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兩岸高校德育課程對傳統(tǒng)道德文化資源的應用和互鑒探究
發(fā)布時間:2016-07-26 17:23
論文摘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中華文明之瑰寶,在社會教化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傳統(tǒng)道德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觀引導作用,而現(xiàn)代社會對其的忽視使得其在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價值難以發(fā)揮。本文對比分析臺灣地區(qū)大學的部分“通識教育”課程和大陸高校德育課程,研究兩者對我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資源的認同和應用,比較其利弊,以獲得兩者的互鑒之處。
論文關鍵詞 高校德育 通識教育 傳統(tǒng)文化
一、臺灣地區(qū)高!巴ㄗR教育”部分課程案例
“通識教育”中的“人文科學課程”和“價值觀教育課程”是較好運用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范例。臺灣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在融合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資源上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可以類推臺灣眾多大學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資源的認同和應用所呈現(xiàn)出的趨勢,分析幾例,窺見一斑。
。ㄒ唬 臺灣大學“荀子甲上”
“人文通識”作為臺灣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頗具代表性的課程是“荀子甲上”。本課程主要咨詢如下:
1.任課教師來源:中文系專業(yè)教師。
2.課程內容:本課程主要在討論荀子思想,其組成部分以自然論、性惡論、化性論為主,輔之以政治論。
3.授課目的:首先,直接閱讀古書原文可以增強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在閱讀《荀子解集》的過程中,以期學生對于中國古代哲學有所感悟。其次,以《論語》、《荀子》為教材,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正統(tǒng)儒學能有所了解。再次,中國古代一直以儒學作為正統(tǒng)思想,荀子思想也是儒學的集大成者,荀子以為“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人定勝天,破除依賴心理。荀子的思想提倡積極入世,對于學生為人處事皆有積極引導作用。最后,當今社會浮躁、功利,荀子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提供了正本清源之道。
4.講授大綱:上學期:導言及荀子個人資料,主要包括:性惡論、自然論和荀子列傳。其中,自然論是荀子對天地萬物所抱有的獨到的見解,內容深刻而精辟,是古代思想的文化瑰寶。在《自然論》所授篇目中,《天論》為重點,以《性惡》、《王制》篇章為輔。在荀子的思想中,性惡思想為最受世人關注同時也是爭議最大的思想,他的思想以性惡論著稱,蓋過其他思想的風采。在這部分所授篇目以《性惡》為主,《榮辱》、《不茍》為輔。
下學期:化成論、政治論。在化成論中,主要講授荀子人定勝天的思想,可以通過人為的努力改變天性,使人生充滿希望和生機。其中以《勸學》為主,《儒效》、《解蔽》為輔。在政治論中的行禮由義為其主要觀點。他認為“故修禮者王”,在《王霸》中“湯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義;與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天下歸之也”的思想,來說明禮義可以除害興邦,彰顯了儒家本色。
。ǘ┡_灣大學“老子道德經(jīng)新譯”暨“心靈藥方”
在臺灣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生價值觀教育,即“老子道德經(jīng)新譯”,也稱“心靈藥方”。本課程的主要咨詢如下:
于“心靈藥方”授課而言,主要分為原文、譯文和藥方三方面內容的講解。例如:在老子《道德經(jīng)》的第一章有原文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眾妙之門。在翻譯為白話文之后,給出的藥方是:“世界上所發(fā)生的每件事情都是有緣故的,萬物皆有規(guī)律。在遇到事情之時,不要急功近利、急于辯解,冷靜思考事物背后的實質和本源,一切遵從自然規(guī)律。‘道’的門是為沉默而生長的,喧嘩的人們就讓們喧嘩吧,不是不管他,而是要沉靜地去管他,管他就要先自在!
二、臺灣地區(qū)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資源的認同和應用
。ㄒ唬┡_灣地區(qū)高!巴ㄗR教育”課程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資源的認同
傳統(tǒng)文化有其固有的落后性和封閉性,視傳統(tǒng)道德文化作為一種資源、一種手段,而非德育的文化基礎,則可避免其弊端,使之去粗取精。從而在德育教育民族性、獨特性的基礎上,增強入世性,即實踐性,發(fā)揮德育教育的實踐效果。
“通識教育”從其內容表征而言沒有直接提以德育為目的,而從其實質來看,其德育思想和宗旨卻貫穿始終。比如在“荀子甲上”的授課目的為:荀子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強調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tài)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其思想健康、積極向上,研讀荀子思想對于當今社會震蕩,人心沉迷等問題具有凈化人心、正本清源之用!巴ㄗR教育”對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資源所挖掘的精髓,對于完善大學生心智及價值觀的矯正具有深刻的影響,在引導大學生三觀塑造方面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
(二)臺灣地區(qū)高!巴ㄗR教育”課程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資源的應用
1.從任課教師角度考慮。任課教師主要來源于中文系專業(yè)教師,相比于其他專業(yè),在進行傳統(tǒng)德育文化資源整合、授課時更具優(yōu)勢和說服力,其良好的文學基礎和教學能力能更好地自我消化和傳授相關知識,對學生的“三觀”進行因勢利導。有好的人生導師能對學生提供更合理的精神食糧,這更為重要。
2.從課程內容考慮!巴ㄗR教育”的視角主要集中于對學生三觀的引導,其沒有以德育功能為直接目的而在教育過程中隱性體現(xiàn)。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使其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積淀。但它又具有相當?shù)膶嵺`性,并不與現(xiàn)實割裂,將兩者進行了很好的整合,在二者的交匯點尋找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契合點。例如臺灣大學“通識教育”中,在人生價值觀教育模塊中,《道德經(jīng)》新譯成《心靈藥方》的授課模式?偠灾_灣高校的“通識教育”對傳統(tǒng)道德文化資源的靈活運用,使“陽春白雪”式的傳統(tǒng)文化更具實用性和“接地氣”,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傳統(tǒng)文化的地位。
3.從授課思路角度考慮。授課思路是解釋性。與傳統(tǒng)的單一性、單向性、填鴨式授課模式相比,更具有啟發(fā)性。單向填鴨式教學模式一味強調老師的簡單灌輸,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和互動,更不論學生主動思考和接受,使知識內化難上加難。臺灣地區(qū)高校的授課模式需要學生進行解答和思考一些人生問題,比如臺灣大學“荀子甲上”的授課大綱所要求的:“性善、性惡果如字面之相反?人性為善?為惡?人生何去何從?”在師生對這些問題的互動和思考時,無形之中對大學生的三觀產(chǎn)生了影響。
三、大陸高校德育課程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資源的認同和應用
。ㄒ唬┐箨懜咝5掠n程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資源的認同
大陸高校的德育課程對于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也加以整合和應用,以其所蘊含的人文關懷素材作為授課資源。當然,大陸高校的德育工作也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所具有的封閉性,與全球化思潮背景下大學生主體性意識增強的情況相悖,從而導致傳統(tǒng)文化資源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難以被接受和被利用。
大陸高校的德育課程模式?jīng)]有針對大學生人格塑造、價值觀教育單方面進行設置課程,德育課程內容也未加以細分,這是與臺灣高校最大的不同之處。雖然大陸高校也有一門名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德育課程,可是缺乏系統(tǒng)性、深刻性和獨特性,沒有以價值觀和人格塑造為目的的專門化傳統(tǒng)文化課程。
大陸高校德育課程對于大學生三觀的引導和人格塑造,主要集中在大學一年級上半學期所學的思品課中,缺乏連貫性和深刻性,且所占教學課程比例不大。對于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挖掘也只是只言片語,所以這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十分不利,這也是對我國獨有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浪費。在課堂教學中,除非遇到具有一定文學功底的教師,否則很難對傳統(tǒng)道德文化進行解說和剖析,更不提理論結合實踐;趯W生的閱讀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少量的只言片語無法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引導作用,遠不能達到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ǘ┐箨懜咝5掠n程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資源的應用
1.從任課老師角度考慮。大陸高校德育教師中,大多是法學類思政教育出身,其在傳統(tǒng)文化知識方面的功底參差不齊,其授課水平也有待考慮。不像臺灣高!巴ㄗR教育”教學體系中的專職教師擁有較好的古文功底,能夠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授業(yè)解惑、去蕪存菁,使學生有所思考和領悟。
2.從授課內容考慮。缺乏對傳統(tǒng)道德文化資源進行有目的、規(guī)范性的整理。例如,在傳統(tǒng)文化資源中,對于人格塑造領域并沒有進行全面的整合和挖掘;面對全球化思潮,也沒有與時俱進的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入世性”思想,與大學生主體性思想不相適應;同時,忽視了非典型和非主流文化的傳統(tǒng)資源開發(fā)需求,主要將目光集中于政治導向的主流文化中;在結構和內容方面沒有中國特色,在形式上屬于雜糅教育,千篇一律,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3.從授課思路考慮。大陸高校對于德育課程地設置和講授主要集中于知識的傳授,對于價值觀的引領、人格的塑造和生活方面的指導較為忽視,重于理論、輕于實踐。不像臺灣大學“老子道德經(jīng)新譯”暨“心靈藥方”式的課程中,起到啟蒙學生心智的作用。
四、兩岸高校德育課程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資源應用的互鑒
。ㄒ唬┐箨懜咝5掠龑ε_灣地區(qū)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模式的借鑒
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在這個時代的機遇不是因為封建社會時期被壓抑的思想得以迸發(fā),也并非在它其中某一細微之處,而是在整個全球化大環(huán)境中與時代相適應、相協(xié)調,在新的時代中能依然熠熠生輝的那部分瑰寶。這個瑰寶,不是單純地傳達和轉述所能彰顯的,而是需要對其根本精神加以探究和領悟。其根本精神就在于人的自由和發(fā)展,單項填鴨式教學無法對此精神進行更好地互動,對此根本精神也無法靠灌輸?shù)姆绞郊右岳斫。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自由意識和自覺意識,使之知其然而知所以然。但現(xiàn)在單向灌輸方式使這一目標難以實現(xiàn)。
從前文所述可知,臺灣地區(qū)高校的“通識教育”模式在喚醒學生主體意識、整合學生價值觀念的計劃和方式上無疑是優(yōu)于大陸高校的德育模式。把握了大學生價值觀、心理需求等方面的特點,結合傳統(tǒng)文化資源,以系統(tǒng)的教學模式、高規(guī)格的教師安排、豐富的參考書目設置等加以輔助,這皆是大陸德育模式需要參考學習之處。
。ǘ┡_灣地區(qū)高!巴ㄗR教育”課程對大陸高校德育課程價值目標的借鑒
大陸德育課程有明確的目標和定位,這樣明確的目的性,更利于找到與傳統(tǒng)文化相對應的契合點,,在范圍和幅度上不會陷入盲目,能更深入地探究某一方面的文化資源。臺灣地區(qū)“通識教育”課程所謂的“人全面而自由地發(fā)展”,比較寬泛,更需要明確德育的具體目標,比如在傳統(tǒng)文化資源中的影響大學生“三觀”的資源加以系統(tǒng)整合,避免目標“淡化”。
其次,臺灣地區(qū)“通識教育”對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定位主要集中于個體的“三觀”養(yǎng)成和人格的塑造,在“公德”和“私德”這方面沒有加以很好的區(qū)分,這也是需要予以借鑒的。總之,在大陸和臺灣地區(qū)的德育教育方面各有利弊,各放異彩,進行多方面融合借鑒,使之更適合當代大學生的德育教育。
本文編號:760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shijiedaxue/760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