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我控制、手機成癮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
引 言
有調(diào)查顯示,在大學生中人均擁有 1.2 部手機,大學生手機的擁有率為 100%。大學生使用手機的主要功能為交流和娛樂。手機的便捷性、即時性、綜合性、交互性、沉浸性、超媒體的特征,加上智能手機較為大眾化的價格區(qū)間、網(wǎng)絡信號的覆蓋等因素交互作用,手機已經(jīng)在大學生中取代電腦成為最大的新媒體終端,是大學生交流、互動、娛樂的最主要的工具。手機,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改變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改變了大學生溝通的方式,甚至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人格塑造。然而,隨著手機的普及和手機功能的綜合化,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日漸嚴重,一項 2012 年進行的調(diào)查研究表明,29.8%的大學生為手機依賴者,50%的大學生實際使用手機的時間大于自己的預期,近 50%的大學生沒有手機時會失落,,40%的大學生手機不在身邊會感覺焦躁、不安,22.7%的大學生經(jīng)常感到手機對生活的負性影響。國內(nèi)另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近七成的大學生手機不在身邊會不安、失落、影響學業(yè),有近一半的學生因為使用手機而影響睡眠,四分之一的大學生會因為使用手機感到頭昏頭痛。于是,很多專家提出了一個新的名詞“手機成癮”,指個體由于某種原因?qū)κ謾C不恰當、過度使用導致手機使用行為失控,阻礙心理社會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北京理工大學胡珊珊(2015)一項調(diào)查研究中,大學生的手機成癮傾向高達 28.9%。
........
1 文獻綜述
1.1 自我控制
關于自我控制的機制不同的心理學流派都有一些從自己流派理論出發(fā)的解釋。精神分析學派認為良心和規(guī)則的內(nèi)化是兒童自我控制的重要心理機制,認為自我控制根本上是對于個體本能的基本情緒沖動的控制。認知發(fā)展學派關于自我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兒童的道德發(fā)展上,認為兒童道德發(fā)展是逐步從向內(nèi)部道德的過程,是逐步由他律轉(zhuǎn)向自律的過程,而這一過程需要兒童自我控制的參與。行為主義學派關于自我控制的研究以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為基礎展開,是班杜拉自我調(diào)節(jié)理論機制的理論基礎。班杜拉認為,自我調(diào)節(jié)并不是僅僅依靠意志控制來實現(xiàn)的,其應該包括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三個不同的階段,個體的自我激勵和獎賞性的個人評價或者懲罰又會成為自我控制的動機性因素。另外,班杜拉還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的建立會受到自我控制成功或失敗的經(jīng)歷的影響。
1.2 手機成癮
造成手機成癮的最重要的客觀原因是手機的特點決定的。手機具有普及性:目前大學生中平均每人擁有 1.2 部手機,手機的擁有率接近 100%。從 1983年第一部移動手機問世以來,手機以極快的速度迅速地取代固定電話成為人們交流溝通的首選工具。手機具有媒體性:智能手機的功能進一步的完善,幾乎所有電腦終端的功能都可以在手機上實現(xiàn),其拍照、錄像的功能更為其媒體性的特征提供了工具上的支持,而且具有便捷、小巧、即時的特征,這種媒體性的功能使手機集照相機、攝像機、電腦的優(yōu)點于一身,對使用者有強烈的吸引力。手機具有開放性、交互性:手機的交流不再僅僅局限于一對一的交流模式,而是進化為一種開放性、交互性、即時性的互動,這種互動反饋和強化更為即時、迅速,這種正向的強化更進一步增加了人們對手機的使用頻率。除了手機的特征之外,社會環(huán)境的整體影響等也是影響手機成癮的重要外部因素。3 研究方法.........16
3.1 被試 ..................163.2 研究工具..............16
3.3 數(shù)據(jù)收集............17
3.4 數(shù)據(jù)處理......17
4 結(jié)果...................18
4.1 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研究結(jié)果 ...........18
4.2 大學生手機成癮狀況分析 ................19
4.3 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研究結(jié)果 ............22
4.4 大學生自我控制、手機成癮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 .................23
4.5 手機成癮在大學生自我控制和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應分析 .......25
5 討論...............28
5.1 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特征分析 ............28
5.2 大學生手機成癮的特征分析 ...............29
5.3 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特征分析 ...........31
5.4 大學生自我控制、手機成癮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 .............32
5.5 手機成癮在大學生自我控制和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應分析 .......34
5 討論
5.1 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特征分析
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均值為 42.61 分,而量表均值為 36 分,得分越高,自我控制力越差,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總分和各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量表均值一個標準差左右,表明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較低,亟待提升。該研究結(jié)果同陳和平 2006 年以重慶市部分大學生所做的關于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其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總體水平不高。造成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水平較低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大學生在大學階段前的求學活動中,其生活和學習被學校、教師等外界因素嚴格控制,較少自己控制自己的行為和選擇,導致某種程度上自我控制經(jīng)驗和能力的缺乏。第二,大學階段相對于其他求學階段而言,管理相對寬松,大學生有相對充裕的時間和精力由自己控制,而很多大學生在大學階段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追求,這導致很多大學生缺乏有效對時間、精力等進行管理的意識,缺乏進行有效的行為計劃,并執(zhí)行計劃的能力,因此導致自我控制能力水平不高。5.2 大學生手機成癮的特征分析
目前大學生中平均每人擁有 1.2 部手機,手機的擁有率接近 100%。手機集照相機、攝像機、電腦的優(yōu)點于一身,對使用者有強烈的吸引力。手機具有開放性、交互性,這種互動反饋和強化更為即時、迅速,這種正向的強化更進一步增加了人們對手機的使用頻率。大學生是對新鮮事物和新鮮的電子科技最為敏感的一類群體,因此在手機成癮上的檢出率較高。鄒云飛等從醫(yī)學角度對安徽某高校的大學生通過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中手機依賴綜合癥的檢出率為 17.0%。王芳等人以山西大學的本科生為樣本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中有26.1%的學生表現(xiàn)出手機依賴癥。劉紅和王洪禮自編了手機依賴量表,并以其為工具對貴州省四所高校的學生進行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手機成癮的檢出率為29.84%。而在本研究中,大學生手機成癮的檢出率為 55.6%,遠遠高出了上述研究的檢出率。原因在于:上述研究大多是在 2010 年之前所做,而近幾年是智能手機進一步普及,同時智能手機的功能進一步全面化,移動手機網(wǎng)絡成熟的階段,這些使得手機的使用時間和頻率大為增加,手機成癮的檢出率也隨之增加。這也側(cè)面印證了一個觀點,手機越普及、網(wǎng)絡和技術越發(fā)達,手機成癮越多。研究表明,臺灣近七成大學生有手機依賴的癥狀,而韓國大學生中呈現(xiàn)出手機中毒癥候群的大學生占到了 75%。....
6 結(jié) 論
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總體偏低,一年級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顯著高于其他年級學生。6.2 大學生中手機成癮的檢出率為 55.6%,但是成癮的程度并不算太深。男性大學生手機成癮程度高于女生,城鎮(zhèn)生源學生高于農(nóng)村生源學生,大一學生顯著低于其他年級。6.3 大學生總體生活滿意度水平普遍偏高,城鎮(zhèn)生源的大學生高于農(nóng)村生源大學生,獨生子女大學生高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擔任學生干部的大學生高于沒有承擔學生干部工作的大學生,大三學生的生活滿意度水平最低。6.4 大學生自我控制、手機成癮、生活滿意度及其各維度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6.5 手機成癮在自我控制能力和生活滿意度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646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lwfw/6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