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論文百科 > 研究生論文 >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視域下的70后作家

發(fā)布時間:2016-04-26 23:21

第一章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設(shè)立背景和評審機制 


(一)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設(shè)立背景 
《南方都市報》于 1997 年創(chuàng)辦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廣州,一開始它便敏銳地將市場定位在市民階層,強調(diào)報紙的大眾性和可讀性,迅速崛起為南中國的一家旗幟性媒體。2003 年 4 月《南方都市報》設(shè)立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成為國內(nèi)第一個民間的獨立文學獎,而這一創(chuàng)舉現(xiàn)在看來顯然不是一次冒險,而是有膽識的破冰,這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解讀,一是在市場經(jīng)濟背景下,文學已經(jīng)走向商品化;二是南方都市報當時正在策劃著轉(zhuǎn)型。 
上個世紀 90 年代,伴隨著市場經(jīng)濟和城市改革的深入,經(jīng)濟全球化的到來,“中國社會徹底擺脫了傳統(tǒng)社會觀念的束縛,道德倫理和血緣關(guān)系不再是穩(wěn)定社會的基礎(chǔ),傳統(tǒng)大家庭走向解體,人際關(guān)系開始溶于利益因素。在文學層面,隨著商品意識對文化市場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進一步?jīng)_擊,極大地改變了建國后組織文化傳播、文學生產(chǎn)的秩序和方式。后者在逐漸脫離國家的壟斷與控制后,開始向著市場大幅度地傾斜”。

文學作品依舊是作者和讀者的紐帶,但關(guān)系不再牢固。本雅明敏銳地說道,“當一個作家走進市場,他就會四下環(huán)顧,好像走進了西洋景里。他的第一個企圖是為自己確定方向”。而讀者和消費者并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顧客無論如何也搞不清楚不同質(zhì)料之間的差別……隨著顧客專門知識的衰退,趣味的重要性就增加了,,對消費者和廠家來說都是如此!睂τ谧x者而言,趣味成為在書海般的市場上遴選作品的依據(jù),媒介的參考開闊了讀者的視野,而這種刺激消費是作家、出版商、媒體樂意看到的。在這里,本雅明將“趣味”作為文學消費的前提,而“趣味”的生產(chǎn)正是大眾傳媒長袖善舞的領(lǐng)域。

……


(二)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評審機制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為中國文學評獎提供了一種新的標準和思路,“公正、獨立、創(chuàng)造”的原則, “反抗遮蔽, 崇尚創(chuàng)造, 追求自由, 維護公正”的宗旨,鮮明地標志著它的初衷和理想。文學獎之所以會在今天引起在諸多質(zhì)疑和爭議,主要來自審評結(jié)果容易受到指責,而這源自文學作品的不確定標準、評審機構(gòu)和人員的傾向性和局限性。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評審范圍包括所有當年度公開發(fā)表以及正式出版的華語文學作品,對地域并沒有限制,直接由提名委員會提出,不接受作家本人或所屬團體的申報,11 位提名評委通過三輪投票,在候選提名中選出每個單項各 5 名候選人作為最終提名名單;在報紙和網(wǎng)站上對最終提名名單進行公布;從專家?guī)熘须S機抽取七名組成終審評委陣容,然后七位終審評委對候選提名的作品研讀和討論后,在國家公證員的監(jiān)督下投票,得票多者即為獲獎?wù);最后公布評選結(jié)果并舉辦頒獎典禮,頒發(fā)獎杯、證書、獎金。每年的頒獎詞和獲獎感言也成為媒體關(guān)注的焦點。 
文學獎是文學批評的濃縮。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并不是單純的媒體批評,學院學者和著名作家成為它的座上賓,是其權(quán)威性的保障,可以說是當下傳媒語境中文學批評的新形式。2003 年年度散文獲獎?wù)哂喙庵邢壬讷@獎演說中提到,辦好一個文學獎要做到四個方面:一是辦文學獎的人要熱心文化;二是評文學獎的人要望重士林;三是得獎的人要實至名歸;四是文學獎要價值分明。[11]在這個前提下可以看出,如何辦好文學獎關(guān)鍵還是在人。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官方公布的終審評委專家?guī)烀麊伟n少功、馬原、洪子誠、陳朝華、程永新、李輝、王小妮、翟永明、蘇童、李西閩、李少君、于堅、韓東、李敬澤、程光煒、王堯、林建法、朵漁、張煒、魏微、方方、李靜、梁鴻、阿來、金宇澄、麥家、徐敬亞、程永新、閻晶明、謝有順、帥彥……這份名單應(yīng)該可以用“望重士林”來相容了。 

在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獎項中,“年度最具潛力新人”被視為新生代作家崛起的標志。而過往的十二屆中這一獎項 8 次頒給了 70 后作家,在其他獎項中也有 5人,他們分別是盛可以、須一瓜、李師江、喬葉、徐則臣、塞壬、阿乙、趙志明、朵漁、魏微、沈浩波、梁鴻、田耳?梢酝ㄟ^一個表格來認識他們: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視域下的70后作家

……


第二章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春天:70 后作家的出場 


(一)盛可以的冒犯 
值得一提是,盛可以刻意為之的小說語言,她對穢言污語從不避諱,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日常氣息,在談到她的語言為何兇猛時,作者說無非是她抓住了事物的本質(zhì),而不去粉飾。但在《缺乏經(jīng)驗的世界》中,似乎是為了反戈一擊,她在刻畫一個年過三十的女人內(nèi)心世界時,使用了這樣的詞,斂身、挼搓、眄、瞵、膃肭、睒、鬅鬙、衋傷、儇薄、翛然、半丬、捋過……作者的理由是,“比詞匯碰撞得更厲害的,居然是女人這顆經(jīng)驗豐富的雌心”。盛可以準確地書寫了經(jīng)驗構(gòu)筑的女人面對翩翩少年時的困窘,在肌體散發(fā)著青春氣息的少年的面前,只能偷窺和覬覦,但無法逾越,最后心生倦怠,變得憂傷。而盛可以之所以重要在于她筆下的女性形象來自雜蕪的現(xiàn)實,來自作者的在場和直覺,而不是源于對女性的想象和建構(gòu)。《道德頌》、《死亡賦格》、《野蠻生長》的問世,標志著盛可以的成熟和轉(zhuǎn)折,她從密室走向了曠野,已經(jīng)大不相同了,但始終生長在濕泥和粗礫上,有著來自楚地的凌厲之風。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給盛可以的頒獎詞說她遠離了當下女性寫作的經(jīng)驗陷阱,冷靜、開闊和深邃地書寫兩性心靈的微妙關(guān)系。首屆有著它特殊的意義,2002 年度最具潛力新人頒給當年剛踏上文學道路的盛可以,體現(xiàn)了大獎的眼光和勇氣,這樣的肯定不僅對她個人有著積極作用,也是“美女寫作”的炒作、“下半身寫作”的硝煙之后,70 后作家真正的出場,他們一直堅守在純文學的陣地上,沒有缺席而是長久被遮蔽著,他們的創(chuàng)作需要鼓勵,他們的潛力需要被挖掘。

……


(二)記者的須一瓜 
須一瓜是《廈門晚報》政法記者,2000 年重拾寫作,舒婷是她最早的伯樂,將她推薦給了《人民文學》。她的身份經(jīng)常地經(jīng)驗著社會暴力和陰暗荒誕的那一面,這也成為她虛構(gòu)小說的基礎(chǔ)素材。當奇聞異事以素材的形式進入須一瓜文學敘述中時, 它們本身所具有的邊緣性質(zhì),使得小說中人物的生存處境總是異于日常生活的,那些鮮為人知或者熟視無睹的東西在文本的框架下成了很好的切入口,這不僅有利于須一瓜擴張她的文學空間版圖,也使得作品所呈現(xiàn)出來的精神維度更加豐富多元。 

警察是須一瓜小說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角色,作者通過這一特殊身份可以方便地進入各種場合發(fā)聲!兜G色的月亮》講述一個內(nèi)外勾結(jié)的持械入室搶劫案引起的一場婚姻危機,在開頭和結(jié)尾出現(xiàn)在芥子眼中的淡綠色的月亮意象,把小說變成了一個環(huán)形的結(jié)構(gòu),整個故事更像是一次潛意識的騷動被鑲進去。芥子由于丈夫在遭到搶劫時沒有反抗感到絕望,進而懷疑丈夫是在暗中相助劫匪,對情感產(chǎn)生了質(zhì)疑。警察謝高清楚地知道芥子的心理障礙,他也能理解芥子丈夫的選擇,于是他講了這么一個故事。沙漠中有個聰明的猴子,無意中看到一塊大石頭下的毒蛇,嚇得暈過去了?墒,從這以后它每次經(jīng)過那塊石頭,都忍不住想去翻看那塊石頭,而每次,它都因為看到了那條毒蛇而嚇暈過去。這則寓言是小說的核心,芥子內(nèi)心揮之不去的是對愛情所應(yīng)有之力的絕望,她再也放不下逼問和審視,而這困境像極了博爾赫斯的噩夢。

……


第三章把還有火星的灰燼接。70 后作家的崛起......................19 
(一)個人經(jīng)驗與中短篇小說..........................................20 
(二)小城鎮(zhèn)里的中國................................................21 
第四章我身體里也有一列火車:70 后作家的奮進........................25 
(一)故鄉(xiāng)反芻者魏微................................................26 
(二)梁鴻與喬葉的非虛構(gòu)............................................28 
(三)須一瓜與李師江的多產(chǎn)..........................................31 

(四)盛可以與徐則臣的擔當..........................................33 

……


第四章我身體里也有一列火車:70 后作家的奮進


(一)故鄉(xiāng)反芻者魏微
1994 年已開始發(fā)表作品的魏微是 70 后作家的元老,這位筆耕不綴的江南才女始終保持著特有的沉著和冷靜,在 2004 年便被提名為第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年度小說家候選人,七年之后終獲得 2010 年度小說獎,而她此前已載譽魯迅文學獎、中國小說學會獎、莊重文文學獎。郜元寶認為“魏微可以說是中國新一代青年作家的一個典型”,短篇《一個年齡的性意識》、《喬治和一本書》之后魏微告別了先鋒派的陌生化的文學探險,回歸到了日常生活中,老老實實地寫著自己的感受、親人、鄉(xiāng)村和城市。魏微走過的文學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 70 后成長的縮影。 
魏微自絕于 70 后的行列,但談?wù)?70 后這個群體時依然繞不開她,即使她已走入經(jīng)典作家的隊伍。而這源自李健吾先生所說的“不由”,在魏微的作品中 70 后的痕跡不時隱現(xiàn)。在小說《姐姐與弟弟》中,1976 文革結(jié)束,“我”從 H 城來到吳村第一次見到了未曾謀面的弟弟,在跟在母親身后回城時,低著頭看自己的腳落在小路上對自己說: 
我走在別人的年代里,那么微小,可以忽略不計。等到我們等來自己的年代,也不過像我母親一樣,面對一個一無所知的世界,風吹亂了頭發(fā)——那平靜里總有一些不耐煩吧?

這樣的敘述顯然宣告著一個時代的開始,而在魏微的作品中不時會有這樣的聲音。魏微也是一個故鄉(xiāng)反芻者,作者一直企圖發(fā)現(xiàn)那些在時間中懸置的意義,在她的小說中時常出現(xiàn)的困境是一面“時代與城市都顯得過于正確了”,一面故鄉(xiāng)幽靈般存在,不時地冒出來指認自己,在作者溫綿的語氣中總纏繞著某種精神、情緒的意外滋長、瓦解、隔膜、斷裂、追憶,而看起來不可避免!多l(xiāng)村、窮親戚和愛情》中,少女時代的“我”每次家里來了窮親戚之后便意志消沉,鄉(xiāng)村像是一個不堪的夢境。

……


結(jié)論


盧卡奇在他的《小說理論》論述統(tǒng)一文化時寫道,“人作為實體性的唯一載體,在反思形式中的處境并不寂寞:他與其他人的關(guān)系,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形成物,完全為實體所充滿,就像他自身更真實地為實體所充滿一樣,因為他是更普遍的、更哲學的、與原型故鄉(xiāng)有著更親近的關(guān)系,如愛情、家庭、國家!70 后作家之所以被作為一個群體,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只是“心靈劃出了一些清晰而可靠的線條,但只是相對性地區(qū)分開,只是為了涉及并且為了適當均衡的一個同質(zhì)系統(tǒng)而分開”,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作品表現(xiàn)出的共同特征:自我是走向錯綜復雜、分崩離析世界的唯一路徑和保障,缺失了個人經(jīng)驗的歷史意識是可疑的。 

文學獎當然只是文學的副產(chǎn)品,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提供的文學與傳媒的視角,使得學院批評與媒體批評結(jié)合起來,這樣既能夠發(fā)現(xiàn)真正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又為文學提供了一個寬廣的生長空間,推動文學發(fā)展。本文在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視域下對 70 后作家的探討只是一個管窺,新世紀以來,70 后作家在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著創(chuàng)作,從個人化的敘述轉(zhuǎn)向?qū)ι鐣兔褡宓姆此,他們正用尖銳純正的語言、不拘一格的文學理想悄然改變著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面貌,成為文壇主流。 在論文的完成過程中,70 后作家的新作不斷推出,第 13 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公布的提名中,徐則臣、寧肯、路內(nèi)進入了年度小說家的角逐,最終徐則臣眾望所歸地再一次贏得了小金人,他們不再是“潛力新人”,這也表明 70 后作家正在走向成熟。他們的名字出現(xiàn)在各類文學獎的獲獎名單和提名中,這個群體的面目正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在各類傳媒的網(wǎng)絡(luò)和策劃下,不斷有新銳作家加入 70 后作家的陣營,大有“高手在民間”之勢,而已被公認的 70 后作家,開始走出自己的文學道路,個人創(chuàng)作的群體特征正在消散。在大眾文化的語境下,“70 后”逐漸淪為了一個市場和文化的 logo,它的意義要么被用來狹隘武斷地指稱,要么被寬泛地肢解的已逾越了其范疇。無論如何,70 后作家在創(chuàng)作上已呈現(xiàn)出新的動向,寫作姿態(tài)更加成熟,他們的文學未來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4008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lwfw/4008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4eed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