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植物分子遺傳學研究規(guī)律的探討
發(fā)布時間:2022-11-04 18:23
該文探討了藥用植物分子遺傳學的定義,即是以藥用植物作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學科,該學科關注藥用植物的遺傳和變異規(guī)律,研究藥用植物關鍵性狀(有效成分、產(chǎn)量、抗性等)和基因型的相關性,主要從分子水平上研究藥用植物基因的結構與功能,遺傳與變異,從而揭示藥用植物生長發(fā)育和環(huán)境應答過程中遺傳信息傳遞、表達和調(diào)控的分子機制。詳細論述了藥用植物分子遺傳學的三大研究重點方向:一是藥用植物個體和群體的遺傳和變異規(guī)律,主要突出藥用植物的人工馴化的遺傳機制、藥用植物物種層面的個體基因組學和藥用植物群體遺傳多樣性的形成和規(guī)律;二是藥用植物藥效成分合成途徑的解析及代謝途徑的進化。重點闡述藥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有效成分的多樣性及分子進化;三是藥用植物體內(nèi)外因子影響其關鍵性狀形成的分子遺傳調(diào)控機制。主要涉及到藥用植物藥用活性成分的積累和分布,環(huán)境因子對活性成分積累調(diào)控網(wǎng)絡分子機制。最后結合多組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對藥用植物分子遺傳研究重點的未來發(fā)展方向進行了展望,并提出應用藥用植物分子遺傳學規(guī)律實現(xiàn)藥用植物保育、育種和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等的具體方法和措施。
【文章頁數(shù)】:12 頁
【文章目錄】:
1 藥用植物個體和群體的遺傳和變異規(guī)律
2 藥用植物活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徑的解析及進化
3 藥用植物體內(nèi)外因子影響其關鍵性狀形成的分子遺傳調(diào)控機制
4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藥用植物分子育種研究方向探討[J]. 吳問廣,董林林,陳士林. 中國中藥雜志. 2020(11)
[2]藥用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與應用[J]. 趙小惠,劉霞,陳士林,向麗. 中國現(xiàn)代中藥. 2019(11)
[3]藥用植物毛狀根研究體系及應用方向[J]. 朱智慧,晁二昆,錢廣濤,孫偉,薛建平,師玉華. 中國現(xiàn)代中藥. 2019(11)
[4]藥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細胞工廠合成研究進展[J]. 晁二昆,蘇新堯,陳士林,劉佳柔,朱智慧,盛瑋,王彩霞. 中國現(xiàn)代中藥. 2019(11)
[5]藥用植物分子遺傳學研究[J]. 陳士林,吳問廣,王彩霞,向麗,師玉華,張棟,胡灝禹. 中國中藥雜志. 2019(12)
[6]青蒿(黃花蒿)分子育種現(xiàn)狀及研究策略[J]. 馬婷玉,向麗,張棟,師玉華,丁丹丹,沈曉鳳,陳士林. 中國中藥雜志. 2018(15)
[7]5-氮雜胞苷對石斛生物活性成分的影響[J]. 倪竹君,殷麗麗,應奇才,茹雅璐,王迪仙,金琳,謝軍,胡忠建,王慧中,徐祥彬. 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 2014(07)
[8]三七的植株性狀差異觀察[J]. 孫玉琴,陳中堅,李一果,王朝梁,崔秀明. 現(xiàn)代中藥研究與實踐. 2003(S1)
碩士論文
[1]丹參基因組SSR標記的開發(fā)及其在連鎖圖譜構建的應用[D]. 郭林林.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 2016
[2]蓖麻遺傳圖譜構建及株高性狀的QTL定位分析[D]. 劉臣.廣東海洋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701107
【文章頁數(shù)】:12 頁
【文章目錄】:
1 藥用植物個體和群體的遺傳和變異規(guī)律
2 藥用植物活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徑的解析及進化
3 藥用植物體內(nèi)外因子影響其關鍵性狀形成的分子遺傳調(diào)控機制
4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藥用植物分子育種研究方向探討[J]. 吳問廣,董林林,陳士林. 中國中藥雜志. 2020(11)
[2]藥用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與應用[J]. 趙小惠,劉霞,陳士林,向麗. 中國現(xiàn)代中藥. 2019(11)
[3]藥用植物毛狀根研究體系及應用方向[J]. 朱智慧,晁二昆,錢廣濤,孫偉,薛建平,師玉華. 中國現(xiàn)代中藥. 2019(11)
[4]藥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細胞工廠合成研究進展[J]. 晁二昆,蘇新堯,陳士林,劉佳柔,朱智慧,盛瑋,王彩霞. 中國現(xiàn)代中藥. 2019(11)
[5]藥用植物分子遺傳學研究[J]. 陳士林,吳問廣,王彩霞,向麗,師玉華,張棟,胡灝禹. 中國中藥雜志. 2019(12)
[6]青蒿(黃花蒿)分子育種現(xiàn)狀及研究策略[J]. 馬婷玉,向麗,張棟,師玉華,丁丹丹,沈曉鳳,陳士林. 中國中藥雜志. 2018(15)
[7]5-氮雜胞苷對石斛生物活性成分的影響[J]. 倪竹君,殷麗麗,應奇才,茹雅璐,王迪仙,金琳,謝軍,胡忠建,王慧中,徐祥彬. 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 2014(07)
[8]三七的植株性狀差異觀察[J]. 孫玉琴,陳中堅,李一果,王朝梁,崔秀明. 現(xiàn)代中藥研究與實踐. 2003(S1)
碩士論文
[1]丹參基因組SSR標記的開發(fā)及其在連鎖圖譜構建的應用[D]. 郭林林.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 2016
[2]蓖麻遺傳圖譜構建及株高性狀的QTL定位分析[D]. 劉臣.廣東海洋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7011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70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