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心靈的投影——"二流堂"散文研究
第一章政治場上的"二流堂"影像
第一節(jié)30、40年代:自由的"藝術精靈"
近年來,大批回憶錄、傳記以文字、圖片的形式喚醒了"沉默"的"二流堂"。年齡的遞增,閱歷的加深,使暮年"二流堂"帶有歷史的韻味。如何評價這一群體追溯的起點應該退回"二流堂"初露鋒芒的抗戰(zhàn)時期。筆者"二流堂"的藝術活動漫畫、電影戲劇和新聞雜志為主)為考察對象,追溯藝術家在革命年代凸顯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歷程。
1、漫畫無聲傳斗志
《中國漫畫史》曾系統(tǒng)梳理中國漫畫的發(fā)展歷程,用了不少篇幅描繪《二流堂"成員在漫畫方面取得的驕人成績。"二流堂"本是自由不羈的藝術家群體,有意疏遠政治的他們以藝術建構自我的人生。但戰(zhàn)爭打破了平靜的生活,抗戰(zhàn)的煙火熊熊燃起,身上背負著家仇國恨,迫使他們走出象牙塔,葉淺予、黃苗子、丁聰等以畫筆為武器,斗志昂揚地走向"戰(zhàn)場"。既上海漫畫救亡協會成立,葉淺予、下聰、黃苗子等自發(fā)組織于1937年9月20日創(chuàng)辦了《救亡漫畫》五日刊。葉淺予敏銳的視角,從戲劇界組織的演劇隊得到啟示,決定開展漫畫界的抗日宣傳活動。他們自發(fā)組織成立漫畫宣傳隊以葉錢予為領隊龍頭,成員包括張樂平、陸志庫、特偉等),"進軍"南京,投入抗日的熱潮中,齊也協力完成了以《九一八》歌詞內容為基調的《松花江上》巨幅宣傳畫。在抗戰(zhàn)的煙火彌漫籠罩下,有著浪漫天性與小資情調的"二流堂"成員,自覺走出藝術的象牙塔,為抗戰(zhàn)做出一定的貢獻。正如葉淺予在《我的漫畫生活》里談到的,"自從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捶救民族的愛國情感沖跨了這種小市民趣味,毅然走上抗日戰(zhàn)爭的大道。葉淺予吿別30年代初以滑稽搞笑為主的系列漫畫(《王先生》、《王先生別傳》、《小陳留京外史》),主動參與抗戰(zhàn)宣傳漫畫的創(chuàng)作。在共產黨人郭沫若、陽翰筆等的幫助下,葉淺予東南前線得到的珍貴照片為底本,編成16開畫冊《日寇暴行實錄》,史料性地刻錄日寇占領南京的殘暴行徑。
..................
第二節(jié)50、60年代:"急轉的陀螺"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二流堂"描繪了一幅美好自由的新圖景,以建設新中國的熱情重聚北京。殊不知,30、40年代與政治復雜交織的經歷成為今后命運的伏筆,曾經各受推崇的個性,卻一度遭到打壓。吳祖光《我的冬天太長了》、郁風《急轉的陀螺》等文集標題就隱喻了"二流堂"急劇突變的命運。本節(jié)集中筆力,以時間為縱軸,聚焦建國到"文革"結束這一時間段"二流堂"的遭遇,為第三節(jié)深入探討政治風暴中"二流堂"也態(tài)的轉變提供有力證據。
新中國成立前夕,喬冠華在香港時談到"將來在北京,'二流堂'可以再搞起來的,繼續(xù)做團結文藝界人±的工作?梢愿愠梢粋文藝沙龍式的場所,讓文藝界的人有一個休閑的地方。"喬冠華的送段話蘊藏豐富的話語信息:既肯定了抗戰(zhàn)時期,重慶"二流堂"傾向共產黨,成為團結文藝界人壬的橋梁,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重要貢獻的事實;同時,也指出了"二流堂"只是文藝界人±活動的圈子,與政治團體有別的本質。生性浪漫灑脫、清髙自傲的"二流堂",基于抗戰(zhàn)時期,獲得共產黨的青睞、參與革命的歷史事實,對新中國的成立抱有極大的憧憬,描繪了一幅自由民主的新圖景;同時,投入抗戰(zhàn)洪流的"二流堂"又不自覺地以"功臣"的身份自居。1949年"二流堂"的部分成員如黃苗子、郁風、戴浩、虞靜子、盛家倫、唐瑜、吳祖光等住進了棲鳳樓,建國初期,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域大展拳腳,以飽滿的熱情迎接新中國的到來。棲鳳樓成為北京的"二流堂",以強大的磁場,吸引了齊白石、老舍、梅蘭芳、程現秋等藝術家及夏衍、潘漢年等中共領導人,形成"二流堂"的藝術場。日0年代,"二流堂"在藝術各界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吳祖光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1950年編導《紅旗歌》;1955年編導《梅蘭芳的舞臺藝術》(上、下集)、《洛神》(藝術片);1957《荒山淚》(七場京劇);唐瑜參與拍攝了《解放廣州》、《中國人民的勝利》和《解放了的中國》等紀錄片;畫家下聰負責編輯《人民畫報》:郁風成為《文匯報》的挫京持派員,兼任《新觀察》雜志的副主編;黃苗子擔任中國政務院秘書廳秘書等。"二流堂"對新中國的懷著極大的熱情,建國初期文藝活動的繁榮,社會環(huán)境的民主,使"二流堂"暫時找到也靈的歸屬感。
......................
第二章知識分子的"回憶"與"言說"
第一節(jié)被"還原"的"自我"經歷
翻開"二流堂"的回憶錄、傳記等回憶性文章,可以直觀感受到其中貫穿的時間線索:以時間為縱軸追溯各自的人生經歷;同時在藝術的橫軸上,橫向穿插了政治運動的影響。通過系統(tǒng)整合,讀者不難發(fā)現"二流堂"對"自我"經歷的"還原"主要是從兩個角度切入:一方面"低調"地凸顯"自我"的價值;另一方面通過"回憶"的過濾,選擇性地構筑"自我"的"文革"經歷?此品蛛x的兩種敘述方式,其實質是對藝術家(知識分子)屬性的認同與維護。記憶本身或多或少帶有美學特征,人們常常通過記憶的回溯,努力建構自我的完美角色。"記憶在某神程度上會走向美學化,利用記憶中的某些內容,再加上想象,將自己建構成某種角色。建構中所使用的細節(jié)可能是基于事實的,也可能是虛構的,決定于當下的精神需求與目標(角色定位)。"本章的第三節(jié)將著重論述這一問題。
1、"自我"價值的"低調"凸顯
帶有史料性質的回憶錄、傳記本身,語言相對樸實。有趣的是,"二流堂"樸實無華的語言、看似客觀的筆調及平鋪直敘的敘述方式,卻難以抹殺文字間洋溢的優(yōu)越感。翻開《馮亦代自述》、《漫話葉淺予》、《一輩子一一吳祖光回化錄》、《黃苗子與郁風》、《丁聰傳》等書籍,看似冷靜客觀、低調謙遜的敘述背后,身為藝術家的自豪感與價值卻不斷地得到凸顯。以葉淺予的自敘傳為例,"漫畫宣傳隊加入到三廳的編制之中,仍然保持一貫的樸素作風。六處要我兼任該處的美術科工作,給了我一個中校軍銜的科員職位,我把個人應得的中?сy并入漫畫宣傳的活動經費,和大家同甘共苦。""送時我奉呈廳之命,調去香港為第七處籌各出版一個對外宣傳畫刊。因為我曾在上海主編過《時代畫報》,熟悉業(yè)務,8月間又到過香港督印《日寇暴行實錄》,是個老手,所以全權交給我獨自處理。"葉淺予以客觀地敘述,回憶自我如何為抗日解放戰(zhàn)爭服務,如何展現作為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寥寥數筆,卻勾勒出"二流堂"為爭取民主自由、民族解放做出重要貢獻的偉岸形象。當然,敘述筆調本身是較為低調的,因此讀者很少質疑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問題。
........................
第二節(jié)被建構的"鏡像"群體
"二流堂"本質上是自由藝術家的"文藝沙龍",由此形成文學藝術的強大磁場。這一開放的群體,聚集了美術界、音樂界、戲劇界和文學界的知識分子,也吸引了周恩來、郭沫若、潘沒年等中共領導人,交織成特定的交際圖景。尋著"二流堂"的筆觸,讀者不難發(fā)現,懷舊筆觸勾勒出的都是正義凜然、才氣逼人的知識分子,有時甚至可以看到"二流堂"為了美化知識分子,行文中刻意抹殺不和諧的痕跡。"二流堂"的"回憶"本身明顯帶有"建構"的嫌疑,可以說,對"他者"完美形象的刻畫,是"二流堂"建構自我"鏡像"的努力。拉康注意幼兒透過鏡子形成格式塔圖景的生理現象,提出著名的"鏡像說","這個完形的本質即是想象性的認同關系。這不是黑格爾所說的另一個自我意識,而是'我'的另一個影像。'它的對方'一開始就變成了它的影像-幻象。"透過鏡像,"自我"獲得想象性的認同,"鏡像觀照"模式下,模糊了自我與他者的界限。從迭個角度,本文借鑒拉康的"鏡像理論",以此觀照"二流堂"如何在"他者"的形象塑造上融入主觀性的認同,建構自我與他者融為一體的鏡像群體。本節(jié)從被建構的完美"鏡像"和"文革"經歷的控訴式"陳述"兩個角度,實現對"二流堂"憶人憶事類文章的剖析。
1、被建構的完美"鏡像"
將新時期"二流堂"的憶人憶事類文章拼接組合,可以發(fā)現筆觸涵蓋了文學藝術界的各個角落。正如黃苗子在《世說新篇》小記里談到的,"人與人聚在一起,絕非純屬偶然。馬克思不可能和張愛玲結為朋友,時間、地域、性格、語言滿抒,風馬牛不相及。只有賈寶玉和黛玉、寶鐵、晴委等,由于種種人際關系,才可以聚在一起,演出悲歡離合的各種關系。朋友和朋友之間也完全一樣,是由于千絲萬縷的偶然和必然,朋友之間才可相聚于某年某月,某地某家;相識而結為師友、結為朋友。""二流堂"是半開放式的群體,對藝術的執(zhí)著熱愛、對正義真理的擇衛(wèi)成為其交友的原則。聚集于此的知識分子,彼此之間的藝術審美大相徑庭,性格脾性徑渭分明,但卻能彼此欣賞,彼此尊重。在回憶里,他們著墨更多的是知識分子的藝術追求與人格操守,建構了完美的"他者"形象,當然,不是西方理論所說的"他者",僅僅是相對于"自我"的稱謂。
.......................
第三章藝術維度下的散文創(chuàng)作............43
第一節(jié)異彩紛呈的"藝術盛宴".............43
第二節(jié)潛移默化的藝術滲透...........48
第三節(jié)浪漫耿直的藝術個性............53
第三章藝術維度下的散文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異彩紛呈的"藝術盛宴"
"二流堂"本質上是自由藝術家的活動圈子,形成強大的磁場效力,聚集大批文人墨客。進入新時期,"二流堂"迎來藝術的春天,一度絨默的"二流堂"再度活躍起來。學者陳亞麗將黃苗子、郁風等的創(chuàng)作納入"老生代"散文的范疇,聚焦"老生代"創(chuàng)作的"大量凝聚著個人獨特人生體驗與智慧、彰顯出獨特人格精神和藝術品格的散文作品"。遺憾的是,在論述中,擱置"二流堂"的藝術家身份,未能充分挖掘藝術家散文的獨特價值。當然,需要指出的是,"二流堂"一向是以藝術成就進入公眾的視野,和魯迅、沈從文等文學家有別。換言之,"二流堂"成員的藝術成就獲得更普遍的認可,但送并不意味著其文學創(chuàng)作沒有價值,相反,更凸顯了"二流堂"文學創(chuàng)作的"與眾不同"。文學家的藝術修養(yǎng)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其文學創(chuàng)作,而藝術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卻格外張揚地凸盈了藝術家的個性氣質。本節(jié)著眼于"二流堂"成員的藝術成就,跟著他們的"步伐",享受"二流堂"散文中異彩紛呈的"藝術盛宴"。
自由開放的"二流堂",聚集了大批趣味相投、性格迴異的文人墨客,刻下熱愛文化與堅守藝術的人格烙印。如果說,吳祖光、新鳳霞的文字更多傾向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那么馮亦代翻譯家、評論家的角色,決定了"向外擴張"的開闊視野。30、40年代,馮亦代為《新華日報》寫書評,還在上海《人世間》雜志開設《書人書事》專欄,70年代末參與《讀書》雜志的編輯工作,開辟了《海外書訊》專欄,為國人翻譯推介國外書籍。文集《龍?zhí)准、《書人書事》、《聽風樓書話》、《馮亦代文集——書話卷》等,踐行了馮亦代開辟"海外書訊"初衷,"不但應該和我的美國文學欣賞結合起來,而且也應該寫得使讀者不但知道美國新出版的文學書,還應該幫助讀者知道書籍作者的情況,及這位作者在美國文學史中的地位等等。"馮亦代先后撰寫"海外書訊"、"西書拾錦"等專欄,他懷著極大的熱情翻譯介紹毛姆、海明威等外國文學家的作品。1979年接編《讀書》雜志來,馮亦代先后在《讀書》專欄發(fā)表了200多篇作品,開拓了中國讀者的閱讀視野。馮亦代的"書話"散文,特色在于譯介的同時,融入作者深刻的思考。
.....................
結語
"二流堂"形成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國統(tǒng)區(qū),是一個追求自由與進步的年輕藝術家松散組合的群體。重慶時期的"二流堂"彰顯了小資產階級的浪漫情懷與小資情調,成為自由的"藝術精靈"。隨著抗戰(zhàn)煙火的蔓延,家仇國恨迫使"二流堂"走出藝術的殿堂,投入抗戰(zhàn)的洪流,踐行知識分子的使命。"二流堂藝術為武器,在漫畫、戲劇及新聞界掀起巨大的反抗浪潮。但自始至終,"二流堂"將自我界定為自由知識分子,有意疏遠政治,以保持自我的獨立性。但特定時代環(huán)境下,這一群體具有的批判、敏銳、激情及社會責任感,使其成為共產黨爭取、利用與合作的對象,從此,與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隨著政權的更迭,標榜自由、民主與個性的"二流堂",其生活習慣、思想方式己然不合時宜。自由藝術家有傳統(tǒng)俠士打抱不平的精神,但并不吻合真正"革命者"的要求,與執(zhí)政黨強調的集體意識并不相宜,注定了"二流堂"接受思想改造的悲劇命運。自由知識分子成為痛苦的"兩棲人",不得不在肉體生存與精神獨立之間做出扶擇,"自覺卻不自愿"的接受改造是"二流堂"在特定時代環(huán)境下的選擇,但這樣的扶擇不是個例,是二十世紀幾代知識分子的共同命運。
參考文獻(略)
,
本文編號:517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lwfw/5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