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的概念辨析
本文關鍵詞: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 要]國內(nèi)外學術界對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的定義都包括廣義與狹義兩個方面。一般認為,狹義社會福利與狹義社會保障主要在對象、依據(jù)的原則與針對的社會問題方面有區(qū)別,廣義社會福利與廣義社會保障主要在外延上有區(qū)別。社會福利是比社會保障范圍更廣、層次更高的概念,將社會福利概念作為學術研究的重點、政府機構改革與政策制定的依據(jù),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重大。
國內(nèi)外學術界對社會福利(Social Welfare)與社會保障(Social Security)都有廣義與狹義的定義,對于兩者關系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厘清兩者關系,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科規(guī)范化與國內(nèi)外學術交流,另一方面能夠為各部門的目標選擇、政策制定及其職權劃分提供理論依據(jù),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重大。本文擬就理論界對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的概念、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進行概括和總結。
一、 社會福利的概念
國內(nèi)外學術界對社會福利的定義都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一般認為社會福利具有服務、行為、事業(yè)、責任、狀態(tài)與制度等性質。
。ㄒ唬┪鞣絿业挠^點
在西方國家,社會福利具有廣義與狹義的定義,同時具有服務、制度、責任與狀態(tài)四種性質。
1.社會福利是一種服務
狹義社會福利往往被具體化為“社會福利服務”或“社會福利事業(yè)”,其服務對象是社會成員中的弱者,其標準是保障最低生活。羅曼尼斯克因、費德瑞考等認為,狹義的社會福利是指為幫助特殊的社會群體、療救社會病態(tài)而提供的服務,又稱福利服務(Welfare Services),主要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在英國,社會福利被定義為“為了保障全體國民的物質的、精神的社會最低生活水準而由政府和民間提供的各項社會服務的總和”。在美國、日本等國,社會福利通常是指專為弱者所提供的帶有福利性的社會服務與保障,如兒童福利、老人福利、殘疾人福利,等等。日本的康子認為,社會福利是對于存在生活問題的社會成員提供個別的或者特殊性措施。這些都是對社會福利的狹義理解。
2.社會福利是一種制度
從制度的角度,社會福利具有狹義與廣義兩種定義。在實行剩余型社會福利的美國,社會福利被視為保證個人以及集團成員擁有平均的生活水準和身體健康而提供的各項社會服務和有關制度的組織體系。美國1999年出版的《社會工作詞典》對“社會福利”的第一種定義為:“一種國家的項目、待遇和服務制度,它幫助人們滿足社會的、經(jīng)濟的、教育的和醫(yī)療的需要,這些需要對維持一個社會來說是最基本的。”
主張實行發(fā)展型社會福利的米基利(J. Midgley)與費德瑞考(Ronald Federico)擴展了社會福利的概念,認為社會福利是一種旨在促進和實現(xiàn)人類共同福利的制度。這一概念多用于社會政策的國際比較研究和對福利國家的研究中。
3.社會福利是一種責任
社會福利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制度化的集體責任”,即一個社會為達到一定的社會福利目標所承擔的集體責任。在現(xiàn)代國家成為社會福利的責任主體后,社會福利便成為“制度化的政府責任”,即一個政府為達到一定的社會福利目標所承擔的責任。
4.社會福利是一種狀態(tài)
狀態(tài)意義上的社會福利相當于廣義社會福利。從詞源上講,日本的一些辭典常將“福利”解釋為“幸!薄!俄f伯斯特新世界學院詞典》(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指出,“福利(welfare)是一種健康、幸福和舒適的良好狀態(tài)”。米基利將社會福利定義為:“在社會問題得到控制、人類需求得到滿足和社會機會最大化時,人類正常存在的一種狀態(tài)!泵绹1999年出版的《社會工作詞典》對“社會福利”的第二種定義為:“一個社會共同體的集體的幸福和正常的存在狀態(tài)!鄙鐣@麪顟B(tài)不僅要求滿足社會基本需要,而且要求實現(xiàn)人類幸福?梢,廣義社會福利的層次高于狹義社會福利。
。ǘ﹪鴥(nèi)學者的觀點
1.社會福利的性質
按照國內(nèi)學者的觀點,社會福利經(jīng)歷了慈善事業(yè)—社會事業(yè)—社會福利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具有行為(包括服務)、事業(yè)、制度、狀態(tài)等含義。
(1)社會福利作為動態(tài)或者實施概念,是指包括服務、保護、援助等在內(nèi)的各種行為。社會福利是對由于社會的、個人的原因而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不適應者給予經(jīng)濟的、教育的、精神的保護、援助,使他們回歸到正常的社會人的生活。尚曉援認為,狹義的社會福利指“為幫助特殊的社會群體,療救社會病態(tài)而提供的社會服務”。
。2)社會福利還具有福利事業(yè)的含義。按照《中國勞動人事百科全書》的定義,“社會福利是國家、地方或社會團體舉辦的以社會全體成員為對象的福利事業(yè)。如教育、科學、環(huán)境保護、文化、體育、衛(wèi)生設施,為城鄉(xiāng)居民支付的救濟金和各項補貼,為殘疾人和喪失勞動能力的人舉辦的各項社會福利設施及服務和保險事業(yè)。”
。3)社會福利是一種制度!吨袊蟀倏迫珪荷鐣䦟W卷》對社會福利的定義是:國家和社會為增進與完善社會成員尤其是困難者的社會生活的一種社會制度,旨在通過提供資金和服務保證社會成員一定的生活水平并盡可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陳銀娥認為社會福利制度包括非正式的、正式的、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
。4)社會福利還是一種狀態(tài)。社會福利一般指“作為人類社會,包括個人、家庭和社區(qū)一種正常和幸福的狀態(tài)”,貧困、疾病和犯罪等社會病態(tài)是其反義詞。
還有學者認為社會福利制度是復合概念。沈潔認為,社會福利不僅僅是人們追求的福利需求和理想的理念,同時又是社會良性運行的社會政策,還是一門獨立的人文科學。尤逸萍認為,社會福利是指從社會總財富中拿出一部分重新分配以彌補社會運作帶來的不公;是國家依據(jù)法律和相應的社會政策,向部分公民或全體公民提供無償或優(yōu)價服務的制度;是國家、社會為保障和維護社會成員一定的生活質量,滿足其物質和精神的基本需要而采取的社會保障政策以及所提供的設施和相應的服務。
2.狹義社會福利
在國內(nèi)社會工作專業(yè)領域,社會福利具有狹義與廣義兩種含義,其區(qū)別在于對象、標準與范圍的不同。
狹義社會福利實際上是指社會福利事業(yè),是由政府(主要是各級政府中的民政部門)舉辦的各種福利院、福利工廠等,是特指對一些無家可歸、無依無靠、無生活來源、沒有勞動能力的孤老殘幼在生活上實行的保障措施,同時為家庭無力照顧的離退休老人、殘疾兒童和精神病人提供服務。王夢奎等也指出,狹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社會照顧和社會服務。
在狹義社會福利范疇內(nèi),社會福利的對象是因年老、疾病、生理或心理缺陷而喪失勞動能力從而出現(xiàn)生活困難的特殊人群;社會福利的標準是維持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社會福利的范圍小于社會保障,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基本手段之一,這一點已為官方、學術界與國民所接納。
3.廣義社會福利
廣義社會福利也具有服務、制度、狀態(tài)三層含義。《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指出,廣義社會福利是指“為了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種社會服務措施”。社會福利是指國家依法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證一定生活水平和盡可能提高生活質量的資金和服務的社會制度安排!吧鐣@麪顟B(tài)實際涉及人類社會生活非常廣泛的方面,包括社會問題的調控,社會需要的滿足和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jié)撃埽杖氚踩皇瞧渲械囊粋方面。”
在廣義社會福利范疇內(nèi),社會福利的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例如,按照《保險與社會保障大全》的解釋,社會福利是國家、地方或社會團體舉辦的以社會全體成員為對象的福利事業(yè),為城鄉(xiāng)居民支付的救濟金和各項補貼,以及為殘疾人和喪失勞動能力的人舉辦的各項社會福利設施及服務和保險事業(yè)。
廣義社會福利的標準是不斷滿足人們?nèi)找嬖鲩L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這也是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等其他社會保障制度最大的不同點。[11]社會福利是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和各項方針政策,為提高公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而提供各種福利補貼和福利服務。郭崇德、侯文若、陳良瑾也具有近似的觀點。
廣義社會福利的范圍相對寬廣!侗kU與社會保障大全》將社會福利定義為“國家、地方或社會團體舉辦的以社會全體成員為對象的福利事業(yè),如教育、科學、環(huán)境保護、文化、體育、衛(wèi)生設施”。靳利飛認為廣義社會福利包括占主體部分的社會保障、關于婦女兒童保護、職工勞動保護、殘疾人保護、老人保護、消費者保護、環(huán)境保護等在內(nèi)的社會立法。在中國的臺灣、香港地區(qū),社會福利亦是一個大概念。臺灣的于宗先就認為廣義社會福利應當包括醫(yī)療保健、國民就業(yè)、社會保險、福利服務、社會救助、國民住宅、環(huán)境保護等體系。香港也將綜合援助、社會服務等均納入社會福利范疇。
。ㄈ┲醒胛募慕缍
按照中央文件的觀點,我國的社會福利是狹義的剩余型社會福利。十七屆三中全會將社會福利界定為“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我國民政部門認為:“社會福利是專為社會弱者或特殊人群服務的,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民政部門主管的社會福利,工作內(nèi)容大致包括社會福利事業(yè)、殘疾人就業(yè)和社區(qū)服務”。這類似于西方學者所定義的剩余型社會福利,不同的是,它主要是對孤老殘幼等有特殊困難的社會成員實行基本的生活保障,提供有關的工作和服務。
二、社會保障的概念
。ㄒ唬┆M義社會保障
1.西方國家的定義
西方國家較少使用社會保障的概念,其定義較為狹窄,強調的是社會保障的補缺性與安全性。
社會保障具有補缺性。美國國會1935年頒布的《社會保障法》最早使用社會保障一詞。在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社會保障最初的意思是指收入補貼(Income support)?底诱J為,,狹義的社會保障是指對存在生活問題的社會成員平均地、常規(guī)地給予一定的經(jīng)濟供給。在《新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社會保障是指“所有已經(jīng)為立法建立的集體措施,以便當個人或家庭的部分或全部收入來源受到損害或中止時,或當他們有大筆的開支必須支付時(如撫養(yǎng)子女或支付醫(yī)療費用),維持他們的收入,或對他們提供收入!
社會保障具有安全性。在一般用法上,社會保障與社會保險經(jīng)常互換。二戰(zhàn)后,國際勞工局將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其他項目都納入社會保障中。聯(lián)合國國際勞工組織關于社會保障的定義是,“社會通過它的一系列對付經(jīng)濟和社會風險的公共措施,為社會成員提供保護——否則,這種風險將導致薪金的停止支付或因疾病、生育、工傷、失業(yè)和死亡導致實際收入的減少;同時它也提供醫(yī)療照顧和家庭津貼”。在目前的國際社會政策研究中,社會保障指由國家或立法保證的、針對8種主要收入風險(疾病、老年、妊娠、工傷、殘疾、失業(yè)(及失收)、喪偶和失怙)而設立的、旨在增加收入安全的制度安排。
2.我國國內(nèi)的定義
國內(nèi)學者普遍贊成社會保障的制度性質,同時也強調其安全性與補缺性。(1)“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依照法律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2)社會保障是因為社會成員不能參加正常的勞動,或因遭受意外而不能維持其基本生活時,由政府和社會依法對其提供的最低限度的經(jīng)濟上的幫助。”(王思斌)(3)“社會保障是指社會成員因年老、疾病、傷殘、失業(yè)、生育、死亡、災害等原因而喪失勞動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礙時,有從國家、社會獲得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4)“社會保障是指國家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在年老、疾病、失業(yè)、災害及喪失勞動等情況下,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制度!保5)“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通過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依法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予以保障的安全制度。”
國內(nèi)外對社會保障的認識在大方向上還是統(tǒng)一的,界定也相對清晰。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是國家和社會;實施條件是相應的社會立法;保障對象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生活困難的社會成員;保障水平為保證其基本生活,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梢,狹義社會保障是為防止生活水平下降的安全機制,強調補缺性與安全性,其主要功能主要是防止風險或擺脫困境。
(二)廣義社會保障
1.理論觀點
越來越多的國內(nèi)學者提倡采用大社會保障的概念,將迄今為止的社會事業(yè)、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內(nèi)容納入其中,并試圖用其替代廣義社會福利概念。鄭功成將社會保障視為“國家或社會依法建立的、具有經(jīng)濟福利性的、社會化的國民生活保障系統(tǒng)”,包括經(jīng)濟保障、服務保障、精神保障三個層次,并包含了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等社會性保障措施。“在某種情況下,這一概念與一些國家或地區(qū)的社會福利概念范圍更加接近”。史柏年主編的《社會保障概論》也將社會保障定義為“為保障民主以及促進社會進步,由國家和社會以立法為依據(jù)出面舉辦,由政府機關和社會團體組織實施,對因各種經(jīng)濟和社會風險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質和精神需求的全體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質援助和專業(yè)服務的制度和事業(yè)的總稱!鄙鲜鲇^點的共同特點是將社會保障的對象從特殊的弱勢人群擴大到一般的公民,從而使廣義社會保障與廣義社會福利有了相同之處。
2.政策實踐
社會保障體系包含的項目在實踐中越來越廣泛。在西方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不僅包括社會保險、失業(yè)保險、直接救濟、醫(yī)療照顧與補助、食品券,還包括了公共住房和城市復興計劃等。在中國,社會保障由養(yǎng)老保險、失業(yè)保險、醫(y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社會福利、優(yōu)撫安置、社會救助、住房保障、農(nóng)村社會保障十大領域組成,它們主要由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福利服務、軍人福利、住房保障和農(nóng)民福利六大部分組成。
三、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是一對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區(qū)別的概念。它們的共同點在于:同是社會系統(tǒng)中的穩(wěn)定機制,同為促進人類幸福的制度措施,目的都是調適社會關系中的各種矛盾,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xié)調發(fā)展。
(一)二者存在層次上的差異性
社會保障制度與社會福利制度是一個制度與體系中兩個層次截然不同的部分。
從詞源上看,福利是比保障更為良好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韋伯斯特新世界學院詞典》(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指出,“福利(Welfare)是一種健康、幸福和舒適的良好狀態(tài)”。而“保障(Security)是一種感到安全的狀態(tài),使人從恐懼、焦慮、危險、疑慮中擺脫出來而獲得自由”。所以,社會福利強調人民生活狀況的改善,社會保障強調人們生活狀態(tài)的穩(wěn)定和安全,社會保障是狹義的或者低級的社會福利。
社會福利在層次上高于社會保障還表現(xiàn)在:社會保障制度是部分,社會福利制度是整體;社會保障是歷史性的,社會福利制度是永恒性的;社會保障是基礎性的,社會福利是主體性的;社會保障是低級的,社會福利制度是高級的;社會保障是個人性,社會福利制度是社會性的;社會保障是現(xiàn)實,社會福利制度是未來取向;社會保障性質是消極,社會福利性質是積極。
(二)狹義社會福利與狹義社會保障的區(qū)別
一是對象不同。社會保障以經(jīng)濟的困難者為主要對象,社會福利則以由經(jīng)濟困難引起的社會生活困難者以及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不適應者為主要對象。二是依據(jù)的原則不同。社會保障依據(jù)一般的平均的準則,社會福利則以特殊性、個別性為原則。三是針對的社會問題不同。社會保障借助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公費醫(yī)療等具體手段,調整分配關系,在一定限度內(nèi)減弱社會產(chǎn)品分配不平等現(xiàn)象。社會福利著力彌補社會保障平均原則未能解決的一部分人的特殊需要,療救社會病態(tài)。
。ㄈ⿵V義社會福利與廣義社會保障在外延上有區(qū)別
廣義上,兩者都將對象從特殊的弱勢人群擴大到一般的公民。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可以混合使用。因為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社會福利是通過互助而使人們的生活達到一定的水平,社會保障則是防止人們的生活水平下降到政策界定的標準之下。但是,兩者的外延還是有一定差別的。比如,社會福利關注的領域包括經(jīng)濟收入、健康、住房、教育、生活照顧等,而廣義社會保障一般不包括教育。
參考文獻
[1]Federico and Ronald. The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An Introduction[M]. D.C. Health Company,1984.
[2]轉引自:鄭功成.社會保障學——理念、制度、實踐與思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康子. 社會福利基礎理論[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34-35.
[4]Barber and Robert L. ed.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4th Edition)[M]. Washington D. C.: NASW Press, 1999.
[5]尚曉援. “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再認識[J]. 中國社會科學,2001,(3).
[6]沈潔. 對中國社會福利基礎理論的思考[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2).
[7]《中國勞動人事百科全書》編寫委員會編. 中國勞動人事百科全書(上冊)[M]. 北京: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89.
[8]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社會學》編輯委員會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9]尤逸萍. 社會福利支出的極限問題[J]. 上海電機學院學報,2008,(6).
[10]王夢奎等. 構建全民共享的發(fā)展型社會福利體系——中國發(fā)展報告2008[M]. 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9.
[11]孫志祥. 論“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關系[J]. 民政論壇,1999,(6).
[12]于宗先. 臺灣經(jīng)濟成長與社會福利[A]. 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 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1999.
[13]聯(lián)合國國際勞工組織. 社會保障基礎[M].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
[14]Mishra and Ramesh. The Welfare State in Crisis: Social Thought and Social Change [M]. Brighton: Wheatsheaf Books, 1984.
[15]郭崇德. 社會保障學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16]《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總覽》編輯委員會: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總覽[M]. 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5.
[17]陳良謹.社會保障教程[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
[18]史柏年. 社會保障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9]劉繼同. 社會福利制度戰(zhàn)略升級與構建中國特色福利社會[J]. 東岳論叢,2009,(1).
作者簡介:孔偉艷(1983-),女,山東曲阜人,國家發(fā)改委社會發(fā)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北京來源光明網(wǎng)-理論頻道)
本文關鍵詞: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88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shkx/38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