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論文》:馬克思矛盾范疇理論的雛形
本文選題:馬克思 + 矛盾范疇 ; 參考:《孝感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摘要】: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表達著自己的雙重理念,既以顯性的方式闡發(fā)自我意識的能動原則,又以隱性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矛盾范疇的思想。由于馬克思同黑格爾之間的思想聯(lián)系,在矛盾范疇理論上,《博士論文》雖呈現(xiàn)出相當成分的對黑格爾矛盾范疇思想的承接和運用,但從作為非黑格爾的馬克思那一方面看,馬克思在把矛盾作為哲學史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時,則顯示出了超越黑格爾矛盾范疇的傾向,從而,馬克思的矛盾范疇理論,,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已形成雛形。
[Abstract]:Marx expressed his double idea in doctoral thesis, which not only elucidated the dynamic principle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a dominant way, but also expressed his thoughts of contradictory category in a recessive way. As a result of the ideo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arx and Hegel, in the theory of contradiction category, although the doctoral thesis presents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accep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Hegel's antinomy category, it is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 who is not Hegel. When Marx took contradiction as the method and means of studying history of philosophy, he showed the tendency to transcend Hegel's category of contradiction. Thus, Marx's theory of contradiction category has formed an embryonic form in his doctoral thesis.
【分類號】:A8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灼基;馬克思恩格斯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清算(上)[J];求索;1982年04期
2 余文烈;試論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形成——實踐從其特殊形式到一般形式的發(fā)展[J];哲學研究;1984年03期
3 吳開勝;;試論對立和統(tǒng)一與斗爭性和同一性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年02期
4 桂楊;;共產黨員的“名”與“實”[J];黨政論壇;1985年09期
5 王希仁;;正確區(qū)分刑事犯罪中的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J];法學雜志;1985年01期
6 武繼榮;《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電視講座要點[J];理論導刊;1986年05期
7 唐志龍;《孫子兵法》中主觀能動性思想淺議[J];軍事歷史研究;1988年01期
8 王偉光;近年來理論界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問題討論綜述[J];理論前沿;1988年27期
9 閻士超;;“直”與“曲”的思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8年02期
10 喻鳳林;論馬克思早期主客體思想的演化[J];江西社會科學;198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羅翊重;;從《易經》象數(shù)學看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的互補性和完全性[A];邏輯今探——中國邏輯學會第五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常青;關于房屋形式的話語[N];科學時報;2000年
2 王福華 張平華;關于我國陪審制改革的若干思考[N];人民法院報;2001年
3 張伯瑜;民族管弦樂創(chuàng)作中的理論思辨(下)[N];音樂周報;2001年
4 周萌;詩家中道[N];中華讀書報;2002年
5 陸杰榮;試談馬克思哲學的境界觀[N];光明日報;2003年
6 王一玫;手段與本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對新范疇[N];光明日報;2004年
7 魏俊兵 孫志強;從本案看證據效力的認定[N];人民法院報;2004年
8 湯銳 學者;太空時代的文明之夢[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志山;馬克思社會關系理論及其當代意義[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仙飛;馬克思個性觀新探[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2 王志軍;從馬克思早期對宗教的批判看哲學的根本變革[D];黑龍江大學;2001年
3 繆蒂生;公正與效率:中國司法改革的價值取向[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4 彭海青;刑事訴訟程序設置研究[D];湘潭大學;2002年
5 王琦;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D];安徽大學;2003年
6 于海濤;論馬克思的科學實踐概念[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7 朱亦一;馬克思“現(xiàn)實的個人”范疇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8 慕野;集中、分散與分散化集中[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9 宋治平;試論孫子思想的至善境界[D];西南大學;2006年
10 俞娜;試論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及其創(chuàng)新[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9503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shkx/1950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