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期刊的新銳性——以笛安主編的文學刊物《文藝風賞》為例
本文關鍵詞:新銳期刊的新銳性——以笛安主編的文學刊物《文藝風賞》為例
更多相關文章: 《文藝風賞》 新銳文學期刊 新銳性 青春文學
【摘要】:新銳文學期刊憑借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獲得了銷量上的成功,傳統(tǒng)文學期刊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由笛安主編的文學刊物《文藝風賞》立志成為"青春版《收獲》",期刊的欄目設置新穎多樣,審美趣味小眾、知性,又不失嚴肅純文學色彩。面對年輕的讀者群體,期刊采用時尚多樣的傳播方式與讀者互動交流;同時吸收多元的文化趣味,展現(xiàn)自己的包容性,力推新人新作。但80后作家在自我突破的成長過程中,過于關注自我,導致作品的現(xiàn)實力度與開放性有所欠缺,這也是青春文學無法忽視的問題。
【作者單位】: 東華理工大學中文系;
【關鍵詞】: 《文藝風賞》 新銳文學期刊 新銳性 青春文學
【分類號】:G237.5;I206.7
【正文快照】: “文章合為時而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學,也有各自的青春表現(xiàn)形式。如今的文學市場,青春文學獨樹一幟,2004年郭敬明創(chuàng)辦《島》,引領了80后作家創(chuàng)辦期刊的潮流,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郭敬明的《最小說》、張悅然的《鯉》、韓寒的《獨唱團》、落落與笛安的《文藝風》等。新銳文學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謝有順;;那些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新世紀文學、《鯉》、“80后”及其話語限度[J];文藝爭鳴;2010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新順;黃愛;;文化誤讀的產生及其效應[J];黃海學術論壇;2010年02期
2 庹繼光;;電視的形式信息與技術權力[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3 杜吉剛;西方詩學中的文學符號自律觀念及其人學本質[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4 郝琳;難以構筑的“姐妹情誼”[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5 彭煥萍,徐紅新,郭桂環(huán);從解釋學視角看新聞文本的特征[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6 楊東籬;;伯明翰學派與文化研究的演進[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7 劉方喜;郄智毅;;論消費主義范式的理論轉型意義[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8 董曉波;;對西方法學“解構”運動的解讀[J];河北法學;2008年02期
9 楊秀婷;;從精神分析學角度探析頌蓮的人格心理畸變[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10 夏鶯;;新時代的殖民主義和愛國主義[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饒曙光;;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概念·策略·戰(zhàn)略[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2 薛強;;中國網絡文學的傳播學解讀——以起點中文網為例[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于文秀;;第三種大眾文化理論——波德里亞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4 趙學勇;;敘事學視閾中的魯迅闡釋[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葛濤;;互聯(lián)網上的魯迅論壇研究——以“網易·魯迅論壇”為中心[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呂新雨;;儀式、電視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再讀2006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傳播、媒介與創(chuàng)意產業(yè)-對后工業(yè)文明的思考”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7 呂新雨;;儀式、電視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再讀2006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8 鄭志勇;;網絡社會群體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9 喬瑞金;;試論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對文化概念的深度理解[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10 陳立旭;;重估大眾文化的政治潛能——費斯克與法蘭克福學派等的分野[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郭芳;自然體育分類體系構建及其生態(tài)化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佳;黑澤明作品的美學特質及其對當代中國電影的啟示[D];南開大學;2010年
6 董秀麗;20世紀90年代女性詩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8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董素青;消費電視[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高波;論現(xiàn)象學方法與概念對藝術審美本質研究的意義[D];山東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尤永;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家庭消費中的意見領袖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史秀利;人類的生態(tài)危機[D];河北大學;2009年
3 趙廣香;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季婧;理查德·羅蒂新實用主義真理觀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思童;從受眾探析中國紀錄片發(fā)展范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笛;上海市奉賢區(qū)大眾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調查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7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王銳;中國文化產業(yè)競爭力模型與戰(zhàn)略考量[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王璐;解讀中國電視場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娛樂[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岳婷婷;從接受美學角度研究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謝有順;;分享生活的苦——鄭小瓊的寫作及其“鐵”的分析[J];南方文壇;2007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廖向東;;從“韓白之爭”看文學期刊的現(xiàn)狀與走向[J];中國出版;2006年11期
2 廖向東;;從“韓白之爭”看文學期刊的現(xiàn)狀與走向[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6年12期
3 魏曉虹;姚曉黎;;文學期刊的探索與分流[J];太原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4 李翠芳;;近年來文學期刊的幾種傾向及危害[J];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05期
5 王秀濤;;文學期刊與企業(yè)聯(lián)姻的問題與出路[J];中國出版;2010年18期
6 黨劍;;試論文學期刊編輯應該具備的素質與能力[J];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12期
7 蕭元;文學期刊的生存處境與我們的對策[J];理論與創(chuàng)作;1999年04期
8 廖向東;;從“韓白之爭”看文學期刊的現(xiàn)狀與走向[J];飛天;2007年01期
9 古耜;;文學期刊:究竟是多還是少[J];雨花;2007年01期
10 ;敬告作者[J];陽關;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志杰;;構筑文學期刊的比較學研究系統(tǒng)[A];改革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歐陽明;;文學期刊的讀者空間[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0.5)[C];2000年
3 胡妍妍;;文學期刊:差異性建構文學的共同體[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2.2)[C];2012年
4 郭志杰;;福建文學期刊的海西構想——海峽兩岸合作辦刊的設想[A];改革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李舫;;文學期刊:面對市場的角色定位[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5)[C];2006年
6 武翩翩;;傳統(tǒng)文學期刊如何應對網絡的挑戰(zhàn)[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2)[C];2007年
7 楊曉敏;;從文化到產業(yè)——我看文學期刊的市場化生存[A];“中國期刊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姜德明;;現(xiàn)代文學期刊拾零(之一)[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學史研究卷)[C];2009年
9 姜德明;;現(xiàn)代文學期刊拾零(之二)[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學史研究卷)[C];2009年
10 龔娟玲;;中國作協(xié)所屬文學期刊推出一批抗戰(zhàn)題材作品[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5.5)[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宋文京;文學期刊:大變 小變與不變[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2 王全香;中國文學期刊:困境與出路[N];文學報;2002年
3 《西南軍事文學》雜志社副主編 王曼玲;軍事文學期刊也應走向市場[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
4 王曼玲;軍事文學期刊如何走向市場[N];中華新聞報;2004年
5 本報記者 許維萍;純文學期刊何去何從?[N];遼寧日報;2006年
6 匡生元;我看純文學期刊的生存危機[N];太原日報;2010年
7 王干;文學期刊何以再度邊緣化[N];人民日報;2010年
8 郭志杰;構筑文學期刊的比較學研究系統(tǒng)[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9 王干;非虛構:文學期刊的文化轉向[N];人民日報;2011年
10 ;全省基層文聯(lián)工作會議暨青海省文學期刊聯(lián)盟第二屆年會在德令哈舉行[N];青海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李明德;當代中國文化語境中的文學期刊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2 杜波;五四文學期刊的現(xiàn)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陳敏杰;轉型時期的上海文學期刊[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劉曉麗;1939-1945年東北地區(qū)文學期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孫琴;我國最早之文學期刊——《瀛寰瑣紀》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王鵬飛;“孤島”時期文學期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王月;新世紀媒介場中的文學生產[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顏敏;在雜語共生的文學現(xiàn)場[D];暨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愛玲;從文學期刊的演變看市場對文學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丁月梅;從《收獲》的傳播看網絡時代文學期刊的生存現(xiàn)狀[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梁玉;《西部》12年研究[D];新疆大學;2013年
4 冀曉靜;新時期以來文學期刊的轉型[D];天津師范大學;2014年
5 張璐璐;河南省地市級文學期刊轉企改制發(fā)展路徑探究[D];河南大學;2014年
6 王德英;《萌芽》:困境中的突圍[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焦玉鵬;八十年代文學期刊變遷特征及動因分析[D];北京印刷學院;2014年
8 王松鋒;“通俗”的意義與限度[D];河南大學;2012年
9 楊會;“聯(lián)網四重奏”與晚生代創(chuàng)作[D];山東大學;2008年
10 王堆;《當代》(1979-1989)研究[D];新疆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8842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jjyglkx/884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