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例子_互聯網,共享經濟,Uber,Instacart,Taskrabbit
本文關鍵詞:共享經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昏昏沉沉的下午,開著Uber出門溜達,載幾個附近的乘客再回辦公室寫稿;心情煩躁的時候,帶著別人的購物清單去超市買買買;出門度假時,把空房間用Airbnb租出去……也許你會驚訝地發(fā)現,小金庫里的錢不知不覺比工資卡還多。以Uber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模式正在大行其道:不需要固定的辦公室、沒有規(guī)定工作內容的合同、工作時間靈活可變,收入還相當可觀。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還正在改變人們的工作。
更加靈活的工作方式
2009年在舊金山起家的Uber是打車應用的鼻祖,也是共享經濟的典型代表。共享經濟通過合理配置閑置資源,實現利益最大化,其最大的吸引力在于靈活性:幾乎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參與,并受益其中。許多Uber司機都有另一份穩(wěn)定收入的長期工作,把開Uber作為額外的收入來源。
趙師傅在中科院的本職工作也是司機,他工資不高,但工作清閑。沒活的時候,就在五道口附近開Uber。“有空就出來溜達溜達,開到11點半左右收攤回家。碰到工作累了就不開,下班回家、睡覺。”他說自己每周大約有500元左右的收入,但并不把開Uber看作主要的掙錢途徑。“聽說有人用滴滴打車開出租一個月掙三萬塊錢,那也太累了!我就掙個上下班的油錢吧。”這些錢雖不多,卻讓生活寬裕了許多。
而對許多長期伏案的腦力勞動者來說,開車是一種很好的調劑。調查顯示,美國Uber司機的受教育程度相當高,近一半有大學或更高學歷(48%),大大高于出租車司機(18%)和勞動力中的平均值(41%)。偶爾當一下陌生人的司機,對他們來說是放松休閑乃至社交的方式。
類似地,Instacart讓你在獲得購物的滿足感的同時掙到錢。只要你有最新的智能手機、年滿18歲以上,能搬動12磅(約合11公斤)以上的重量,能在周末和晚上工作,就可以成為Instacart的一員。在去超市購物的時候幫鄰居買和送貨上門,獲得每小時25美元的報酬。
Taskrabbit則可以讓人們通過時間、地點、需要的設備等選擇你需要的服務:搬家、打掃衛(wèi)生、找修理工和個人助理,讓人幫你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開Uber謀生可行嗎?
與傳統(tǒng)的出租車司機相比,Uber司機的平均工作時間更少,時薪更高,比自由職業(yè)更有保障,還有支配時間的自由?雌饋硎且环堇硐氲娜毠ぷ,然而事實可能并不盡然。
全職開Uber的張師傅來北京已經十年了,以前一直開黑車為業(yè)。他向我抱怨Uber司機并不好當。
首先,Uber司機的權限非常小。張師傅的車上架著一臺iPhone4S,他說,手機、網卡都是Uber公司提供的,只能在上面用Uber的軟件。在行駛過程中,必須使用Uber的導航系統(tǒng),以便于Uber后臺隨時監(jiān)控行程動態(tài),并計算費用。“一下單,就是這個軟件說了算。”張師傅說。
其次,乘客的不確定性帶來了極大的風險。不同于打車軟件搶單的方式,Uber全部使用系統(tǒng)派單,司機無法選擇乘客。由于許多乘客對Uber的app不熟悉,張師傅昨天接了四單,而只做成了一單——有直接取消行程的,有打電話過去說朋友已經來接的,也有注冊手機和叫車人不一致的——所有這些都會造成成單率的降低,風險全部由司機承擔。
張師傅還提到一個朋友有驚無險的經歷。一次三里屯附近載了幾個喝醉的年輕人,在開出幾百米之后,他們就惡意在導航app上劃掉了行程。司機不敢說什么,只能載乘客去目的地。好在公司通過導航軟件發(fā)現了異常,立即打電話來詢問,在問清事由后給了司機相應補償。經濟損失是小事,更大的風險是,由于用Uber運營仍然不完全合法,在發(fā)生事端時司機往往也不愿報警或投訴,而平臺能給予他們的保護極其有限。
另外,比起全職工作或者出來單干,開Uber的收入不可預期。價格策略完全由平臺制定,司機的收入也由平臺統(tǒng)一收取,司機沒有任何話語權。張師傅告訴我,“Uber的費用本來就比出租車低,現在是推廣期,推廣期過了之后每單要收20%的傭金,是個不小的數字。”昨天,Uber北京又宣布了一次降價,全線下調30%,對司機來說是福是禍,還很難說。
自由和不確定性,是通過共享經濟方式謀生的兩面。
悄然變化的工作
盡管仍然不是最理想的職業(yè)選擇,然而以Uber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模式使人們的職業(yè)變得更多元化。如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所說,共享經濟能讓人們根據自己的日程來選擇工作,而不是讓工作來安排自己的日程。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工作越來越細分,朝九晚五工作制對許多工作來說并不必要,常常造成時間和資源的浪費;而完全可以自主控制時間的自由職業(yè)者和創(chuàng)業(yè)者則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壓力,并不是每個人都愿意選擇這樣的職業(yè)。
以Uber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模式借助于中間平臺,核心是按需分配,既合理調配了資源,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風險。
正如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Arun Sundararajan對紐約時報記者所說:“我認為我們正在定義一種既不是全職工作、也不是自己單干的工作方式。”
此外,在科技發(fā)展的挑戰(zhàn)下,一些工種正在逐漸消失:機器人取代了流水線上的體力勞動,人工智能甚至可以代替記者寫財報,Instagram這樣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只需要十幾個頂尖的人才就可以為全世界的用戶服務。人口的老齡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青年失業(yè)率的增加。
而共享經濟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就業(yè)機會。開Uber、幫人購物、等并不需要專業(yè)技能,只需要一些時間和體力。智能手機app能通過時間、地點、技能的匹配將勞動力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將資源利用率最大化。
截至2014年底,全美已經有16萬Uber司機,單單12月就有4萬名新的司機簽約。Uber已經成為舊金山最大的就業(yè)崗位提供者。
未來的工作是什么
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人人都在變化中尋找機遇。越來越少的人像父輩一樣,一生只做一份工作。
同時,人們對職業(yè)生涯的期許多種多樣,并且在一生不同階段中會不斷變化:兼顧家庭、實現理想、掙更多錢、或者成為某方面的專家……一份全職工作難以滿足不斷變化和增長的需求。
共享經濟的啟示是,未來,許多人可能還是會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全職工作,但它并不是全部。全職工作將不再是你的身份標簽,或者唯一的收入來源。你可能同時是Uber司機、Airbnb房東、Instacarter買手、Taskbabbit達人。通過這些共享經濟平臺,你可以靈活地交換時間、技能和金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還可以從中交到不同圈子的朋友,獲得新的技能和職業(yè)機會。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共享經濟還能夠提供多元化的職業(yè)道路,抵御潛在的失業(yè)風險。
隨著共享經濟日益普及,生產和消費會緊密結合,工作將日漸成為生活方式的一種。趙師傅就告訴我,他和家人出門的時候也愿意坐Uber,因為他能理解哪些人會去做Uber司機,知道他們經過怎樣的培訓。許多在旅行時住了Airbnb的房客,回來后自己也成了Airbnb的房東。如果你喜歡去超市采購而不喜歡洗衣做飯,可以找人來幫你洗衣,自己去替別人采購,把時間花在喜歡的事情上而不需要付出多余的金錢。
當工作成為一種分配時間、置換資源的方式,將來我們或許可以用一份工作來滿足自己的愛好,通過另一份工作交朋友,再用第三份工作來掙錢。共享經濟已經在改變這一切。
微信公眾號搜索"驅動之家"加關注,每日最新的手機、電腦、汽車、智能硬件信息可以讓你一手全掌握。推薦關注!【微信掃描下圖可直接關注】
閱讀更多:
好文共享:
本文關鍵詞:共享經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911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jjyglkx/191154.html