力和社會發(fā)現(xiàn)能力!盵16]大量的栩栩如生的歷史圖像出現(xiàn)在歷史教材中,如歷史實物圖,歷史人物圖,歷史朝代分布圖,歷史場景圖等。它不僅可以印證和補充教材上的文字記載,而且能夠使歷史變得形象生動,可以更直觀的去感知歷史,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應當有選擇、有針對性、恰當?shù)剡\用歷史圖像,進行相關訓練,發(fā)揮它的作用。
...........


2.2 培養(yǎng)歷史閱讀能力的意義
目前,初中歷史教改的關鍵是如何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關鍵又在于如何改進“教法”和“學法”。在實踐中常常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無論教師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卻未見教學成績的提升、教學質量的提高,問題正是出在學法上。從教學的實質來說,學生的學是關鍵,會學比會教更重要,因此,教學質量真正要提高,既要會教更要會學,會學才是目的。授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就初中學生而言,學生會學首先應表現(xiàn)為會閱讀。歷史涵蓋了整個人類生活,知識相當豐富也極其繁雜,中學歷史教學每課時要完成的知識量、文化量和記憶量是其它學科無法相比的,教師常感教學課時不足,七年級尤為突出。因此,如果不培養(yǎng)學生自身閱讀教材的相應能力,不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僅靠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教學的進度和效果始終會受到影響,大打折扣。
.......

3 研究對象的現(xiàn)狀調查及分析.......7
3.1 學校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7
3.2 學校的教學概況......... 7
3.3 班級學生情況..... 7
3.3.1 在七年級進行培養(yǎng)實踐探索的原因.....7
3.3.2 七年級學生現(xiàn)狀調查分析......8
4 培養(yǎng)歷史閱讀能力的實踐探索.......15
4.1 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的實踐探索......15
4.1.1 正確掌握歷史知識結構的基本特征...........15
4.1.2 培養(yǎng)正確的閱讀習慣.... 15
4.2 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歷史閱讀能力的具體方法及相關案例....18
4.2.1 培養(yǎng)學生認讀能力的實踐探索........... 18
4.2.2 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的實踐探索........... 21
4.3 實踐探索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28
5 結束語........30
5.1 培養(yǎng)實踐的結果.......30
5.2 存在的問題........31

4 培養(yǎng)歷史閱讀能力的實踐探索

4.1 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的實踐探索

歷史知識浩繁如煙,為了加強學生對歷史的整體感知,使他們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新課伊始就注重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引導:培養(yǎng)正確的閱讀習慣,讓學生了解應該讀什么,從哪下手進行閱讀。下面以七年級上冊第 1 課《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為例。預習既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提高老師上課、學生聽課的效率,所以,教師要重視對課前閱讀的指導,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堅持預習中自覺形成習慣,在形成習慣中得到提高,然而,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把預習掛在嘴邊,學生往往沒有做到,導致預習質量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本人要求學生預習時,先閱讀課題正面的“導言”(在每課課題下面的小方框內(nèi),這是教材的優(yōu)點之一)。根據(jù)“導言”進行閱讀(教師也可適當?shù)亓硗庋a充問題)。教師在講授新課時要根據(jù)“導言”(或另外留下的問題)適當提問。這樣,可減少學生閱讀時的盲目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會抓住主要問題,或者抓住問題重點、要點。如七年級上冊第 1 課《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我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先看導言框:“人類是怎樣產(chǎn)生的?中外有許多神話傳說……這些只是神話傳說。人類究竟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我國最早的人類生活在哪里?下面你就能學到這些內(nèi)容。”學生看完之后,教師提問:“從導言框中,你能發(fā)現(xiàn)本課要講哪些問題嗎?”學生很快就可以回答出問題,根據(jù)提示在閱讀課本中找出問題答案,減少了其閱讀時的盲目性。一下就抓住了重點,使其有信心繼續(xù)下去。預習完之后,為了檢驗預習效果,我會讓他們對照歷史圖冊和課本,完成這一課的填充圖冊,并即時評改。這樣做既可以起到督促預習,熟悉地圖的效果;又可以了解哪些知識他們掌握了,哪些知識他們忽略了,哪些知識點需要進一步講解;還可初步了解他們的解題能力,哪些題會做,哪些題對他們有難度,哪些題壓根就沒有頭緒,以便在之后的教學中重點引導訓練,提高解題能力,一舉多得。

少數(shù)民族七年級學生歷史閱讀能力培養(yǎng)實踐探索

...........

結論

學生心里普遍認為歷史考試開卷考試翻書就行,何苦勞神耗時費力呢?課堂上開小差,寫其他作業(yè),偷看課外書,甚至連課本都不帶,上課當木頭人,他們對教師的提問不動腦,不吱聲,更談不上踴躍發(fā)言,即使回答問題,也是牛頭不對馬嘴,正確率極低。由于這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鄉(xiāng),加之學校生源短缺,導致即使是漢語班,也找不到幾個漢族學生。他們漢語水平低,知識基礎差,更有甚者,歷史書上一句話都讀不下來,這樣的語言障礙導致漢語科目沒信心學。加之上課聽不懂,無所事事,嚴重影響課堂學習氣氛。大部分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家長都是本地的農(nóng)牧民,文化程度低,不太重視對孩子的教育,這種家庭環(huán)境使的學生自己對歷史學習的重視程度偏低。這些各種各樣的主客觀原因,導致了歷史教學的教學效率低,教學質量差,教學成績提不高。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有待解決。當然這不是一個老師或是幾個老師能夠改變的,也不是一個學校能夠改變的。作為一名教師,我的力量十分微小,但當教師是個良心活,我們只能在我們能力所及的空間,利用我們所能利用的時間和機會,盡最大努力去做我所能做的一切,希冀學生們能有所收獲。
.........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14587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shuzhibaogao/14587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3b1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