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論
第一章 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根據
第一節(jié) 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依據
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關系的實質,就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古”、以思想政治工作為“今”的“古為今用”的關系。這種融合既在相對獨立的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邏輯中得以體現,又在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歷史教訓中得以體現。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和安身立命的精神歸宿,蘊藏著治國理政的豐富智慧和為人處世的獨特價值。這些傳統文化資源為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二者的有機融合提供了根本依據。一、邏輯上割不斷的根脈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文化作為精神層面的存在,以物質層面的存在為基礎。一定形態(tài)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這就是文化存在的唯物論和辯證法。一方面,文化的產生和發(fā)展依賴于一定的地理要素、經濟條件和政治環(huán)境,不同地理要素、經濟條件和政治環(huán)境下孕育的文化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體現出獨特的滯后特點、隱性作用和持久影響,對于經濟建設、政治行為和社會發(fā)展影響深遠。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生環(huán)境方面來說,得益于中華民族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經濟形態(tài)和社會結構。在地理環(huán)境方面,中國有三大特點:一是相對封閉,二是西高東低,三是季風氣候顯著。這種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歷史上東南和中原以農耕為主、而西北以畜牧為主的人文生產景觀,呈現出各民族內聚和多元文化類型融合的趨勢和格局,培養(yǎng)了中華民族對鄉(xiāng)土的眷戀和對祖國的深切情懷。在經濟形態(tài)方面,古代中國屬于農耕型為主的經濟模式。相較游牧型和商業(yè)型經濟形式而言,農耕型經濟形式可以自給自足,孕育出較為平和文化特性。中國文化中的務實精神、中庸之道、尚農重農思想、集權主義與民本主義共存、安天樂土的生活情趣等,都與這種農業(yè)經濟背景密切相關。在社會結構方面,從先秦開始一直到明清以來,中國古代社會始終處于等級社會,盡管社會形態(tài)不斷進化,但長期沿襲未變的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等級結構”。這種社會結構是社會經濟、血緣關系、地緣要素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形成了安土重遷及服從權威的國民心理和垂直型的社會結構,給中國文化留下了極為鮮明的烙印。
......................
第二節(jié) 思想政治工作目標視角下的傳統文化資源
從目標任務來看,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才、做成什么事業(yè)、營造什么氛圍、追求什么境界的問題。在這些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格境界、社會理想、和合氛圍和義利追求等方面的內容可以為我們提供極大啟示。
一、人格境界
“讀書志在圣賢”。圣人和君子是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的理想人格,而兩者對比而言后者要遠低于前者,圣人人格是最理想的人格典范并且是人格類型中的最高境界。圣人乃生而知之,作為整個中華文明的始創(chuàng)者,是不需要被教化而天生使然的。然而君子并非生而知之,乃是學來的,是平常人通過不懈的努力與奮斗就能達到的?鬃拥拈T下視孔子為“圣人”,孔子自身并不這么認為:“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論語·述而》)?孔子非但不敢自稱為圣人,即便是堯舜這種被人稱頌成如天一樣偉大,他覺得其也沒有成圣人之境界,《論語·雍也》載:“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堯舜其猶病諸!”堯舜都還不能被稱為圣人,平常人當然是更沒辦法企及的了。所以,在實際當中并沒有圣人存在!笆ト耍岵坏枚娭,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論語·雍也》)。
君子人格是孔子所倡導的能承擔歷史使命的理想人格模式,孔子將君子定義為有道德情操的人,所以后人用“君子”來表達道德高尚的人!犊鬃蛹艺Z·五儀解》里面就對孔子的觀點進行了系統而詳細的解釋:“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及者,此則君子也!笨鬃又詫⒕幼鳛樗娜烁駱藴手械妮^高境界,是因為君子人格有著最嚴格的標準和最深厚的內涵,具體來講,即把“道”當成目標、把“仁”作為其內在品質、把“義”當成基本原則、以“禮”為規(guī)范外在的標準,從而得出了某種典范式的人格統一體?鬃拥挠^點是,一個人是否能集仁德為一身,主要在于這個人能否刻意努力地修養(yǎng)他的仁德,而君子人格的養(yǎng)成,一定要先注重并決心去培養(yǎng)自己,把自己的人生目標設定在修養(yǎng)自己能有良好的道德上來,“先有其心,然后才能有其行”。
.......................
第二章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歷程
第一節(jié)認識國情:革命道路探索時期融合的萌芽
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過程中,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進行著激烈的碰撞與互動;另一方面,在中國革命道路探索歷程中,受五四運動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對傳統文化基本上采取批判的態(tài)度。期間,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國情,運用傳統文化,進行了初步的探索。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萌芽階段。
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她所沉淀的文化源遠流長,從未間斷;她所凝聚的精神在每一代中國人血液中奔流不息,受人敬仰。而馬克思主義文化發(fā)軔于德國、發(fā)展于俄國,是徹徹底底的外國思想和文化。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馬克思主義思想開始傳入中國,“五四”運動的爆發(fā)則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提供了條件。隨著傳播的深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固守千年的封建傳統文化相遇,勢必會引起猛烈的碰撞,從而對我黨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過程中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命運的轉折點。
中國近代歷史從根本上說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斗史,為了能成功的解決反帝反封建這一艱巨的歷史使命,中國的不同階級都曾提出過不同的理論并進行過與之配套的實踐,例如以地主階級為代表的洋務運動、以農民階級為代表的太平天國運動和以資產階級為代表的辛亥革命等。但是因為不論是地主階級、農民階級還是資產階級都具有其特定的階級局限性,既沒有先進的指導理論作支撐,又沒有強大的勇氣進行一場徹徹底底的革命,面對勢力異常強大的反動派,失敗是必然的。正是因為他們的局限性和一些落后的思想觀念導致近代中國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為此,仁人志士們被迫尋找新的思想武器。
一九一七年,俄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勝利的曙光,照亮了整個世界,也為中國革命道路前進的方向指明道路。受十月革命的啟發(fā),中國共產主義的革命先驅者李大釗先后發(fā)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等一系列的文章,文章揭示了十月革命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兩者的本質區(qū)別。“從此以后,共產主義勝利的旗幟飄揚在世界各地。所聽見的都是勝利的狂歡聲。”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在中國迅速的傳播開來,這也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開始傳入。就像毛澤東所說:“正是由于十月革命的勝利,才使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鼓舞中國人開始用無產階級的觀念來衡量國家的命運,并將其作為解決國家問題的工具。因此,我們要走俄國人的道路。”
........................
第二節(jié) 追求民主:革命理論成熟期融合的奠基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和過渡時期,是黨的事業(yè)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蓬勃發(fā)展時期,也是黨的革命理論成熟、指導思想確立時期。一方面,在毛澤東思想確立過程中,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價值初顯;另一方面,在革命事業(yè)推進過程中,批判繼承傳統文化方針得以確立。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奠基時期。
一、傳統文化與毛澤東思想的確立
毛澤東思想走向完全成熟、形成科學的體系是從 1935 年遵義會議到 1945 年七大召開,這是毛澤東思想形成、逐漸成熟的一個極為關鍵的時間點。1945 年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正式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已經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科學辯證法的重要性,中國的革命道路實踐真正以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歷史性飛躍。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奪取了全國政權,從而建立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新中國。怎樣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是當時迫在眉睫的新問題,針對此狀況,毛澤東提出要逐步地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思想和政策,如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同時并舉的方針等等。雖然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而且也存在急于求成、簡單粗糙、整齊劃一等缺點和偏差,盡管如此,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的開辟,是毛澤東思想在這個時期的一個重要發(fā)展。黨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方針,同時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系列的符合國情的措施,順利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從而使毛澤東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的理論指導,是我黨的理論原則,是全部黨員的行為準則,是第一代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內容博大精深,涉及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zhàn)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黨的建設等諸方面的理論。眾所周知,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的一大優(yōu)勢,是傳家寶,是“生命線”,是“靈魂”。①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論是毛澤東思想及其踐行過程的重要內容,是毛澤東思想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主要內容有:其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其二,積極倡導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實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其三,具有新知識的先進分子要與工農群眾緊密結合在一起,在黨的革命和建設中帶頭作用;其四,文化是革命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同時也是建設社會新生活的強大動力。
.........................
第三章 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原則 ................. 74
第一節(jié)堅持理性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 ................. 74
一、“馬學”為體,國學為根 ................... 74
二、一分為二,批判繼承 ................ 77
第四章 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途徑 ................. 120
第一節(jié) 運用傳統文化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120
一、國家層面 .............. 121
二、社會層面 ............... 122
第三章 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原則
第一節(jié)堅持理性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出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所謂“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定庵續(xù)集》),意在強調國家一定是和本民族的歷史、精神和文化緊密相連的,傳統文化根植于國民內心深處,其中的哲學、科學、人文和社會精神,是現代社會的歷史背景,對每個人都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任何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都不可能離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要求我們必須承認傳統、繼承傳統、發(fā)揚傳統。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表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可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必然,同時,他進一步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加強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教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現代性!被诖耍覀冊诖罅霌P傳統文化時,既不能受外來思想掌控,也不能閉關鎖國;既不能照搬歷史,也不能否定傳統;必須通過科學的、理性的方式,以傳統文化為根基,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實現中外文化的相互補充。堅持辯證的態(tài)度,一分為二,批判繼承,摒棄與時代發(fā)展不相適應的落后思想。以古論今,推陳出新,將歷史傳統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使傳統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升華,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
.............................
第四章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途徑
第一節(jié) 運用傳統文化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并對以后的社會進行了構想。雖然馬克思沒有直接談到社會主義價值觀這方面的內容,更沒完整地、系統地概括以及表述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然而在關于論證怎樣實現社會主義社會以及如何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制度,包含了一些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思考,倡導自由、公正、富足等關于社會主義所有可能囊括的一些核心價值觀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等。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表著反映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的、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和價值追求。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之中最基礎的、最核心的部分,是中華民族多年來一直堅守的反映社會主義本質以及規(guī)律的根本原則及價值觀念的結晶,支撐了中華民族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實踐中的行為指向和價值準則,并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
社會核心價值觀雖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點,但其同樣具有歷史沉淀和民族屬性。社會核心價值觀是基于特定的民族文化及大眾需求的。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需要改造和提煉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傳統價值觀并實現轉換,從而達到融合超越的境界,這是構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基本的方法。2014 年,習近平同志在《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講話之中,借鑒儒學經典作品《大學》,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892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lwfw/89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