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博士論文》中歷史主體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
本文選題:青年馬克思 + 哲學主體。 參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9年03期
【摘要】:馬克思的歷史主體理論發(fā)萌于他的《博士論文》,在這里他力圖通過哲學史的研究尋找哲學理論和歷史進程相結(jié)合的途徑,并由此建構(gòu)了主體性歷史發(fā)展的觀念。盡管它還是唯心主義的,但深入的分析表明,根據(jù)社會實踐來判定哲學的社會價值始終是馬克思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內(nèi)在源泉。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historical subject developed in his doctoral thesis. Here he tried to find a way to combine philosophy theory with historical process through the study of philosophy history, and thus constructed the concep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e history. Although it is still idealistic, in-depth analysis shows that judging the social value of philosophy according to social practice is always the internal source of Marx's creative thinking.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發(fā)展史研究所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艷君;;青年馬克思批判哲學的雙重邏輯及其理論意義[J];哲學研究;2011年08期
2 趙其俊;;法的正義觀與自由人的全面發(fā)展——亞里士多德與馬克思正義觀的比較[J];學理論;2011年24期
3 丁峰;;挑戰(zhàn)與回應:馬克思實踐主體性的一種辯護[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4 余國斐;;《保衛(wèi)馬克思》中阿爾都塞早期意識形態(tài)理論探析[J];經(jīng)濟視角(中旬);2011年05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權(quán)利;祝秀壘;;論青年馬克思的人本主義思想[A];馬克思主義探原——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2 M.考林;黃陵渝;;成熟時期的馬克思的異化觀[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第二輯)[C];2001年
3 賀祥林;馮華;;青年馬克思探討以人為本的方式與視域[A];以人為本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C];2008年
4 徐輝;;詩性——一個被忽略的馬克思哲學解讀視角[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5 朱立元;張瑜;;不應制造“兩個馬克思”的新神話——重讀《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兼與董學文、陳誠先生商榷[A];馬克思主義 中國探索與當代價值: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9年
6 王向峰;;《手稿》的美學解讀[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3—2004年度)[C];2003年
7 文學平;;理性自由法遭遇到物質(zhì)利益——青年馬克思為其法哲學思想尋求現(xiàn)實根基[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7)[C];2009年
8 陳祥勤;金瑤梅;;西方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概念的爭論[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9 代建鵬;;從《萊茵報》到《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閱讀視野與理解路徑[A];馬克思主義探原——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10 劉懷玉;;從Praxis到Poiesis——論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學對馬克思實踐觀的生存本體論理解[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煒;青年馬克思的“跨越”思想[N];社會科學報;2001年
2 阿丁;學習青年馬克思的擇業(yè)觀[N];北京人才市場報;2004年
3 記者 冉風;進一步提高全院青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4 張偉;追求真理的楷模[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5 吳靜;馬克思主義當代性建設的歷史課題[N];人民日報;2001年
6 南京大學 張亮;中日學者聚焦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廣松哲學[N];社會科學報;2007年
7 ;社會科學與百姓生活[N];解放日報;2007年
8 俞吾金;繼承與超越[N];解放日報;2004年
9 ;第12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發(fā)言摘登[N];光明日報;2003年
10 賈振勇;理想主義·述史方式[N];中華讀書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學勝;青年馬克思對啟蒙的揚棄[D];復旦大學;2010年
2 司強;青年馬克思與費希特思想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3 李慧娟;超越啟蒙[D];吉林大學;2006年
4 徐彥偉;表象與詢喚[D];吉林大學;2008年
5 胡蕊;論科拉科夫斯基的青年馬克思觀[D];黑龍江大學;2010年
6 李長虹;從理性批判到實踐批判[D];吉林大學;2010年
7 陳軍;西方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存在論與馬克思的哲學革命[D];復旦大學;2003年
8 李正義;詩意的延續(xù):從浪漫主義到共產(chǎn)主義[D];山東大學;2010年
9 孫強;企業(yè)清算法律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10 馬建青;異化理論與馬克思思想的歷史目的之維[D];黑龍江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熊穎濤;青年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內(nèi)在邏輯[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2 董偉偉;青年馬克思對“二元對立”問題的探索[D];蘭州大學;2010年
3 陳洪林;青年馬克思異化觀成因探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金仲敏;青年馬克思的自由觀[D];黑龍江大學;2002年
5 文學平;理性 自由 利益[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6 何建津;《青年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變遷及其人學意蘊》[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周秋明;青年馬克思“科學實踐哲學”生成理路解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5年
8 所桂宏;青年馬克思法哲學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9 王永豪;淺論拉康的主體理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李尚明;實踐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816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shkx/1881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