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恐怖議題的報紙媒體報道框架分析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源起
一 社會現(xiàn)實:暴力恐怖事件進入高發(fā)期
國家的發(fā)展往往會面臨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集團的分化、重組,這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矛盾和沖突,暴力恐怖主義事件正是這些矛盾和沖突的產(chǎn)物之一。近年來,國際上的反恐斗爭愈演愈烈,恐怖主義的勢力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是暴力恐怖襲擊的方式卻更加多元化,手段更加殘忍,襲擊目標進一步擴大,這使得暴力恐怖事件成為威脅公共安全的頭號大敵。
在國際恐怖主義日益猖獗的背景下,隨著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三股勢力”影響下,我國進入暴力恐怖事件高發(fā)期,暴力恐怖事件的活動區(qū)域從新疆地區(qū)逐漸蔓延到內(nèi)地,我國的反恐形勢變得更加復雜尖銳。2014 年 3 月 1 日 21時 20 分,十余名手持長刀的蒙面暴徒在云南昆明火車站瘋狂砍殺無辜群眾,這起暴力恐怖事件共造成 31 人遇難,141 人受傷,給公共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昆明的這起暴力恐怖事件并非個案,近年來我國的暴力恐怖事件大多呈現(xiàn)了與之類似的特征:暴力活動區(qū)域蔓延到內(nèi)地大中型城市;暴力手段以砍殺、爆炸襲擊為主;恐怖分子以男性為主,并出現(xiàn)女性成員;暴力活動伸向普通平民,與以往多發(fā)生于邊緣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對象為特定人群的恐怖活動相比,近年來的暴力恐怖活動破壞性更大,一旦發(fā)生便引發(fā)大面積的公眾恐慌,威脅國家安全穩(wěn)定。
信息自由化程度的加深也無意間助長了恐怖活動的囂張氣焰?植乐髁x是恐怖分子選擇不確定的對象有組織有預謀的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這一定義中我們發(fā)現(xiàn),恐怖分子由于其自身條件和力量的限制主要是選擇一小部分個體,通過對他們的襲擊、侵害來傳播恐慌,造成更大范圍的恐慌,從而達成目標,在此過程中,信息的傳播和擴散就成了恐怖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隨著信息傳播途徑的增多,傳播速度的加快,恐怖活動得以在更廣闊的渠道、以更快的速度進入到普通受眾的視野,恐怖氛圍迅速蔓延。作為信息傳播的首要通道,政府政策指示的“傳聲筒”,公眾接受信息的“瞭望臺”,媒體無可厚非地被推向了風口浪尖。
....................
第二節(jié) 研究界定
一 恐怖主義
《美國傳統(tǒng)大學英語辭典》將恐怖主義定義為:“一個人或一個有組織的集團以威脅或脅迫社會或政府為目的而危害人類或財產(chǎn),常帶有意識形態(tài)或政治原因!痹谶@一定義中,發(fā)起恐怖活動的個人被稱為恐怖分子,事件本身被稱為恐怖事件、恐怖活動或者暴力恐怖事件。因此,本文所提到的暴力恐怖事件就是指由恐怖分子發(fā)起,通過暴力使他人受到傷害或者威脅,以此來引發(fā)更大范圍的心理恐慌,達到自己政治目的的活動。
暴力恐怖事件與其它的暴力事件存在一定的形似之處,但是也存在一些本質(zhì)上的差別:暴力恐怖事件往往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暴力目的在于傳達自己的訴求;暴力恐怖事件本身往往被當作一個“表演”,以引發(fā)更多的關注;暴力恐怖事件本身更多地造成普通大眾長遠的心理傷害。正是由于這些特質(zhì),暴力恐怖事件成為當今全球公害,一旦發(fā)生影響波及世界各地,對國家安全、國際關系和公眾心理產(chǎn)生深遠影響。
恐怖主義由來已久,于今尤甚。1968 年被視為國際恐怖主義的開端,此后恐怖主義在全球蔓延,該階段的暴力恐怖事件大多蒙上了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色彩,20 世紀 80 年代后,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逐漸減弱,宗教極端勢力發(fā)起的恐怖活動開始抬頭,暴力主義活動在全球開始走向高峰,特別是在 9·11 事件以后,全球恐怖勢力更加猖狂,而這些宗教極端主義分子往往持有極端的偏執(zhí)心態(tài),堅信自己所作所為是高尚的偉大事業(yè),對要實施暴力活動的對象沒有任何憐憫,反而會以為是在拯救他人,這使得他們在暴力活動前購買大面積殺傷性武器,在實施過程中手段兇狠、殘忍,不惜采用自殺式襲擊的方式,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受眾恐慌。
回顧近年來發(fā)生在我國境內(nèi)的暴力恐怖事件,包括西藏拉薩和新疆烏魯木齊陸續(xù)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打砸搶燒事件,云南昆明火車站發(fā)生暴力砍殺事件,通過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暴力恐怖活動無一例外都假借宗教外衣,通過周密的精心策劃,利用個別極端分子發(fā)動了滅絕人性的暴力活動,與國際上的一些恐怖主義活動相似,“殘忍”、“不計后果”成為他們的背書。但從整體來看,暴力恐怖事件中的恐怖組織、力量都十分薄弱,暴力活動的所造成的人員傷亡有限,以微弱的力量造成巨大的人員心理威脅才是暴力恐怖活動的訴求。對于恐怖主義,普通公眾往往聞之色變,如上文所講,恐怖主義僅僅只是在極有限的空間內(nèi)造成了一些人員傷亡,因此,大部分人沒有真正看到過、經(jīng)歷過暴力恐怖事件,那普通公眾耳里所聽,眼里所見、嘴里所說的恐怖主義到底是怎樣的、如何形成的?
.......................
第二章 暴力恐怖議題報紙媒體報道的內(nèi)容分析
第一節(jié) 研究對象
本文將報紙媒體對國內(nèi)恐怖主義報道作為研究對象。暴力恐怖主義在國內(nèi)由來已久,但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改革開放頭三十年國內(nèi)恐怖主義的相關報道鮮見報端,報紙媒體大多聚焦于國外暴力恐怖事件的事實描述和應對措施上,近年來,我國暴力恐怖事件頻發(fā),暴力手段、恐怖襲擊范圍升級,同時,新聞管控的強度減弱,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暴力恐怖主義的報道走向開放、透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在暴力恐怖事件發(fā)生之初迅速及時地傳遞信息,消除公眾恐慌,為暴力恐怖主義的有效應對和處理提供了便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新媒體的信息發(fā)布和互動存在一定程度的隨意性和自由度,龐雜的信息不可避免的導致了悲傷恐怖情緒的持續(xù)擴散和傳染、謠言的滋生、公眾導向和判斷的不明。在暴力恐怖主義報道中,盡管報紙媒體存在這樣那樣的限制,表現(xiàn)不盡人意,但是報紙媒體始終代表權威的聲音,暴力恐怖事件發(fā)生后,社會環(huán)境恐慌脆弱,及時傳達權威的聲音對整個事件的大局和民眾的心理安撫非常重要,在昆明暴力恐怖事件發(fā)生后,人民日報首先將事件定義為“暴力恐怖事件”,使得民眾對該事件的性質(zhì)有了清晰的認識。報紙媒體的報道也將為后續(xù)相關報道設置議程,報紙媒體關注的焦點會成為其他新媒體談論和探索的方向。報紙媒體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政府的大力支持、專業(yè)的采編團隊、嚴格的管理機制使得報紙媒體能夠?qū)π侣効蚣苓M行設置,從而影響社會輿論。因此,將報紙媒體恐怖主義的報道作為研究對象具有更大的研究價值和研究潛力。
......................
第二節(jié) 方案設計
一 研究假設
恐怖主義的報道事關國家形象、社會穩(wěn)定,歷來都是新聞報道的敏感地帶。近年來隨著政治環(huán)境的松綁,國內(nèi)恐怖主義的報道開始萌芽、發(fā)展,近五年有關國內(nèi)恐怖主義的報道可以說是我國國內(nèi)恐怖主義報道的開端,而由于恐怖主義報道的復雜性,國內(nèi)紙媒的報道依舊是在探索中前行,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力圖通過系統(tǒng)地量化分析達到以下目標:描摹近幾年紙媒恐怖主義報道總體框架;恐怖主義報道從無到有的歷時性變化;不同性質(zhì)的報紙媒體在這一議題報道中存在的異同。
二 報道樣本
本研究分別選取一個黨報《人民日報》和一個都市報《新京報》作為研究對象。《人民日報》是我國第一大報,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在熱點事件的報道中起到風向標的作用!缎戮﹫蟆肥怯晒饷魅請蠛湍戏饺請髢纱髨髽I(yè)集團創(chuàng)辦的綜合類都市日報,其具備鮮明的中國特色并多年蟬聯(lián)都市報品牌第一。《人民日報》和《新京報》作為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主流大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時二者作為不同性質(zhì)的報紙媒體又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能夠共同描摹一個相對全面的報道框架體系。
本研究借助《人民日報》和《新京報》電子版數(shù)據(jù)庫搜索,研究樣本為 2010年 1 月 1 日到 2014 年 12 月 31 日之間的所有有關恐怖主義的報道,搜索參考《美國傳統(tǒng)大學英語辭典》關于恐怖主義的定義,以“暴力恐怖”、“恐怖事件”、“恐怖分子”為關鍵詞,系統(tǒng)地對其報紙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將檢索結果中關于國外的恐怖主義報道剔除,最終得到有效樣本 116 篇,其中《人民日報》50 篇,《新京報》66 篇。
三 類目建構
潘中黨和考斯基認為構成主題的表意元素可以被看作框架建構策略,“因為它們可識別,因此也可以被感知,能夠以概念的形式轉(zhuǎn)化為語篇中的具體元素,能夠被新聞工作者安排和操縱,并能在交流中被傳播。①”我們從這一說法出發(fā),將研究對象中重要的表意元素抽出作為框架分析的類目,從而建立框架分析指標。筆者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來分析文章表意元素的類別,宏觀上主要分為事件、議題聚焦、情感基調(diào),微觀上分為新聞報道的基本要素和修辭手段,新聞報道的基本要素包括日期、新聞體裁、消息來源、新聞主體、關鍵詞、報道篇幅、配圖,這里所說的修辭并不是俠義的修辭手段,而是廣義上的修辭,主要指為塑造形象或描述事件的語言選用方法,具體到分析過程中主要有:標簽的使用、暴恐分子形象塑造方式、其他事件主體形象塑造方式。
.......................
第三章 暴力恐怖議題報紙媒體報道的文本分析..................28
第一節(jié) 方案設計...............28
一研究對象.......29
二分析步驟......................29
第四章暴力恐怖議題報紙媒體報道框架的不足探究..........40
第一節(jié) 參考系媒體的框架優(yōu)勢分析.......................40
第五章 暴恐議題報紙媒體報道框架的成因分析及思考...........46
第一節(jié) 成因分析............46
第五章 暴恐議題報紙媒體報道框架的成因分析及思考
第一節(jié) 成因分析
一 社會環(huán)境因素
政治制約
我國的報紙媒體實行的是事業(yè)單位、企業(yè)經(jīng)營的管理方式,也就是說在采用市場化的經(jīng)營模式下,但仍采用事業(yè)單位的基礎財務、人員等管理方案,這就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強烈的政治烙印。
報紙媒體在新聞采編的過程中,從人員管理到稿件審核,從新聞選題到報道禁忌等都要通過相關部門的審核,必須遵守國家的政治要求,以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為主,具體到某些議題的新聞報道時,新聞素材的選取,新聞報道的強度、密度、時間跨度,新聞評論,報道主題,新聞版面的安排、配圖的選用等都會受到無形的規(guī)制,在這些外在政治因素的制約下,新聞報道自然而然也打上了濃重的政治烙印。
社會心理
20 世紀 20 年代,美國政論家李普曼提出了擬態(tài)環(huán)境這一說法,他指出:“擬態(tài)環(huán)境不是現(xiàn)實環(huán)境“鏡子式”的摹寫,不是“真”的客觀環(huán)境,或多或少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存在偏離!彼J為存在于人們意識中的主觀認識是媒體作為中介搭建起來的擬態(tài)環(huán)境,而不是對真實情況的再現(xiàn),而這樣的擬態(tài)環(huán)境會實實在在的影響人們的認知和行動。因此,如果大面積高密度的報道暴力恐怖議題可能造成社會的恐慌和模仿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例如在 2012 年光山縣發(fā)生砍殺幼兒園兒童血案后,媒體展開了大規(guī)模報道,而在此后又接連發(fā)生多起校園殺人案,一時間校園暴力案件受到極大的關注和重視,家長們更是草木皆兵。
正是基于這樣的社會心理,暴力恐怖事件在報道中始終保持謹慎和克制,甚至是古板、嚴肅,報道主題僅僅只在完全安全和可控的范圍之內(nèi)而不做過多拓展,報道語言和風格多以宣傳式話語為主要方式,避免情緒感染,這是一種不創(chuàng)新也不做錯的方式,也是一種將嬰兒和洗澡水一些倒掉的思維。
.......................
結語
恐怖主義議題報道是突發(fā)事件報道的一個重要分支,我國的突發(fā)事件報道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災害的報道研究中,對公共安全的報道研究較少,而關于暴恐議題報道的研究更是鮮有涉及,這成為本文的研究起點。
通過對近五年兩份報紙關于暴恐議題相關報道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了報紙媒體在暴恐議題報道中存在的框架特征,這些事實呈現(xiàn)讓人看到了其報道中存在的無形約束和規(guī)律,而隨著政治環(huán)境的松綁,這樣的約束和規(guī)律也不再是密不透風的圍墻,與參考系媒體的對比也讓我們看到了其完善的方向:在民主進程的推動下達成政府和媒體的雙贏,進而創(chuàng)建暴恐報道應急系統(tǒng)可能是未來暴恐議題框架改進的方向。
由于研究者的時間、精力的限制,本研究仍存在一些未盡之處。框架效果分析是框架分析的重要一環(huán),完善的框架效果分析能夠更加精準的把握框架不足,而本研究未能對框架效果進行展開分析,今后的研究如若從框架效果入手,去觀察不同媒體的框架效果,形成受眾、文本、媒體三者之間的互動觀察視角,也許會成為暴恐議題報道框架完善的嶄新窗口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1284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shuzhibaogao/128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